闽都明代古城考略
2020-06-0904-57-28来源:中共福州市委党史和地方志研究室

作者:林璧符

闽都古城可以追溯至2000多年以前。无诸都东冶,建冶城已2200余年历史。近年发掘的福州新店古城,比冶城还要更早。不同时代古城遗址,代表着不同历史时期的经济与社会发展,有其丰富的文化内涵。城池作为古代防范外患的主要军事设施,在明代可谓是鼎盛时期。明代城防大至可分为四类:府城、县城、所城、民城。福州府城规模进一步扩大;各县也都先后筑起了坚固的城池;沿海要冲地带统一建有所城,各所驻军都在千人以上;有些村镇百姓也自发集资筑起了城堡,如福清海口民城、三山前薛村岐阳民城、罗源鉴江城堡等。在武器装备相对落后且又经常遭倭寇袭扰的情况下,保全自己的最好办法当然也只有依靠城防了。这是明代城池建筑长盛不衰的根本原因。到了清代则主要是建炮台,以期用强大威慑力对付入侵者。到了民国时期,由于担心“城池沦陷后易为反攻”,国民政府下令拆除城池,使得这些历史古迹遭受灭顶之灾。残存者凤毛麟角,更显其珍贵。

福州府城

明代府城是在原福州夹城、外城的基础上用坚石砌修扩建而成,由驸马都尉王恭主持。北跨越王山(屏山),南绕于山、乌石山。重建时,先在屏山巅修建一座作为各城门楼样本的谯楼,故名“样楼”。从此,屏山也有人称为。“样楼山”。从楼中可眺望内海,所以又名“镇海楼”。城墙的东、西、南三面均按宋代的外墙旧城垣修复。南面的城垣围绕于山、乌石山麓,城的周围9.5公里多,城墙高7米多,厚5.7米,城上建有敌楼62座,警铺98座,蝶楼2684座。为了防御倭患,嘉靖三十八年(1559年),在城上增设敌台36个,环城三面挖城濠深2米多,宽3.3米,长11公里有余。嘉靖四十二年(1563年)倭寇又侵犯,福州人民因有城垣保护,曾歼灭数百名倭寇于城下。市郊“八十一堆”就是当年倭寇葬身之地。万历十年(1582年)又重修,共有七大城门:南门、北门、东门、西门、水部门、汤门、井楼门。在石城之外的要冲地方,再加上重半圆形的瓮城,亦有门可关闭。还有水关四个,以沟通城内外的河道。现存福州明府城遗址在于山南麓古田路北侧,为花岗岩条石砌成。列为市级文物保护单位。

长乐古城

明代古县城遗迹。位于县治六平吴航头,即今吴航镇。明弘治三年(1490年)知县潘府始建。明嘉靖三十一年(1552年)扩建。城高5米,厚3.3米,周长3466米。与沿海其它县城如福清城、罗源城相比,不仅建城年代早,而且规模也大。城墙周长分别比福清、罗源城长156米和2260米。长乐古城还开凿城南河,西引江潮,东接资圣、汾阳溪水,环城一带,藉以为固;而舟航直至东门兜,民便之。明崇祯十四年(1641年)知县、县丞等组织工役,再扩城墙750多米,“北踞山巅”,新造拱极城楼1座、敌楼4座、溪关1座、石桥1座、览胜亭1座,“凡费三千八百金”。引外浦水由西达东与鳌山水合,使南城墙下“渊然天险”。现存古城池遗迹遗址:古城的镇海门在现东关敬老院门前高压电塔处,清江门在后桥顶钗梅店正对兴隆楼之间,阳春门在喜来宝西店前,拱极门在北门公园石碑坊处,平政门在城关供销社与“平政门鹤龄楼”之间;汉口巷傍塔山西麓保留西面城墙一段,石砌,长12米,高5米;观音溪“水城门”尚保存跨溪水关过水洞的东壁基石;北面城墙蜿蜒在六平山麓,城墙遗址可辨。

定海古城

定海所城遗址。位于“黄金水道”闽江口北岸,黄岐半岛南突出部,与马祖岛隔海相望。定海古城为明洪武二十年(1387年)江夏侯周德兴始建,城墙用条石砌成,全长2300多米,宽6米,高7米。据《福建通志·城池志》载:明代在此设置千户,称亭角守御官军千户所。城堡气势宏伟,如巨龙盘山镇海,与福宁嵛山、漳州铜山、兴化南日、泉州吾屿一起,曾一度被称为“全闽五寨”,构成护卫八闽海疆的重要屏障。城堡内设置参将府、衙门街、城北设左右中军署,衙门建有接官亭。古城堡几经风雨,至今仍保护较完好。尚存“瓮城”;三重高大拱门,南门上镶着一块明代石匾,上刻“会城重镇”四字。历史上定海古堡一直是闽海抗倭的坚固堡垒。明末,郑成功及其子郑经率抗清水师屯船定海,现还有戚继光抗倭记功碑等遗址。城堡内外尚有城皇庙、妈祖宫、海潮寺等遗存。海潮寺草创于宋淳熙年间,扩建于明洪武五年(1372年),又名九龙禅寺,因寺对九座起伏的峰峦而得名。今山门、大殿均系清代所建,并保留有宋代石槽及大量的原寺柱石。寺宇三面摩岭,一面临海,终日两度潮涨潮落,涛声不绝。游人到此如入深山,又似进入大海之中,“名刹听涛”乃连邑游览胜地。1990年在城堡前海域发现古代沉船,为中国水下考古的一处重点地区。曾打捞出宋、元时期青瓷、黑瓷数千件及部分沉船构件。定海港阔水深,长期为福州市主要海港之一,也是连江渔民的主要避风港。

万安古城

明代防倭患所城遗址。在今福清东瀚镇万安村,距福清县城48公里。万安村周围多山,原名万山,雅化为万安。聚落为块状,三面临海,自古是东南交通要冲。万安古城为明代洪武二十年(1387年)江夏侯周兴德所建。调集福州、兴化、泉州、漳州四府匠役,费时10年建成。万安古城与惠安崇武古城等列为当时全国沿海72所城之一。古城依山傍海,城用花岗岩方石砌建,城墙周长1733米,高5.3米,上有女墙827个,警铺13座,敌楼18座。城门4个,其中东、西、南三门雄视海面,门上建楼。城内铺设石板街道呈南北向,街道两旁屋宇栉比鳞次,居民逾千户。城内建有祝圣寺、关圣殿和天后宫。现尚存东西北面残墙195米、南门门座一处及残墙、炮台1座。万安古城及祝圣寺塔已列为县(市)级文物保护单位。

梅花古城

明代所城遗址。位于长乐县东北向梅花镇的梅江边,距县城23公里,明洪武二十年(1387年)江夏侯周德兴创建。梅花古城与连江定海城堡互为犄角,为省城福州重要门户。原城高6米,厚4米,周围长2200余米,有东、西、南三门,外环以壕沟。今尚存一段城墙。历史上梅花城堡是防患倭寇的重要阵地。明郑和下西洋时所率船队曾在梅花港停泊,港口对外贸易曾盛极一时。梅花城堡及附近的蔡夫人庙已列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

鉴江古城

明代民城遗址。在罗源县鉴江湾口。原为乡民吴因保为防倭寇所筑的土堡。明嘉靖二十四年(1545年)尤圣养、林献等集资扩建,周长约1200米,城堡内占地300余亩。至民国28年抗战后,县府下令毁城墙及西门,现尚存三城门。东门高3米,宽2.2米;南门高3米,宽1.7米;北门为三合土拱顶。鉴江镇地处罗源县城东北部的鉴江半岛,东临三沙港,西接松山镇,南连碧里乡,北濒三都澳。原名镜锋,因沧桑之变、港道深入,遂称“镜港”,方言谐音“鉴江”。

(作者单位:中共福州市委政策研究室)

(来源:《福州史志》2001年第1期)


点击显示全部 》
微信公众号
主办:中共福州市 委党史和地方志研究室
邮箱:fzdsfzs@126.com 闽ICP备2000581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