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冶”与福州
2020-06-0901-46-44来源:中共福州市委党史和地方志研究室

作者:曾意丹 

越王勾践复兴的强大越国,传到六世无疆时,被楚国所败。勾践的后裔迁越族入闽与七闽土著合为闽越族,又七世传到无诸,建立闽粤(粤与越,古字相通)国。建都于冶。秦始皇二十六年(公元前221年),冶为闽中郡,无诸降为君长。之后,无诸与诸侯联合灭秦,接着又佐汉灭楚。因有功,在汉高祖五年(公元前202年)复封为闽粤王,仍都冶。当闽越国传到余善时,又闹独立,汉武帝出兵平乱,冶都遂废,并徙民江淮间。不久躲在山谷之民复出,自立冶县。

这座冶都,究竟建在何处?古今一直有争议。因为冶都问题是研究古代百越民族、秦汉史、福建地方史的重要问题,所以引起了许多学者的兴趣。随着研究的深入,文物考古工作的进展,争论亦趋激烈。

主要分歧有四种:一是无诸的冶都在浙江境内(《闽中疆域考》,《厦门大学学报》一九八〇年第一期);一是闽北,有的更明确地说在浦城县境内(《对闽中郡、冶都、冶县地望的一些看法》,《厦门大学学报》一九八一年第三期);一是认为可能在福建崇安县城村(《崇安城村探掘简报》,《文物》一九八五年第十一期);一是认为在福州地域(《关于闽越王冶都的刍议》,《福建论坛》一九八四年第三期)。认为冶都在浙江境内的人,主要依据《后汉书·郡国志》章安县条中的记载:“故冶,闽越地,光武更名”。而《元和郡县图志》说:“东瓯,今温州永嘉县是也,后以瓯地为回浦县,属会稽;世祖改回浦为章安。”东瓯王摇和无诸均为勾践后裔,他们都佐汉击楚有功,先后分别封为闽越王和东瓯王。回浦和冶是两个不同的地方。所以《汉书·地理志》记会稽郡的末二县为“冶、回浦”。那么《后汉书·郡国志》为什么会产生这个错误呢?胡三省《通鉴》注中说:“中有脱文,当作‘章安故回浦,章帝更名;东侯官故冶,闽越地,光武更名’,于文乃足。”

至于崇安汉城说,有一个过程。西北大学已故教授陈直在一九六一年《考古》第四期中发表的文章并没说这是冶都遗址,而只是说该城应为两个阶段,第一阶段在西汉武帝时期,第二阶段在西汉王莽时期。“崇安汉城进行长期发掘。梅华全等执笔的《一九八〇—一九八一崇安城村遗址考古主要收获》仅仅提出:“它(城村汉城)很可能是汉代统治闽北一隅的一个小‘王城’。”1985年,张其海在进一步发掘的基础上提出:“城区和闽北其他汉代遗址中都有发现,表明这种物质文化在当时具有普遍性和代表性。因此,我们推测城村汉城主要应是西汉闽越族所建的‘王城’,可能是闽越王无诸受封于汉时的都城‘东冶’,汉灭闽越之后的冶县县治‘冶城’。”很显然,张文仅仅提出这只是“可能”。证据仍然不足。

林蔚文则坚持冶都不在福州而在闽北。他在《闽越冶都不在福州再证》一文中,从三方而论述。第一,认为闽越军事重镇在闽北。因为闽北地区“自古就是兵家入闽必经之地”。又据《建安记》所载:当时“筑六城以拒汉”。他所说的闽北六城确实存在,即建阳的大潭、邵武的乌坂城、浦城的临浦城、临江城、汉阳城、崇安的城村汉城。林蔚文还认为《汉书·朱买臣传》所载:“是时,东越数反复,买臣因言:‘故东越王居保泉山,一人守险,千人不得上。’”这里说的泉山有好几处,林蔚文认为“闽越之泉山都应在闽北浦城一带而不应在其他地方。第二,认为闽越国文化中心在闽北,而不在福州。他依据仍是闽北存在着新石器遗址,商周到汉的遗址,闽越族的悬棺葬也在闽北。第三,据《太平寰宇记》所说的余干(在江西省)是汉代“闽越百货所经之地”,认为闽越经济中心在闽北,最后他说:“既然我们可以论证汉代闽越军事、经济、文化中心是闽北,就完全有理由认为作为闽越政治中心的冶都在闽北而不会在福州。”

彭文宇则主张冶都在福州。他的《关于闽越王冶都刍议》一文,除了论证冶不可能在浙江外,还驳斥了冶在浦城的说法他指出,提倡闽北浦城说的主要是依据《汉书·朱买臣传》:“故东越王居保泉山,一人守险,千人不得上。今闻东越王更徙处南行,去泉山五百里,居大泽中,今发兵浮海,直指泉山,陈舟列兵,席卷南行,可破也。”依此说,定泉山在浦城,所以泉山是贵族聚居地,浦城必是都冶之地。彭文宇则认为这段话已说明东越王已撤回福州(大泽)。另据《晋书·地理志》、唐《元和郡县志》、《通典》、宋《三山志》、《太平御览》、清《读史方舆纪要》等,都持冶都在福州。因而,他认为“闽越王无诸的冶都,应在福州地域”。

笔者也是持冶都福州说的。林蔚文说的泉山只能在浦城,未免失于主观,中国同山名、同地名,分处他方的现象是很普遍的。浦城可以有泉山,但福州也存在泉山,但并非如林蔚文说的“福州之泉山(又称越王山,即今屏山)。”福州的泉山不是屏山,而是屏山支脉将军山,也叫冶山,山下有欧冶池。宋《三山志》欧冶池条说:“相传闽越王无诸淬剑处,在今将军山之北,昔冶山之麓也。”欧冶池是传说欧冶子在此冶铜铸剑。泉山之名则是“以山巅有天泉池也”。

冶都之名恰恰是因冶山、欧冶池而得名的。《文献通考》写的很清楚:“闽越王无诸都冶,依山置垒据将军山,欧冶池以为胜”。唐颜师古注《后汉书·朱买臣传》的东越王居保泉山,也说得很清楚:“即今泉州之山,谓福州也”因为历史上,隋、唐两朝,曾两度将现在的福州叫泉州(也是因泉山之故),至景云二年才改名闽州,开元十三年,才第一次命名为福州。

当时的泉山是很险峻的,泉山之南是水乡泽国,故王恭有诗云:“无诸建国古蛮州;城下长江水漫流”。到了现在,泉山经历代开凿斫削已远非昔日旧观。我们再回到“今闻东越王更徙处南行,去泉山五百里,居大泽中。”这段话可以进一步理解为越王军情紧急(汉武兵几路征讨)去了闽北几个汉城,后来撤回南行,闽北距离撤回的泉山约五百里。泉山的冶城处于大泽之中,后而的一段话:“今发兵浮海,直接指泉山,陈舟列兵,席卷南行,可破也。”请注意“直指”这二个字,正说明朱买臣发兵浮海,可直指泉山。这地方也只能是在福州建于泉山之麓的冶都。“席卷南行”很明显,指的是从朱买臣发兵处(绍兴)席卷南行的。

另一说是冶在福州新店古城村的古城遗址。仅仅因为这里发掘出汉城遗址,就定为冶,还欠严谨。有的同志认为:“今新店古城遗址是闽越王初创的冶城,随着闽越国力的强盛,冶城南移,至于当时在屏山建筑大型宫殿,在崇安江城建行宫,故福州泉山至新店古城遗址一带都是冶城范畴……。”这种推测想象力是丰富的,但同样缺乏根据(新店尚未发现大型宫殿),而且冶城范围也太大了,从泉山至新店古城遗址!因为闽越国是个小国。其都城按战国末至汉初的法定,不得超过“百雉”,雉是古丈量城墙的计量单位:长三丈高一丈为一雉(当时尺寸短于今日)。按现发掘出城东西宽310米,南北长约800米。其面积远远达不到小王国都城的标准,怎么可能成为无诸的都城冶城?然而如果说“泉山到新店古城遗址都是冶城范围”那就又大大超过“百雉标准。甚至比中央的都城还大?这在当时是违反法度的。绝不可能。而在冶山周围,按史籍记载其面积是符合百雉标准的。明林鸿《赋得无诸城,送浦舍人归晋陵》有句云:“意昔无诸全盛时,都城百雉何透迤,连营国步分秦土;绘衮王章入汉仪。”都点明了无诸冶城的规模。

1.png

越壑桥

10.png

望京山

8.png

观海亭

冶城的方位应在冶山(越王山的支脉),曾叫泉山。现在残存的山体还存在越壑桥、望京山、观海亭及九曲流觞的遗迹,说明过去山颠确实有天泉池、有泉水。

现在在冶城范围的西侧,中国建设银行工地及屏山农贸市场工地都发现有汉代宫殿部分踪迹及砖、瓦、瓦当等建筑构件。

冶城的得名,正由于冶山、欧冶池。冶城以南当时还是水乡泽国,王恭有诗云:“无诸建国古峦州,城下长江水漫流。”

无诸建都在福州,因此有关无诸、有关冶的遗址在福州仍有多处。除了冶山、欧冶池外,还有大庙山,越世显有诗云:“君不见越王全盛时,秉圭开国称雄奇……”这里说的“秉圭开国”即接受汉高祖册封为闽越国国王。这个册封使上岸受册封的地方就在台江大庙山(惠泽山)原有镇闽王庙,即无诸庙(俗称大庙,山亦因此得名)此山现为福州四中校园。

闽越国的祖庙在茶亭,近已毁,祖庙后原有一土丘,乾隆《福州府志》称是无诸冢。另文献还记载,闽越王郢墓在遂胜里,东越王墓在宁棋里。这些遗址、遗物的存在也反过来佐证了冶城在福州。

另据历代史地文献《晋书·地理志》、唐《元和郡县志》、唐《通典》、宋《文献通考》、《三山志》都持冶都在福州、在冶山周围按文献所记,冶城四至:东至观风亭、西至乾元废寺,南至冶山南麓北至诸古岭(今华林路旁)、其范围基本符合百雉标准。

(作者单位:福州市文物局)

(本文来源:《福州史志》1999年第1期)


点击显示全部 》
微信公众号
主办:中共福州市 委党史和地方志研究室
邮箱:fzdsfzs@126.com 闽ICP备2000581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