时间,从马尾这个地方开始……
2020-05-1408-51-47来源:福州新闻网

  编者按:1866年,随着船政建设的破土动工,在马尾这片热土上西学兴起,与此同时来自欧洲的标准时间概念也在这时一并传入,据可考历史,船政曾出现过三座钟楼,本期我们就一同拂去历史“封尘”,共同见证船政时间的开始。

  时间,是丈量光阴的尺度,对现代人来说是司空见惯的概念,通过钟表、收音机、电视、手机、互联网等等途径,都可以简单迅速地获得标准时间,正是有了精确化的标准化时间,社会生活才能变得高效,步调一致、有条不紊。

  19世纪工业化时代来临,人类社会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其中非常突出的一点就是标准时间概念得到普及。1866年岁末,船政建设在福州马尾破土动工,来自欧洲的标准时间概念也在这时一并传入。如果说船政生产厂区内出现的烟囱、西式红砖车间、船台、船槽、铁栈桥等建筑是工业近代化硬件设施的代表,那么船政还有另外一种意义重大的标志性建筑,代表着全新的生产理念和生活习惯,代表着软件方面的近代化,这就是船政的钟楼。

  今天在船政文化城马尾造船厂片区内,依然可以看到一座造型秀丽、通体白色的船政老钟楼,不过历史上,船政有据可考的西式钟楼实际上一共出现过三座,其中最早的两座诞生于船政的创建时代。

  清代的中国,有关时间的记录仍然采取的是古老的十二时辰制度,总体上尺度较为写意和粗率,缺乏标准化。在民间,人们的劳动、生活则更是习惯依循着自然规律,日出而作,日落而息,并没有细致的时间概念。当亘古未有的船政事业在马尾落地,随着西方技术团队到来的,除了近代化的工业设施、科学技术外,还有同样近代化的管理制度,要使整个船政上下动作一致,使各种生产、教学活动高效有序,必须要有一套精准的时间来作为标准,在这一方面,也学习欧洲工厂中的模式,采用西式的24小时记时制度。

  当时的中国,还没有全国统一的西式标准时间,船政需要自行创建一种时间标准,乃至授时体系。现代所存的船政档案中,尚没有关于船政如何确定时间标准的记录,但结合同时期上海等地的情况看,即有可能参照了本地的日出日落天象,系之于24小时制度,创立了一个特殊的“船政时区”。这种时间的普及、推广,就是通过在厂区内设立大型的公共授时工具——西式钟楼,以此来实现船政区域范围内的时间标准化,使得船政官绅员匠都以一个共同的时间维度来工作、生活。在小地理区域范围内设立公共标准时间的做法,正是清末中国开始引入西式时间制度后的最早模式,船政时间的确立在中国东南地区具有开创性,只比上海法租界工部局设立公共钟楼晚了不到一年。

  从历史照片来判断,船政的第一座钟楼出现在铸铁厂附近的空地上,是一座高大的塔形木质建筑,外观上有点类似气象观测用的西式百叶箱,高度则达到了6米左右,和身旁的铸铁厂建筑相比也并不逊色。这座钟楼内安装了西式的自鸣钟,建筑推测分为上下两层,在上部的外墙设有两面直径很大的表盘,一面朝向船政船台、机器厂所在的方向,远眺滔滔马江;一面则对着船政衙门、前后学堂所在的行政、生活区方向,表盘的样式和当时法国罗什福尔船厂、地中海船厂的钟楼上的形式相同,整圈分作12个刻度,用罗马数字标记,盘面上有时针、分针两根指针。当正点和半点时,大钟会鸣响报时,成为指示整个船政工作、休息的准绳,船政早期创建“万年清”等蒸汽军舰,制造亚洲第一台原创蒸汽机,都是与这座钟楼的针影钟声相伴。

1.jpg

  △船政历史上第一座钟楼与“万年清”号合影

  继这座单体钟楼之后,船政在19世纪70年代又设置了另一座钟楼,位于船政生产管理机构,办公所的屋顶上方,是一座体量较小的塔式钟楼,安装自鸣钟,也带有两面表盘,具体的朝向和样式和铸铁厂附近的大钟楼一致,只是表盘的直径较小。

2.jpg

  △船政历史上第二座钟楼

  船政早期先后出现的这两处钟楼,曾经相安无事、和睦共存,在船政委员黄维煊所著《船政局厂告成记》中就记述到了这两座钟楼的存在和其功能,“……置大自鸣钟、号钟各一架,工匠凭以作息者也。”饶有趣味的是,1865年开工,依靠法国技术合作,与中国船政颇具渊源的日本横须贺制铁所内,当时也有两座样式相仿的钟楼,其中单体式的称做“鸣钟”,在屋顶上的称做“时钟”。

3.jpg

  △船政历史上第一座钟楼与第二座钟楼合影

  船政历史上的第三座钟楼,就是至今仍然保存着的白色钟楼。钟楼建成于1927年,由时任福州船政局局长陈兆锵主持修建,推测是因为船政原有的两座老钟楼彼时已经不胜工作,所以营建新钟楼取而代之。这座钟楼为白色塔状单体式建筑,楼高18.2米,上下共计5层,造型较为特殊,历史上安装自鸣钟报时,带有4面圆形表盘,现存建筑中虽然自鸣钟早已不在,但是曾经安装表盘的4个圆形孔位还清晰可见。钟楼底层正面的楣额上带有“总务处”字样,民国时代的总务处实际就相当于清代船政的办公所,侧面楣额上则有不同寻常的装饰图案,两翼的卷草纹饰衬托中,赫然是民国北京政府时代的海军军徽纹饰:环绕在嘉禾之中,带有海军锚图案的宝鼎,说明着当时福州船政局直属于海军部的特殊地位,这也是我国目前现存唯一的带有民国初期海军徽志的历史建筑。

4.jpg

  △现存的船政历史上第三座钟楼

  西式钟楼给船政带来了现代时间概念,同时也带来了当时中国前所未见的现代工作时间制度。从清末开始,船政就开始采取平均每天10小时的标准工作时间制度,而且严格规定了作息时间,是近代中国最早全面采取工作时间管理体制的机构。根据史料记载,船政生产厂区的作息时间根据白昼时长,分为春秋冬季的短日制,以及夏季的长日制,其中短日制下,每天早晨6点半上班,中午11点下班,下午12点上班,傍晚5点半下班;夏季长日制下,每天早晨5点上班,中午11点下班,下午2点上班,傍晚6点半下班。在那时,每天船政上千名工人、学徒们凭着考工所、艺圃颁发的腰牌,依循着钟楼的时间上班、下班,成了马尾的一道风景线。

  船政创建的初期,造舰、造机生产任务繁重,每每需要在正常工作时间之外进行加班。此时,标准化的时间又成了核算船政工人们加班费的重要标准,傍晚下班开始如果加班到晚上9点、10点,加班工人要额外计算半个工,如果加班到了夜间12点,则计算为一个工,倘若加班到第二天早上上班时,则计算为两个工。船政从清代开始就采取工分制,工分直接与工资收入挂钩,作为衡量工分重要标准的钟楼,此时就有了另外一层重要的意义。

  当时在船政工作的工人们可能不知道,在大海的那一边,日本横须贺制铁所的工人也是平均10小时工作制,而且也分成短日制和长日制,他们短日制的上班时间是当地时间早晨7点,中午11点半下班,下午12点半上班,傍晚5点下班;长日制早晨6点半上班,中午11点半下班,下午12点半上班,傍晚6点下班。这一制度在1872年被日本工部省普及成全日本工业企业的作息时间。

  历史上,船政三座钟楼所用的都是机械式的自鸣钟,定期要有人“开”钟,保证其运转正常,而遇到每周天休息日,或者春节等假期时,还要自行将钟“停”掉。在船政的档案中也有生动的记载。1897年的中秋节,船政厂区按例放假休息,轮机厂一位名叫孙定成的宁波籍技工被派去照料钟楼上的自鸣钟,假期之前,负责将钟“停开”,等到假期结束,在工作日来临前,则负责将钟重新“对准”,从当时船政支应处的财务记录看,这种照料自鸣钟的工作似乎属于额外加班,“停开”和“对准”各一次,孙定成一共领到了400文钱的额外津贴。

  船政钟声所及,24小时制的时间也传播到了邻近的马尾乡间,原本只是船政内部所用的时间渐渐成了马尾地区的共同时间,马尾由此成为近代中国较早进入现代时间的地区,“船政时间”是中国近代时间制度上的一个重要范例。

  作者:陈悦(海军史专家、马尾船政文化研究会会长)


点击显示全部 》
微信公众号
主办:中共福州市 委党史和地方志研究室
邮箱:fzdsfzs@126.com 闽ICP备2000581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