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王心韬
巍巍北峰,山体雄浑高大,为福州盆地北部屏障。其北界敖江上源,脉连雪峰,山接石鼓,地蕴瑰珉,气象万千。重峦叠嶂中,有芙蓉山、九峰山、寿山,并称福州外三山。自古仙佛栖止,文人墨客流连忘返。峻岭霞飞 升山云漫灵岩寺深峡泉流 岩溪水绕闽越城
升山灵岩寺
北峰南缘,为闽江与敖江分水岭,群峰横亘,西部为大嘉山(李峰)与升山(湖顶山)。自郡城而论,越王山为主山,脉自大嘉山、升山而来,过五凤山越龙腰入城,为负扆。升山南麓突起一山,如灵猫蹲踞,又名猫头山,顶上有巉岩,称西岩,其势凛然。世传越王勾践时,此山自会稽飞来,称飞来峰。
据明徐勃《榕荫新检》载:“后汉元和三岁,猎者张五郎即禽于北郡之西岩,见白鹿奔入岩中。五郎尾之,行可数百武,皆两岩壁峙,仰不见天。侧肩而进,意将阑;忽闻乐声,遂复前百余武。微见日光如缕,折而东,石门半开,豁然别一天地。有四人,衣冠古朴:一鼓瑟,坐梅花树下;一坐磐石,临流吹笙;一倚修竹,击磬;一骑白鹿,执如意而歌。见客至,皆舍乐,惊起相问:‘何从得来,王归未也?’五郎不审所谓。其人曰:‘吾越王乐工也。昔者夫椒之役,吾抱乐器,窜身于此。石门忽闭,遂不得出。乃掘黄精、采松叶为粮。久之,亦不复饥。于是,相与结茅而居;织野葛、麻苎以为衣服。时有仙人来此,分惠药物。然竟不知吾王今何如也?’五郎闻之,大骇,求归。其人各以鹿脯、黄精为赠。既出,石门即合。其后,人遂以此山越王勾践时自会稽飞来,因名飞山。晋太康中,道人任放(敦)复入岩中,得传金丹秘诀;至唐天宝中,升举于此,复名升山。”
升山近巅有古刹灵岩寺,建于南朝陈天嘉三年(562),寺与越王山镇海楼相遥望,左鼓山,右旗山。唐郡人周朴诗:“升山自古道飞来,此是神功莫浪猜。气色虽然离禹穴,峰峦犹自接天台。岩边古树泉冲落,顶上浮云日照开。南望闽城尘世界,千秋万古卷浮埃。”寺后有石门、仙人台。石门岩上有张去惑、程师孟、林则徐等名人题刻。
莲花(华)峰,位于北峰南缘东侧,山形高峻,上锐下圆若菡萏,因山形似乳被古人视为郡之名山。朱熹有《莲花峰》诗:“群峰相接连,断处秋云起。云起山更深,咫尺愁千里。流云绕空山,绝壁上苍翠。应有采芝人,相期烟雨外。”
其南麓余脉斗顶山南坡,有宣陵,为王审知陵园。王审知原葬于凤池山,长兴三年(932),其子闽王王延钧嫌山冈不利,将王审知及其夫人任内明迁葬莲花峰下。明林谨夫有诗:“莲花之峰高入云,巍峨下有前王坟。松围翁仲如相语,草暗麒麟似出群……”陵上有碑曰“唐闽忠懿王墓”,右镌“万历三十年岁次壬寅季春吉日”,左刻“福建都运使司副使、前兵科给事中裔孙亮重立”。
1965年在斗顶山塔仔兜,发现王延钧妻刘华墓,出土了许多珍贵文物,其中包括3件我国最早发现的波斯孔雀蓝釉陶瓶与48件有盛唐遗风的制作精良的陶俑。中亚孔雀蓝釉类器物的发现,意味着五代闽国时期,福州已是海上丝绸之路重要港口;陶俑则包括雍容华贵的人物、造型奇特的神煞,既有中原地区的风格,又有浓厚的闽国地方色彩。
北峰南缘中部,豁开一高峡,有赤桥溪(岩溪)自岭头发源而来,为晋安河正源。笔架山、湖顶山夹峙两岸,现已开发为福州国家森林公园,有八一水库,1958年建成,因驻军参建而得名。赤桥溪与来自东边莲花峰的斗顶溪,交汇于新店。两溪之间,在古海湾时期为一台地,这里曾兴建闽越国古城。人们在此依水而居,掘土井而饮,繁衍生息。
宋崇宁初,在峡谷内开辟古驿道,连接桃枝岭。上游刻字潭瀑布旁有一段摩崖石刻,文曰:“岩溪翁赵师恕邀清溪郑性之、中山李遇、三溪林云晋同游。时淳祐丁未初秋上浣。”赵师恕,宋宗室,曾任南外宗正司事,归隐于漆桥(赤桥)。郑性之,宋嘉定戊辰科状元,官至知枢密院事兼参知政事。赵师恕与福州另一位状元黄朴,曾同学于勉斋先生(黄榦)门下。其孙赵与骏娶黄朴次女黄升为妻。黄升早世,赵师恕为其在浮仓山择一风水宝地,厚葬并亲撰墓铭:“得此一穴,浮仓之阴。左蟠卧龙,右拥翠林。莲华一峰,对起千寻。为尔之宫,万古犹今。”1975年,黄升棺木出土,陪葬品中的服饰有“宋代丝绸宝库”之称。
林阳院
云岫诵经寿山梵宇古梅香林巘讲学高峰书院苍松翠
唐宋之际,北峰梵刹众多,可谓佛国仙山,其中著名的有芙蓉院、九峰院、寿山广应院、翠微院、林阳院等。历经沧桑,芙蓉院、广应院已圮。
林阳院,又名瑞峰林洋寺(现林阳寺),在寿山乡瑞峰南麓。左右两翼山峦包绕紧密,明堂开阔。寺内遍种梅花,到赏花季时,暗香沁人心脾。在梅园,有两株300年老梅,红白相映,似霞似雪,令人称绝。园内有一副明代首辅叶向高题书的木刻楹联:“安知住世君非佛,想是前身我亦僧。”
寺东有千年罗汉松,寺西有座古僧塔,题:“隐山,永定辛巳四月,小师行津等立”,为福州现存最早僧塔。“永定”系南朝陈武帝年号,共计两年余。永定元年(557)为丁丑年,辛巳年(561)实为天嘉二年。由于地处深山,加之晋安郡太守陈宝应割据,交通隔绝,故仍沿用旧年号。斋堂四根内柱的石柱础下有石,各镌“女弟子某氏某某娘舍”题识,系宋以前遗物。清宣统元年(1909),古月禅师驻锡与弟子按涌泉寺格局扩建,成为福州五大丛林之一。
九峰院,现称九峰寺,位于寿山乡九峰山,周围古木参天。始建于唐,柳公权书其匾“九峰镇国禅院”。寺内有住持嗣祖普光大师希照刻石:“皇宋癸卯,宣和五年(1123)上元,起手凿山理此地,高二十五尺,深八丈,架屋三十间,用一万四千余工。”
九峰寺地处深山,寺僧农禅并重。明陈鸣鹤《宿九峰寺》诗:“入山便觉意欣然,定与山灵有宿缘。断续九峰都绕寺,住持几众尽耕田。树围绝巘莺声外,水咽危桥鸟道边。行遍空廊闻击竹,何人参破祖师禅。”清代东门盐商魏杰曾重修九峰寺,题“峻极于天”于寺后岩壁,并作《九峰志》传世。同治四年(1865)建有古梅堂。现山门前有两棵古银杏。寺外水口处有奇岩,分别题“龟蛇岭”和“寒舍岩”。
北峰寿山乡有个村叫前洋,古称贤场。据《榕城考古略》载:“贤场,在长箕岭后。宋季禁伪学,朱子辟地讲学于此,有庖羲谷,山后有高峰精舍,为黄榦归隐处。”庖羲谷在江南竹村,呈C型,环绕一山丘,山丘之麓有黄榦墓,松竹簇拥。
黄榦,人称“勉斋先生”,是朱熹学生,也是女婿,死后葬于父茔之侧。《宋史》记:“黄榦字直卿,福州闽县人。父瑀,在高宗时为监察御史,以笃行直道著闻……丁母忧,学者从之讲学于墓庐甚众……榦遂归里,弟子日盛,巴蜀、江、湖之士皆来,编礼著书,日不暇给,夜与之讲论经理,亹亹不倦,借邻寺以处之,朝夕往来,质疑请益如熹时。”
黄榦不仅是位大儒,也是一位田园诗人,他遍游北峰,留下众多佳句,如《九峰寺》:“暝逐归云入远山,九仙环立似人间”;《翠微院》:“古寺残僧少,孤村碧树围”。
灵洞岩
山蕴石珉田黄艾绿皆珍品涧隐崖穴瀑白潭碧尽美景
“天遣瑰宝生闽中”,这是清诗人查慎行赞叹北峰盛产寿山石之句。按矿藏山脉的分布,可分为高山、旗山、月洋三大系。清黄任有诗曰:“寿山距城七十里,夙产美石称神皋。山中产石各门户,争奇竞秀分侪曹。月尾岩西牛角北,墩洋奇艮高山高。或如凝脂或淡墨,嫩黄蜜蜡红樱桃。天半朱霞挂一抹,间以艾绿青葡萄……”宋淳熙《三山志》记寿山石:“洁净如玉,大者可一二尺许,润而易攻,盖珉类。”宋高宗时曾将白色寿山冻石替代玉列为礼器用材,《宋会要辑稿》记:“明堂大礼,合用玉爵,系是宗庙行礼使用。今来阙玉,权以石代之,可令知福州张致远收买寿山白石,依降样制造,务在素朴。”
古人按照寿山石产地,分为田石、水坑石、山坑石。清施鸿保《闽杂记》云:“寿山,与芙蓉峰对峙,其所生石,柔而易刻,大有二三尺者,或谓即珉也。距山里许,有五花石坑三,石皆五色,最上田坑以黄为贵,近世所称田黄也。其次水坑以绿为贵,所称艾叶绿也。其下山坑……明末时,有担谷入城者,以黄石压一边空筐,曹节愍公(曹学佺)见而奇赏之,遂著于时。”黄榦有《游寿山》诗:“石为文多招斧凿,寺因野烧转荧煌。世间荣辱何须论,日暮天寒山路长。”
北峰,群山连绵,溪谷纵横,洞壑深邃,自古人们纷纷来此寻幽览胜。在芙蓉山麓,有个著名洞穴,人称灵洞岩,又名芙蓉洞。雪峰寺开山祖师义存曾隐于内传法,称开山堂。《三山志》记:“僧义存,游吴楚至武陵,传法于五祖德山,乃归闽,居芙蓉山石室,其徒猬集。”又载:“芙蓉洞,洞口可丈许,萦纡十余里。游人篝灯束炬以往,岩石互锁,乍隘乍廓,绀乳时滴,阴气逼人,火色青闪。五里,至开山堂,坐可百人,有石床、石鼓、石盆。过此,益凛凛,故莫穷其源。”
灵洞岩位于涧谷内,洞口朝东,洞外高崖突起,呈拱门状,十分壮观。洞内有一天然石台,置佛像,此处外望,洞顶与对岸山巅之间呈一眼状天空,日月升起,如眼睛闪耀,僧人赞其“洞天一线开佛眼”。黄榦《登灵洞岩歌》:“寒岩突兀山之阿,足履危蹬攀藤萝。岩下清泉响环佩,岩前古木交枝柯。当中洞门忽开豁,上有石屋高嵯峨。乾坤开辟已呈露,鬼神守护频挥呵。重门黯淡不可入,以火来照所见多。出门小洞亦奇绝,神龙奋怒吞蛟鼍。胜景如此难重过,手倚石壁频摩挲。安得雄思如悬河,长吟大咏复高歌。”
日溪乡梓山村皇帝洞,是北峰近年开发的景区,位于飞水溪深峡内,以瀑布、跌水称著。皇帝洞虽名“洞”,实为涧谷中高瀑淘蚀的深潭崖罅。清郑祖庚《侯官县乡土志》载:“梓山萧、黄、郑三姓,约百七八十户。邻近有皇帝殿,洞旁多黄杨木,产冬笋、粳、秫、柴、竹。”梓山村是福州前往罗源古道上一个村落,有座木拱廊桥,建于清嘉庆十六年(1811)。
皇帝洞景区
(来源:《福州晚报》2020年5月18日 A07版 闽海神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