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郑寿安
五虎礁
琅岐、川石、粗芦三座岛屿,把闽江分成四个入海口。而川石岛与粗芦岛之间水域是闽江主航道,这里有五个连体的小岛礁挡在航道中间,进出闽江口的船只好从南侧通行。这五个连体的小岛礁,叫“五虎礁”“五虎门”,又称“五虎山”。
一字摆开的五虎礁,像五只形态各异的猛虎蹲伏在闽江入海口,守护着福州门户,故史称“五虎门”。五只虎分别叫“吼天虎”、“仰天虎”、“回头虎”、“欲跃虎”和“抚子虎”。其中,“回头虎”虎头扭向粗芦岛,位于东北端,礁石略呈白色,有人称它为“白虎”。其余四虎身色皆呈淡红、黝黑,或两色交混。《中国地名大词典》做了注解:“在榕城东南一百里海中,当闽江之口,又名五虎门。五峰排列如虎,不生一草,远望色白。”
“五虎门”这个名字,常见于史籍。清乾隆甲戌(1754年)《福州府志·山川》中记载:“五虎山,又名五虎门,在海中,属嘉登里。《裨海纪游》:‘两山对峙,势甚雄险,为闽省门户’。”《福州府志》在《闽江》一节中叙述道:“闽江一派……至五虎门入海。”《海防·防御要冲》有载:“五虎门,冲险海汛。明初,汤和攻福州,由此入……五虎门东向水洋四十里,至南北竿塘。”由此可见,“五虎门”成名应在明朝之前。
五虎礁奇形怪状,成因有三种说法。
一曰它是1.35亿年前燕山运动侏罗纪晚期地壳变动的产物,先由火山喷发的岩浆或火山灰凝结而成。其主要成分是流纹质晶屑、玻屑凝灰岩。这些凝灰岩在外力作用下,又经过漫长时间的风化、剥蚀、堆积而成现状。
二曰因闽江口发生地震,地壳上升而浮出海面。例如元末大地震,五虎礁附近的浮江岛(后称壶江岛)莫名其妙地“浮出”海面,形成岛屿。
三曰方山崩塌,分裂出五虎礁。持这种说法的依据是,与五虎礁相邻的粗芦岛上方山南麓断面,与五虎礁断崖面高宽相当。
以上三种说法蕴含一个共同点,即外力作用导致五虎礁的出现。五虎礁就像一组顶天立地的群雕屹立在波涛汹涌的闽江口,显得雄浑、峭拔、威武,并俨然成为一个地理标志和一道天然门户。据《闽都记》载:“五虎山,在嘉登里,有巡检司。”
《福州府志》明确记载:“五虎门于明洪武二年(1369年),置有官母屿巡检司,南界长乐梅花汛,北界连江定海汛,置战船一,拨把总一员,带兵巡防。”又载“五虎门巡检司,有弓兵六十名”,所谓“弓兵者,括民丁役之,统于巡检,往役者,复其家”。明万历三十年(1602年),朝廷以防倭于陆,于外洋设立寨游。“寨”,相当今天的岛上固定的碉堡;“游”,相当海上游动的巡逻艇,两者都是针对来犯之敌。当时,五虎门设“游”,显然这样一支守卫海疆军队,海防力量弱小。这不能不让人想起我国民族英雄林则徐于清道光三十年(1850年)以虚弱的病躯,数乘扁舟至五虎门视察海防,语重心长地留下一首诗:“天险设虎门,大炮森相向。海口虽通商,当关资上将。唇亡恐齿寒,闽安孰保障?”他告诫人们不要以为有了天险就万事大吉,要建设强大海防,时时刻刻警惕来犯之敌。
明洪武皇帝令征南大将军汤和率军取福州。当汤和来到闽江口时,看到峥嵘的五虎礁及其周围散布大大小小岛礁,水下还有暗礁,在无人引航下很难顺利进入闽江。于是,他知难而退,改道由乌猪港进闽江,最后攻克榕城。后来,《闽都别记》编成“五虎守口故事”说:“汤和攻五虎门不能入,拿公夫妇,化为渔翁、渔妇,驾小舟,带众战船,悄悄由后路粗芦港直掣福州。”
1884年8月初,法国海军舰队在孤拔提督的率领下,绕过五虎礁,由梅花港入海口闯入闽江达马尾。23日,乘我不备,发动突然袭击,炮轰我水师,爆发史上惨烈的马江海战,水师伤亡惨重。25日,法军舰队欲从五虎礁退出闽江口,在长门遭我要塞炮兵还击。一发炮弹打中法旗舰,把孤拔打成致命伤。于是,12艘法军舰船悻悻然从五虎礁夺路逃离。
据《福州府志》载:明末郑经“自定海失守后,即自浙召回朱天贵守海坛。以陈谅为水师,乘南风汛发犯定海。官军集船百余,由五虎门而出。大风暴起,官军收回五虎。贼船仍退回海坛”。
以上三役皆可看出,五虎礁在战时确是一道难以逾越的门户。
五虎礁是富有神奇传说的地方,“五虎掀山”就是其中之一。五虎,原本是五只凶猛异常的野兽,常出没伤害百姓与牲畜。托塔李天王将它们捕获后镇压在方山之下。没想到,一天,这五只猛虎一齐发威,竟把方山掀倒一半,跑了出来。幸好李天王迅速赶到,将其制服,为免除后患,遂将其就近点化成石,令它们永生永世守卫闽江口。于是,就有“五虎守门”的后续故事了。
解放后,航道疏通,航运顺畅,万吨巨轮穿梭来往,百舸争流,渔舟唱晚,古丝绸之路在这里谱写出新的篇章。五虎礁雄风再鼓,闽江口成了繁忙水道。明朝诗人林良箴在《福斗山》诗中所描绘的“载酒入江色,应寻福斗游。委蛇山翠晚,汹涌海涛秋。屿合双龟近,门深五虎浮。风恬鲸练净,月同蚌珠流”的闽江口美丽风景,已成为福州旅游热点。
(来源:《福州晚报》2020年6月4日 A14版 闽海神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