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邹自振
林纾,字琴南,近代著名学者、翻译家,也是清末民初重要的戏曲家。林纾撰有传奇《天妃庙》《合浦珠》《蜀鹃啼》三部及闽剧《上金台》。《上金台》创作年代早于三部传奇,全文载于民国二十六年(1937年)的福州《闽剧月刊》,距离写作时间已相隔四十年,离作者逝世业已十余年。张俊才《林纾著译系年》附录一中亦有著录。该剧取材自唐人薛调《无双传》(即《古押衙义救无双女》)的故事,曲调悉用福州地方声腔“逗腔”。徐奋进《闽剧〈紫玉钗〉发展小史——闽剧〈紫玉钗〉研究之一》中有云:
《上金台》作者林琴南。林高慧在《上金台剧本简介》中谓,林琴南尝语人曰:“余欲编一传奇,驾乎《紫玉钗》之上。”遂采取“古押衙义救无双女”故事,编成此剧,命名《上金台》。两易蟾圆,始得脱稿。全剧修辞精美,引典堂皇,琢句工整,用笔婉转,即科白口吻,亦惟妙惟肖,可歌可泣。俾知蒲三善之《紫玉钗》,邱琴舫之《墦间祭》,不能专美于前也。郑丽生在《明清两代福建戏曲作者考略》谓:“此剧有一特点,就是唱词悉用逗腔曲调,如急板、宽板、双板、急板叠、自掏岭等,与《紫玉钗》相同。”
《上金台》是一出折子戏,系根据唐人传奇改编。故事讲的是唐代大臣刘震的外甥王仙客,原本欲娶刘震的女儿无双为妻。无奈泾原兵变,王仙客避走襄阳。待三年战乱平定后回到京师,却得知舅父刘震因受伪命已被处死,表妹无双因此入掖庭的消息。
王仙客后任富平县尹、长乐知驿。某日得知有中使押领内家三十人宿驿站,无双也在其中。王仙客派亲信假作驿吏在帘外煮茶。无双认出此人,深夜请他取走书信交给王仙客。信中告知富平县古押衙可救自己。王仙客寻访古押衙,泣拜以告实情。古押衙答应救人,但半年未果。
一日,古押衙求得一神药,服此药者立死,三日后可转活。乃假作中使,以无双逆党,赐此药,令自尽。后以百缣赎回尸首,与王仙客救疗得愈。王仙客终与无双回到襄阳,白头偕老。
《上金台》一剧可谓充满传奇色彩,情节简练,文字典雅,文学价值极高。剧中塑造了坚贞的无双女和义侠古押衙两个鲜明形象。唐传奇所叙的是古押衙三救无双女,林纾则改为古押衙深夜越墙入宫掖中,一次就把无双女救出。这个改动,既适合折子戏的情节,同时突出了古押衙这个英雄人物的形象。
据赵家欣、杨湘衍《林纾编写<上金台>的前前后后》一文,林纾此剧作于光绪二十二年(1896年)。此年二月花朝日,福州诗人陈衍、陈香雪、吴曾祺、何振岱、洪星帆等人,在乌石山双骖园设宴欢迎自京返乡的林纾,并演戏助兴。演出的是儒林戏名作《紫玉钗》。林纾对《紫玉钗》极为赞赏,下决心要写一个剧本与《紫玉钗》相媲美。同年端午节,福州西湖开化寺主持品峰法师诚邀林纾、陈衍等名士湖滨品茗,观看龙舟竞渡。林纾取出《上金台》剧本,并说已请洪星帆协助编曲,成为一出折子戏。众人传览,交相称许,乃推荐闽班“驾云天”排演。
后来的三个多月里,林纾隔日即到戏班讲解戏文,督促排练。时值重阳佳节,乌石山涛园主人沈瑜庆约定“驾云天”作《上金台》首演。林纾与陈衍、陈宝琛、林绍年等福州名流悉数到场。“驾云天”是福州最著名的儒林戏班,饰男女主角的马伊侬、胜玉环又是红极一时的艺人,爱好家乡戏曲的观众纷至沓来。这是林纾创作的唯一一出闽剧《上金台》的唯一一次演出。这段史料,对于研究儒林班时期的闽剧演出和清季以来闽剧的发展变化提供了极有价值的历史资料,也是林纾研究不可或缺的珍贵文献。
综观林纾的剧作,可谓贴近现实、贴近生活、通俗易懂,但其大部分作品重在抒情、疏于叙事,因而虽情感浓烈,但情节平淡,少奇峰突起,缺乏戏剧冲突,成为极少演出而仅供欣赏的案头文学。但这不是林纾的过失,而是戏曲这一文学样式在清末民初的时代命运。
(来源:《福州晚报》2020年6月8日 A07版 闽海神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