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林展飞
闽侯县素称“八闽首邑”,地理环境独特,西北群山连绵,山峦重叠。东南近海,三江襟带,二潮吞吐,百河灌溢。先辈们因地制宜,就地取材,创造出既科学实用,又融入艺术内涵的各种桥梁。有古朴简约的碇步桥,坚固平实的石梁桥,风姿绰约的石拱桥,构筑奇巧的木廊桥,或横跨田野河汊,或飞架溪涧岩壑。千百年来,古桥与日月相伴、风雨同行,利济行人,造福民众。每座桥梁都是古人智慧的结晶,也是珍贵的文化遗产,它的背后隐藏着各种故事,包含着劳动群众深深的寄托。
今搜集闽侯几座古桥背后的故事,与读者共享。
林安世独建十四门桥
闽侯县上街镇榕桥村的南边,有一条溪,叫可溪。可溪之水汇集了永泰、闽清群山及旗山之水,经溪源宫南侧龙潭流至可溪,过莲渚港注入闽江。可溪水面有上百米之宽,为上街乡民往来必经之道。宋时之前可溪之上并无桥梁,来往行人全凭渡船过河,一旦山洪暴发,舟楫穿梭两岸之间,时刻都有船毁人亡的危险。
宋代,侯官县上街乡绅林安世,字居广,为唐末开闽都统使、上街六桥林氏始祖硕德之六世孙。林安世以兄安宅绩兼助边赈荒擢承议郎,后辞职归隐家园不仕,富甲一方。他并不因为有钱有势而盛气凌人,相反他热心公益、乐于助人,深受乡人的爱戴和敬重。林安世祖上和他本人曾为家乡建有温阳桥、王丘桥、上方桥、玉浦桥、会潮桥、花屿桥等六桥,所以人们称林安世这一支林氏为“六桥林”。
有一年清明节,林安世祭扫先人祖墓。来到可溪渡口的时候,渡船刚刚离岸。林安世叫船家回来,称自己赶时间。谁知船家却满不在乎地回答他:“想要赶快过河,为什么不自己造座桥呢?”林安世听后非常气愤,把肩上扛着的祭祀品放在地上,下定决心说:“我马上回去筹备建桥。”
林安世祭扫回家后,与妻子陈二十一娘商议建造石桥之事,得到妻子的大力支持。林安世独资建桥,从元丰二年(1079年)十二月开始建造,至元丰八年(1085年)十一月,历时六载,终于建成。桥梁为石构平梁桥,东西走向,酾水十四道,故称十四门桥全长约100米,宽1.8米,桥面各用两块厚约0.5米的石板条平铺。乡人在桥头种植榕树,俗称“榕桥”。
桥建成后,极大地方便了村民生活劳作,是福州地区最长的宋代石板桥之一,也是今天富有考古研究和艺术观赏价值的历史文物。
怨命路上建怨命桥
早年,福州西门外通往甘蔗、白沙、大湖、廷坪到古田的古驿道上,有一个特别难走的地方,叫漈上溪。漈上溪位于闽侯县白沙镇与大湖乡之间的大湖乡箬洋村境上,这里四面环山,山高林密,地势险峻。行人从白沙镇出发,沿着崎岖的古驿道上山,走个大半天,到此还得过漈上溪。溪涧宽约40米,若遇溪水暴涨,行人只得望涧兴叹。若遇暴雨天,上游山洪来临,行人过涧将会性命危险。为此这条过涧之路有了一个形象的名字叫怨命路,意思是行人走到这里就会怨自己命不好,走这条又苦又累又危险的路。
怨命路严重影响了当地村民的出行。为此村民出资出力,请来了造桥师傅,男女老少齐上阵,轰轰烈烈建起了大桥。可惜桥建成不久,一场大雨把桥墩、桥基全部摧毁,辛辛苦苦的劳动化为乌有。
村民不甘心,重新开展造桥工作,不到一年光景,一座非常漂亮的单孔拱形石桥又建好了。正当大家沉浸在幸福愿景之中时,某天半夜下起了一场大暴雨。造桥师傅连忙起身跑到桥头,他看着奔泻而下的山洪,跪在桥头对天祈祷,保佑大桥平安。村民们也拥向桥头,希望大桥能经受考验。然而雨势不断加大,突然一阵轰鸣,大桥倒塌落在山洪之中。
造桥师傅因此辗转反侧,天快亮了才迷迷糊糊睡下。梦中有一个人来找他,跟他说:“要建这座桥,桥墩溪中找。”造桥师傅将梦中之事告诉村长,村长马上召集几名青壮年跟随造桥师傅沿溪查看。果然在工地下游不远处,一个溪面相对开阔的地方,有块从山上滚下来的巨大岩石矗立在溪中。
建设过程非常顺利,很快桥就建好了。石桥南北走向,借助溪中巨大岩石为桥中墩,全长27米,桥梁宽2.7米,桥面宽1.9米,一边孔径8.8米,另一边孔径7.4米。南北引桥各有10多米,飞架在漈上溪涧上,成为古驿道上一道风景线。
石桥虽然解决了人们出行的困难,但由于地处边远山区,往来行人至此已是身心俱疲,所以仍称这座桥为怨命桥。今天,怨命桥的功能已经退出历史舞台,被福古公路所替代,人们往来再也不需要走这怨命桥了。
鼓响桥上听鼓响
闽侯县荆溪镇关中村凤凰山东南麓,有一座寺叫三峰寺,因正对着远方三座山峰而得名。寺院依山而建,坐北向南,掩映在茂密的竹林间,环境清幽。寺始建于元代,占地150亩,建筑面积约1800平方米,距今已有千年的历史。
传说寺里有一位僧人,每日在三峰寺前溪涧的大石上参禅打坐。溪涧与三峰寺仅隔数十米,他打坐的地方两岸皆悬崖峭壁,岸边古树参天,藤蔓缠绕,溪涧中怪石嵯峨,水流湍急。溪中岩石形成三层阶梯,有30多米的落差,淙淙的溪水化为三叠连续的瀑布。僧人打坐时,总是神态庄严、岿然不动。
后来,这位僧人飘然远去,不知所终,只有岸边的大树和巨石静静伫立。僧人被传为神人,当地人开始对峡谷和僧人参禅打坐的岩石顶礼膜拜,并在此地设计建造了一座石拱桥。
桥由条石纵横垒砌而成,桥墩建于岸边岩石之上。桥全长11.3米,桥面宽3.35米,桥面厚度却仅有0.35米,净跨9米。半圆形的石拱与桥下天然的半圆形溪涧连接,构成一轮圆月,寄托一种圆满的理想和美好的愿望。溪水在桥下冲泻而出,在水流的冲击下,打出“咚咚”的响鼓声,里人因故称这座桥为鼓响桥。“鼓响桥上听鼓响,三峰寺内看三峰。”也成为这里的风景写照。
南山溪桥“双龙嬉戏”
闽侯县青口镇青圃村有一条溪,叫南山溪。溪之水发源于东向的龙潭坑,经南山溪向西汇入傅竹溪。南山溪的两旁各有一座山,隔溪南北对峙,南边山叫雁山,北边山叫鹅山。
据说在宋代时,每当夜幕降临,雁山和鹅山就会相合相倚。村民们感到非常奇特,认为这是祥瑞。更奇特的是,在两峰之间的溪涧上,有两块天然的长方形青石条,像两条青龙在溪涧中向西嬉戏游动。这一神奇的自然现象被村民们称为“双龙嬉戏”,认为这个地方是块风水宝地、吉祥之穴,能够使村庄平安如意,人才辈出。
为了保护这两条石龙,不让其游走,村民们在“青龙”下游不远处建造了一座桥。桥为平梁石构,全长约11米,宽约2米。当地人称这座桥为南山溪桥,至今仍完好无损地保留着。但谁也没想到,虽然这两条石龙永远地留了下来,可雁山和鹅山再也不会相合相倚了。
关源里龙岭碇步桥
通往闽侯县荆溪镇关源里的公路上,可看到路下有溪流,当地人称为龙岭溪。溪水源自关源山,自西向南经此注入闽江。横跨龙岭溪东西两岸有一碇步桥,全长约31米,共有三十六对碇石。每个石礅由两块花岗岩并排组成,紧密结合。龙岭溪碇步桥是古时关源里各村通往福古驿道的便捷之路。
在关源里盆地上,散落着三十六个自然村,俗称“三十六墩”。当地民歌《关源里三十六墩》唱道:“福建省城在侯官,西门直走一转弯,梅亭保福到王店,后屿桐口倒屿山。长房走里溪下亭,溪下玄帝真威灵,关口走里圣临企,吴洋桥边沛然亭。拱桥走过龙岭庙,龙文尊王最威灵,龙岭走里铁炉湾,一湾一岗对面山……乡村大小三十六,关源自治着带墩。三十六墩喜洋洋,原是祖宗世代传,我的家乡在关源,树有根来水有源。我们关源很有名,三十六墩念一遍,有的地方念不到,请求乡亲补齐全。”
古时,关源里三十六个自然村村民出行要横跨龙岭溪,经过龙岭庙,才能到达古驿道。龙岭溪旁边的龙岭庙,供奉着龙文尊王。村民遇到旱灾,都在龙岭庙里祈雨,史载:龙岭庙祈雨最为灵验。若遇水灾,也可到庙里祈求平安。干旱天气龙岭溪没什么水,村民通行很方便。如果遇上雨天,特别是每年春季雨水较多,溪水暴涨,关源里村民的出行就会受到严重影响。
为了解决出行问题,三十六个自然村主事聚集在一起,商量在龙岭溪建桥。各村主事商定建设一条碇步桥。村民们踊跃捐钱,主事安排了几个劳力来施工,工程很快就开工了。人们用单块方条石深深地埋入溪中,形成碇石。碇步桥很快就建成了,村民非常高兴。
随着第二年雨季的到来,龙岭溪溪水暴涨,水流湍急,很快就把许多碇石冲毁。村民只好再次捐款,重新再建。奇怪的是不论石条多大,挖埋多深,每次桥建好不久,只要山洪一到,就被冲毁。
这一年,各村主事再一次集中在龙岭溪边,商议重新建桥。主事对从前的失败相互埋怨、责备,对下一步怎么建桥争论不休。这时,福古驿道上来了位老僧人,见溪边围了许多人,便凑上前旁听。在知晓事情经过后,老僧到溪里查看一会儿,用力摇了摇没被冲毁的碇石,沉思片刻,便仰头哈哈大笑起来。
主事们听见老僧人的笑声,便停下争吵,上前询问缘由,请老僧人帮忙出个主意。老僧说:“做任何事贵在团结一心!你们一盘散沙,做事难免相互推诿,应付了事,桥哪有不被冲垮的道理。你们只要把原来的碇石由单块变成两块并排,做到紧紧相接、浑然一体,就像你们各村之间相亲如兄弟,团结一心,相互帮扶。而且碇石的挖埋必须由不同村的人组合来完成,你们有三十六个自然村,碇石的数量也得刚好是三十六对,每对代表一个村,每个村只要把自己所建的桥墩做好,就可保证桥不被冲垮。”说完后,老僧人便扬长而去。
主事们按老僧人说的去做,各村都派出最强的劳动力,大家团结合作。为确保自己所建桥墩不被冲垮,各村都非常认真,筑得非常坚固。在大家的齐心协力下,三十六对桥墩很快就建好了,人们还在两个水流湍急处设置了石梁桥,保证水流通畅。
第二年汛期来临,碇步桥果真丝纹不动,安然无恙。关源里三十六村从此更加和睦相亲,事业蒸蒸日上。
陈景韶建远济桥及第
闽侯县白沙镇联坑村东边的溪涧上,有一单孔木拱廊桥,南北走向,全长32.4米。廊桥以天然岩石为基,用块石垒砌而成,圆木穿插交错成多组拱架,上铺圆木为梁,再横铺木板为桥面。廊屋歇山顶,穿斗式木构架,面阔十一间,进深四柱,两侧设木栏杆。桥东头有清光绪年间侯官县进士陈景韶撰写隶书“远济桥”木雕桥匾。1989年3月公布为闽侯县文物保护单位。
相传,清朝光绪年间,闽侯县竹岐乡源格村有个已过不惑之年的举子叫陈景韶,自从1875年考中举人后,接下来的科考之路一直不顺畅。至1892年,陈景韶再次离家进京考试,行至联坑溪边,恰遇暴雨瓢泼,山洪突至,亲眼见有的行人冒险过溪,被凶猛的山洪冲走吞没。他在溪边暗下决心:“这次若能考中,定在此修桥!”这时,陈景韶身后一老者上前对他说:“欲中进士,先建此桥,跟我来。”陈景韶跟着老者走过溪涧,正要表示感激,却发现老者不见了。
当年,陈景韶又没有考中。回家后,根据老者的话,陈景韶兑现自己的誓言。马上召集一些志同道合之士,商议建桥事宜,取桥名为“远济桥”,表达“何远而不济”之意。当年秋季动工兴建,第二年冬天全面完工。自从桥建好后,陈景韶的科举之路一帆风顺。1895年,陈景韶考中第97名贡士。1898年,考中第164名进士,钦点江苏即用知县,从此走上了从政之路。
金鳌桥的传说
金鳌桥,又称状元桥,位于雪峰寺枯木庵边的溪涧之上,一侧为枯木庵,另一侧是金鳌岩。由于溪涧水流湍急,金鳌桥曾数次被山洪冲圮。现桥于清乾隆年间重建,东西走向,单孔石拱桥,长13.6米,桥面宽3.3米,桥面距水面约6米。桥拱用条石砌筑,为雪峰寺二十四景之一。明曹学佺《金鳌桥》诗云:“桥蹴金鳌作势雄,水门闻与洞门通。千溪万壑争流去,久立不住吹长风。”清魏杰《金鳌桥》诗云:“万壑千岩涌怒涛,流归桥下养金鳌。此山想自当年驾,海上飞来气象高。”
金鳌桥未建设时,旁边有一条小路连接古驿道。相传有三位书生进京赶考,具体姓名已无从考证,暂时称之为老大、老二和老三。他们路过此地,突遇大雨,无法前行,见路边有一小亭,便在亭中避雨。雨越下越大,眼见天就要黑了,三位书生商量在亭内休息一晚,第二天天亮再动身。
雪峰寺夜间气温下降很多,三位书生饥寒交迫,在亭内不断来回踱步以取暖。他们见对岸枯木庵内射出微弱的灯光,但溪流太急,无法过去,只能望灯叹气。老大对着老二、老三说:“如果这里有一座桥那该多好。”天逐渐暗了下来,雨也小了许多,三位书生步出亭子,在亭边小路上来回踱步。老大突然发现路边有一块岩石,像一只金鳌,顿时兴高采烈。赶考遇上金鳌,其不是“独占鳌头”之意?这是一个极好的兆头。老大对着金鳌诚心诚意地默祝道:“希望金鳌保佑,这科如果及第,一定来修这座桥,方便行人往来。”
当天夜里,松涛阵阵,溪涧里不停地响着哗哗的流水声。老大梦见自己身披大红袈裟,梦醒后再也睡不着。第二天天刚亮,老大就急忙起来,走出亭外,看见溪涧对岸有位僧人,遂向僧人询问吉凶。僧人说:“此乃大吉之象,进京应试必定一帆风顺。”后老二、老三没有得中,而老大中了状元,穿上了大红的状元袍。此时此刻老大恍然大悟,原来大红袈裟是指状元袍。不久,老大便来此建桥,实现自己的诺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