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州的塔
2020-06-1105-02-47来源:中共福州市委党史和地方志研究室

作者:杨秉纶 

依照福州最早志书,宋淳熙梁克家《三山志·寺观》记载,晋太康三年(282年)福州怀安县已有了第一座佛寺,寺名“绍因”,唐改名乾元寺(址在今福州鼓楼区鼓屏路钱塘巷。近年,福州市考古队配合基建,在该处发现乾元寺遗存)。同年,在福州侯官县永宁里(今闽侯县侯官镇)也建有灵塔台(按志注《旧记》称灵塔寺,晋太康三年置,武德二年(619年)赐额为“灵塔台”。

福州保存至今的古塔,从性质上可以分为两大类。一类的塔仍延续保存印度佛教僧墓的性能,在外观上也有别于俗家的坟丘。福州地区诸多寺庙都保存着与本寺寺史有关联的高僧墓塔,通称祖师塔。其外观往往是用石或砖砌,有塔座、塔身、塔顶刹,且在塔壁嵌镶一方铭文(相当墓牌)。还有一种是一般僧人火化后藏骨灰的墓冢,通称为“海会塔”。由于这一类型墓塔为数众多,各个寺庙也因塔有关寺史,而各自妥善看管、保护;文物部门则择要者宣布予以法律保护并组织进行研究。另一类塔则是僧墓与中国传统的亭台楼阁外形结合发展的标志佛家尊崇地位的佛塔。民间有一句俗语:“救人一命胜造七级浮屠”。“浮屠”即是塔另一译音,人们以兴建佛塔作为自己积德行为和成果。随着历史的推移,这类已完全中国化了的佛塔又被用为祈禳地区文风兴旺和保佑一方平安吉利的象征。因此,福建省、市、县行政区域至少都有一座塔作为本行政区“风水”的重要标志。建于海口或临江的塔,还被当作航行的航标使用。

粗略估计,福州地区现存佛塔有唐、五代3座,宋代8座,元代1座,明代12座,年代存疑2座。塔的质地大多是石构,也有石砌,还有陶制,但外观或简或繁都仿木构,这足以证明早期应是木构为主。塔的形体有方形、六角、八角,层高最低仅二层,最高有十三层。至于塔的装饰也有繁简之分。有的仿亭、阁十分简洁,象写意图画一般只有外观上的线条近似楼阁、亭台,如侯官的镇国塔、闽清的台山塔等等;有的则形神兼备如龙瑞寺千佛陶塔,不仅整体外观如木构楼阁,连斗拱铺作出跳、组合以及檐面瓦作等细部也都惟妙惟肖。为说明福州塔的情况,现择要介绍历代福州所建的塔。

护国天王寺塔

俗称仙塔,在连江凤城镇仙塔街。《连江县志·寺观》“护国天王寺,在县西铺仙塔街,唐大中三年(850年)建,有塔二层,石刻宝相甚精致。”按《三山志》记述,“本会昌竹林废寺,大中初复之,咸通中改今额”可证寺史久远。因塔仅二层,又俗称:无尾塔。用花岗岩石砌建,平面八角形,仅二层,无顶,通高9.2米。须弥座高1.2米,八角用石雕力士(侏儒);顶托,束腰版分别浮雕天马、狮子、牡丹等瑞兽花卉纹饰。下边刻覆莲花瓣,上边刻复瓣仰莲承托塔身。一层塔身高4.15米,宽3米,设一门七龛。龛呈横长方形,高、宽、深各各尺寸不等,中供佛像(已佚);龛台下砌须弥座,浮雕圭脚,束腰石浮雕缠枝花卉;龛额上浮雕五尊坐佛。塔身八角用讹角方柱,柱头上施圆栌斗(大斗),斗上出龙头昂,昂背施大方斗,斗上再出龙头昂一跳,上承翘檐角脊。两柱间(佛龛额之上)巨石叠涩两层承托出檐,每层又分别浮雕连排拱、连排斗,第二层正中还另出一个拱头承檐。檐口浮雕勾头、滴水,檐面浮雕瓦垅,极力仿效木结构。塔门东面开门,门前两边浮雕塔神各1尊,高约2米。门内设塔道,自东而西,折向北登二层北门,北门横刻篆额:“悉达多密坦”门楹阴刻楷书:“大方广佛华严经”“大乘妙法莲华经”。二层塔身收分,高4米,宽2.7米,二门六龛,形制与一层同,柱头上仅见圆栌斗、龙头昂、昂背大方斗。两柱间仍叠涩出挑,仅见一层斗拱及上层出拱。南面设门,门前两旁仍浮雕各一尊塔神,门内仍设塔道,上无顶遮。

现存仙塔仅二层且未结顶,《三山志·寺观》指出护国天王寺原为竹林寺,寺于唐会昌废弃。按唐武宗李炎崇信道教,于会昌四年七月(844年)下令毁拆天下山房兰若、普通佛堂、村邑斋堂,未满二百间不入寺额者其僧、尼等尽勒远俗,同时天下尊胜石幢、僧墓、塔皆令毁拆,史称会昌灭法。天王寺建于会昌之后的大中三年(850年),因此,仙塔可能是原竹林寺旧物。尽管仙塔仅二层,而其饱满形体、精湛的石雕枝艺,则是极为难能可贵的唐代建筑遗存。

义存难提塔

塔在闽侯县大湖雪峰寺西侧,造于天祐四年(907年)。石构,塔座八角、双层(一层,石阶两级;二层,素面须弥座),底边长2.9米。塔身每方石块面浮雕圆凸如珠,通体外观如钟、环绕七匝念佛珠,塔顶圆弧状,上有圆珠结顶,称“难提塔”。塔身正面嵌镶一方铭文,阴刻、楷书:“义存祖师塔”。义存,俗姓曾,福建南安人,九岁就要求出家,十二岁随父游莆田,拜庆玄律师,留作童侍。十七岁落发,先后云游吴、楚、梁、宋、燕、秦,在幽州南刹寺受戒,后至武陵德山(湖南常德)参见德山宣鉴禅师。唐咸通十一年(870年),主持雪峰寺,四方僧徒云集,不下一千五百多人。乾符二年(875年),僖宗赐号“真觉大师”并赐予紫袈裟。王审知主闽期间,对义存十分尊敬。天祐二年(905年),王审知向义存捐献伍仟余功,建造庵子和水池。据《雪峰山志》载,义存祖师塔地宫内存有铭与序,全文计225字,是义存生前自撰,王审知署名刻石。相传,义存临终前一年,自画墓塔式样,王审知特遣使赴江西瑞迹选取石材,为义存兴建墓塔。

义存为五代名僧,在我国佛教史上有一定地位,佛教的法眼、玄沙二宗均出其门下。义存祖师塔也已被列为福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神晏国师塔

塔在福州鼓山涌泉寺法堂后。塔石构,阿育塔式(又称宝箧印经塔式样),方形,实心。塔身底边长2米,塔座腰华板刻卍形纹饰,塔身正面镶嵌碑刻一方,绘刻、楷书:“本山兴圣国师之塔”。顶四角作蕉叶状内向向上展起,正中立相轮塔刹。塔四周用花岗岩石铺地,宽7.95米,长9.75米。

相传神龙见鼓山灵源洞,唐建中四年(783年)灵峤祖师创建华严台。梁开平二年(908年)建寺,王审知延请雪峰神晏主持,号国师馆。清代修纂《鼓山志》记,神晏初葬于桐口沙溪,闽王王延曦为其兴建墓塔。后周显德五年(958年),迁至鼓山勇泉寺法堂后。明嘉靖年间寺毁于火。天启七年(1627年),寺僧依寺志,挖土六尺,得石槨。启槨,得顶骨一、齿二,以石建塔封土。可证现存神晏国师塔是明代重建,它与鼓山涌泉寺更衣亭前的五代建的阿育王塔(两座,毁于文化大革命,现已重修)外形近似,但细部迥然不同。

崇妙保圣坚牢塔

塔在福州鼓楼区乌石山东麓。因塔石风化呈黑色,福州话称黑为“乌”,故俗称“乌塔”。后晋天福四年(939年),王审知第七子王延曦在家族争夺王权残杀中登上王位并自称大闽国皇帝。闽永隆三年(941年),王延曦为永保王位和眷属、亲信大臣祈福,在唐贞元无垢净光塔旧址,兴建崇妙保圣坚牢塔。原计划为兴建九层宝塔,至永隆六年(944年,天福九年)王延曦在部属叛乱中被杀,塔仅建至七层也就草草收顶结束。所以塔记:“塔一至九(层)”与现存塔仅七层不相符。

塔用花岗岩石建造,八角、七层,仿楼阁式,通高34.71米。台阶式塔座,五级台阶,高1.85米,塔身各层均用巨石叠涩三层,承托檐石;檐口浮雕勾头、滴水,檐面浮雕瓦垅;角檐翘起,角脊前端,镇坐镇塔佛各1尊。塔身层层收分,层层施平坐护栏版;塔顶八面坡,覆缽结顶,上置圆球、宝塔、露盘、铁葫芦顶刹。露盘八方各垂铁炼,连接塔顶八角脊端,挺拔端庄。一层塔身向东开门,门内砌石阶(塔道),自东而西折向北上至上一层。一层塔身八角处,以神像代柱,各立1尊金刚(塔神),戴盔披甲,或执剑、锏、鞭、铲或持举宝珠、凉伞、铃铎、琵琶等法器。系明天启元年(公元1621年)信士献安上去的。七面塔壁均砌佛龛;二层以上塔身均按东西、南北相对开门,通连塔道上下,八角用倚柱,六塔壁除嵌镶塔记、塔铭外,均砌佛龛,龛高0.9米,宽0.5米,深0.2米,龛下浮雕须弥座。龛内嵌有黑色页岩浮雕佛像1尊。自一至七层塔佛龛内,按层供奉同一佛像,自下而上,分别为“南无金轮王佛”“南无当下来生弥勒佛”“南无无量寿佛”“南无多宝佛”“南无药师琉璃光佛”“南无龙自在佛”“南无释迦牟尼佛”。各佛的坐相、手势与所执法器也因名号不同而不同。佛像双肩上方间隙分别刻有本佛佛号和王延曦及其子女、臣属的名字、爵号等铭文;四层东面塔壁嵌镶塔书碑,黑色页岩,高1.7米,宽0.92米,浮雕阳文:“崇妙保圣坚牢之塔”。分双行直下,上款功德主延曦名号等42字,下款监造官员名字80字;五层南面塔壁嵌塔记,碑黑色页岩质,高1.37米,篆额:“崇妙保圣坚牢塔记”,碑文楷书,27行,行27字;七层南面塔壁佛龛中镶有祈福题名碑,列有闽国16名高官及妻子姓名、爵号。上述佛像、文字均是研究五代闽国史及宗教、石刻技艺等珍贵资料。

崇妙保圣坚牢塔是福建省保全至今最大最完整的五代时期大石塔,1957年,因塔身倾斜进行了加固,以水泥浆灌注加固石缝,后逐层箍以钢条,防止石块掉落,并在塔顶装置避雷针,防止雷击。同时在塔南侧建造仿古碑亭,保护“敕建贞元无垢净光塔并序”碑。1961年5月,乌塔被公布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1963年12月,立文物保护碑。2001年6月25日,乌塔被国务院公布为第五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报恩定光多宝塔

塔在福州鼓楼区于山西麓,俗称白塔。唐天祐元年(904年),闽王王审知为亡过父母超荐冥福而建。相传,挖塔基深五丈、宽十丈,发现一颗光芒四射宝珠,故取名“报恩定光多宝塔”。建塔工程宏大,动员全城军民参加,仅仅用砖砌塔轴心就用了四十多万口(块),外用木构,七层、八角,柱、枋、梁架,斗拱重叠,平坐栏杆,翘角飞檐,一一俱全。塔高二十丈,相轮塔刹高四丈(折合计高80米)。塔檐上有角瓦之神会镇,角檐下还悬有风铎,迎风叮当,清音悠扬,塔身门门面面绘有金佛像,处处涂丹渥彩,尽极金碧辉煌。塔周东、西、南、北分别建有藏经殿、天王殿、塔殿、报恩变相堂、僧堂、茶室、地藏殿、功德堂、库房、浴室等殿房室计三百零三间;塔寺竣工,王审知还举办藏经大法会,藏经541函,5448卷,是仅次于开元寺的福州大寺。梁开平元年(907年),朱温即位,王审知表请以塔寺祝福,故又得名万岁塔、万岁寺。

明嘉靖十三年(1534年)闰二月廿一日,塔焚于雷火,如焚巨柱,火光烛灭,照耀远近数十里。十四年后,由龚用卿(状元)、张经(抗倭名将)发起,劝募重建报恩定光多宝塔。工程由李友石主持,福州当地匠师施工,自嘉靖二十七年(1548年)九月初二到次年十月建成。塔八角、七层,葫芦状塔刹,高45米。外以砖石砌建,塔内角用木柱,层层连接,用挂柱悬梯,自一到七层蜿蜒盘旋而登,一层南面设门,门前右壁立清康熙重修定光塔碑记1通。七面塔壁均砌券顶坐像佛龛,原有坐佛已毁佚。二层以上,均有一面塔壁设拱券门洞,门洞前接外环廊,后接悬梯踏步。余七面塔壁均砌券顶生像龛(龛内坐佛均已毁佚)。塔层檐,出檐短促,周廊设护拦,供登塔揽胜,塔身素面无华,粉以白灰,亭亭玉立,故俗称“白塔”。1963年清理塔周场地,发现原唐塔座束腰石,青石高浮雕,雕刻内容有神话龙宫献宝、狮子戏珠、牡丹花卉等,在原地砌立,供游人观赏。唐代刻石的发现,证实当年的报恩定光多宝塔壮丽华美。现在塔南面的天王殿、大雄宝殿、法雨堂,均为清道光年重建,塔西侧还有塔殿1座。

镇国宝塔

塔在闽侯县上街镇侯官村西首,屹立在滚滚东流闽江南岸。俗称“浮镇塔”也称“护镇塔”是侯官古镇码头的标志。始建年代未详。

塔,用花岗岩石建造。方形、七层,亭阁式通高6.8米。湏弥塔座,四角凿刻力士(侏儒)顶托,束腰石浮雕壶门图案。塔身每层各面都浮雕佛坐像或花卉。叠涩一层出檐,塔檐平出,上施一层象征性护栏,檐口浮雕瓦当、滴水。一层东向塔壁刻:“镇国宝塔”铭文四字。塔座下,砌有地宫。1984年,镇国塔落架大修,考古人员从地宫出土有青釉瓷罐,“开元通宝”大铁钱、舍利子、玛瑙珠等物品。按出土青釉瓷罐的釉色、器形、制作手法均属唐代器物类型;又大铁钱系闽王王审知时期在福建铸就。据此,镇国塔应当是创建于唐末或五代时期。

千佛陶塔

塔在福州仓山区城门梁厝龙瑞寺。寺建于唐大复元年(901年),今仍保存唐代大殿石殿座、覆莲石柱础、梭形石柱。殿座束腰石高浮雕海国神话、胡人牵象、鲤跃龙门及瑞兽、花卉等等,均为珍贵唐代遗存。大殿前院庭内东西分列陶塔,东塔称“庄严劫千佛宝塔”西塔称“贤劫千佛宝塔”。

塔造于宋元丰五年(1082年),陶质,系手工分控塑烧制,八角、九层,通高8.3米,仿木构楼阁式。石砌塔基,双层顶弥座,底层八角各塑托塔力士(侏儒),束腰刻塔名、烧造年代、捐造者姓氏及匠师高成。上层八角立短柱,束腰刻壶(音:捆)门、团窠,中塑戏狮,须弥座面塑瓣仰莲,上托塔身。塔1—5层,八面相间开四门,6—9层,相对开二门,其余塔壁均贴塑捏制坐佛。坐佛众多,分层分排列坐,连塔门位左右、门额上、槛空间也都贴塑列坐佛像,众佛云集,十分壮观。东塔有佛1092尊;西塔有佛112尊。

塔仿木结构,更为精致。塔身八角塑梭形角柱,下有柱础,柱头上施斗拱铺作(栌斗、角华拱、三重下昂)承托角檐起翘;柱间用补间铺作(专业用语,组合的斗拱)承托桃檐,檐口刻勾夹、滴水,檐面塑瓦垅、角脊滴水塔;层层设平坐、栏干,层层收分,八面坡顶,上置葫芦顶刹。外观造型优美,一一如宋《营造法式》规制。既表现了福州宋代制陶精湛技艺,又提供了福州宋代木构楼阁建筑的实物模型。

1961年公布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文化大革命期间(1972年)移到鼓山涌泉寺天王殿前石埕。

圣寿宝塔

塔在福州长乐吴航镇南山顶,建于宋政和七年(1117年),石构,八角、七层,高27.4米。台阶式(三级)底座须弥座,束腰八角有石雕托塔力士(侏儒),中刻壶(音:捆)门、团窠、戏狮。平板座面承托塔身。一层东向设门,门内塔道石级,自东而西折向北,通达上层外廊,层层串连到顶层。塔身层层叠涩出檐,上施平坐、栏版,檐口刻勾头、滴水,檐面刻瓦垅分明,角檐上翘,上施角脊,脊背前端依次刻四枚脊峰。层层匀称收分,八面坡顶,攒尖上葫芦顶刹。第一层,塔身转角各立1尊石雕护法金刚,戴盔披甲,或执剑,或按剑,足踏宝莲,上有宝盖护罩,十分威武尊严。东面门位,门额上浮刻阳文:雁塔,南、北、西三面设佛龛,另四面塔壁分别浮雕佛像,飞天、瑞兽、花卉及取材佛教的故事;二层以上均仿木构,转角用瓜楞柱,下有础石,上施斗拱、下昂。八面塔壁中二面相对设门,六面砌佛龛,龛内壁浮雕佛像,端坐宝莲之上。第六、七层刻有造塔铭文6段,七层南门右侧铭文:“圣寿宝塔。时政和丁酉十月二十三日圆满。同掌会陈致乾、戴顺、郑康、周寿。林伯材。”第七层塔内为穹窿顶,顶下1根大石梁(月梁造),梁底皮刻祝福铭文:“当今天子□延圣寿”。塔体收分比例匀称、适度、造型亭亭玉立。1980年古建筑专家,清华大学莫宗江教授在参观考察寿圣宝塔时,连声赞美,并深有感触地说:“不虚此行!”因为莫教授走遍大江南北,第一次到福建考察并领导测绘千年木构建筑福州华林寺,顺便到长乐考察这座宋代仿木构石塔,塔的优美造型使莫教授留连忘返。

普光塔

塔在连江县东岱镇云居山云居寺后。寺建于唐代,塔建于元至正十年(1350年)。石构,八角,仅有两层,未见结顶。基座由两层条石叠砌。东、西、南、塔壁北辟门,正门向西,门额下方浮雕券顶线条,门框两旁砌成余塞板状,一如民居木构门面;另外四面塔壁砌长方形神龛,龛壁浮雕神将,身披甲胄,按剑肃立,仪容威严。塔内砌有轴心,塔道沿塔内壁、轴心柱盘旋而上。塔外八角用梭形瓜楞柱,柱头施斗拱铺作(栌斗、华拱双跳、单下昂),承托角檐;柱间(神龛上方)用补间铺作1朵(双跳华拱),承托出檐,檐口刻勾头、滴水,檐面刻瓦垅。角檐起翘,上施角脊,脊背前端突出四枚脊峰。层檐之上施仰莲平坐,不设栏杆。二层,塔身、门、柱、斗拱等与一层雷同,仅神龛砌成圆顶,以供神佛。正面门额高悬一方石竖匾,阳刻、楷书:“普光塔”。门框嵌青石竖碑,碑文:“大元至正十年庚寅□佛□星缘,比丘云□福□立”、“永贵里东岱信女传云,清河里陈妙共财造”。登塔观日出是连江十二景之一。

元代统治前后不及百年(仅97年),所留存建筑为数不多,此塔虽仅二层,但仿木斗拱繁难,门面简洁,仍然上承唐宋遗风,使后人得以窥见元代建筑的风格与手法,塔的重要性不言而喻。

瑞云塔

塔在福清融城镇龙首桥北岸,龙首桥又称利桥,故俗称“利桥塔”。是叶向高之子叶成学(司宝司丞)与福清知县凌汉翀劝募捐建,由名匠李邦达设计施工,始自明万历三十四(1606年)冬兴工,到万历四十三年(1615)秋,前后整九年完工。

塔用花岗岩石砌建,八角、七层,高34.6米,仿木楼阁式,须弥座高1.75米,每边宽3米,底边浮雕波浪,上边浮雕仰莲;束腰石(华版)浮雕麒麟、天马、瑞兽、珍禽。塔身第一层朝北开门,一对石雕武士把守左右。门额上悬石竖匾:“凌霄玉柱”。第二、四、六层,东西对应开门,第三、五层南北向对应开门,第七层仅北向开门,南向留有扁圆形天窗,通向塔顶。塔门内设石阶(塔道),通连上下,台阶中转台壁前设祀佛坛台,祀观音三大士和释迦牟尼佛。塔身仿木构,转角用海棠形角柱,柱头施斗拱铺作,承托角檐起翘,角脊前端脊背有镇塔神1尊;柱间(塔壁佛龛上)叠涩出檐,用写意(象征性)双补间(两组铺作),承托层檐。檐口刻勾头、滴水,檐面瓦垅分明。塔壁设门外均砌设佛龛,龛高1米,中祀坐佛;龛外左右壁分别浮雕金刚(武士)、比丘(僧)、罗汉等等,龛额上方分别浮雕“五方佛”或“三世佛”均为坐像。各层层檐上施平坐、护栏。塔层层收分,八面坡顶,葫芦塔刹。全塔大小浮雕、圆雕、力士、菩萨、佛等388尊,最高1.5米,最小仅0. 2米,千姿百态;各种瑞兽、花卉、图案、纹饰等争奇斗艳。无论规模之大、建造工艺和雕刻技巧等方面,都是福建省现存明代石塔中首屈一指。1961年,公布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1984年,福清县人民政府拨款维修,并建围墙保护,围墙内植花种草并有石凳等休憩设施,供游人观塔休憩。 

含光塔

塔在连江县鳌江方斗门村后山。明万历十六年(1588年),尚书吴文华募建。

塔用砖建造,八角、七层,楼阁式。台阶式塔座,底边宽2米,石砌台阶。一层设门,朝西,券顶门洞。门内有石砌塔道(石阶),沿塔内壁,绕塔轴盘施至日顶层。各层均设一门七龛券顶门洞前通回廊,后通塔道;券顶佛龛置佛像(今已佚)。塔层层叠涩出檐,出檐短促。第七层檐下竖青石匾,刻“含光塔”。上款:“大明万历十六年”,下款“孟春吉旦募像造”。塔刹年久已毁,1988年重修,新添增葫芦顶刹。

塔外观素雅,简朴,挺拔屹立于整江畔,是连江县重要景点。

台山塔

塔在闽清县榕城镇台山顶。始建于唐,后纪。明嘉靖二十五年(1546年)重建。

塔由花岗岩石建造,八角、七层,通高8.9米。空心,楼阁式。石砌须弥座,工字型、素面无饰。塔身用方整块石叠砌,一层设门,塔内沿壁设置塔道,可攀援到顶层。第三层有铭文,因风化而不能辨识。塔层层出檐,檐面短促,层层收分,顶为葫芦形塔刹。

塔造型简朴挺拔,被视为一县的风水塔。1981年,已列为县文物保护单位。

罗星塔

塔在福州马尾区罗星山上。这里原来四周环水,一塔突出如磨轴心,故又有俗名“磨心塔”。相传,宋代柳七娘为超荐亡夫于此建塔,后塔圮。明万历、大启年间,福州著名学者徐𤊹等倡募重建。

塔用花岗岩石建造,八角、七层,高31米。须弥座,径8.6米,素面。塔身八角用方柱,柱头上施大斗,斗口出拱一跳,挑一斗,承托檐面;柱间(塔壁上方)叠涩两层(仿木连排拱、连排斗两层)承托檐石,檐面平出。一层,西面设门,七面塔壁,均砌有方形佛龛,(龛内佛已佚)壁面无饰。内设塔道,曲折登上层外廊,外廊即是层檐檐面。二层以上,或南北或东西设门,六面塔壁与一层相同,仅砌方形佛龛。塔层层收分,塔顶仍然是八角檐面。民国年间,马尾造船为塔增置铁球顶刹。1962年,福州人民政府拨款维修加固,用混凝土灌注塔石间隙,又增设七层栏杆,以便登塔游览

罗星塔临江而立,挺拔雄劲,是闽江下游马尾港重要航标,清光绪十年(1884年)中法马江海战就发生在塔下江面上;近代世界航海者更将罗星塔注人航海图,作为中国福州口岸的航海标志。罗星塔也因之名扬中外。

万寿塔

塔在罗源县县城草桥(崇德桥)西南。始建于唐,明洪武九年(1376年)重建,弘治十年,建亭以翼之。明、清两代,亭、塔几充废毁重建。乾隆五十一年(1786年),知县保兆倡捐重建塔、亭,取名“万寿”。1946年,僧人证亮移亭于莲花山,塔仍立原也。

塔青石建造,八角、十三层,由塔座、塔身、塔刹组成。雕琢精致,通高13米,楼阁式。塔基高0.33米,底层高0.72米,围大5.6米。塔身高度和平面直径,自下而上逐层均匀递减,层层出檐,角脊高翘。檐面浮雕瓦楞纹。一层西北向开门,高0.6米,宽0.3米,门顶拱券式,篆额:“万寿塔”。门边立青石雕金刚(塔神),左右各1尊,高1.3米。第三层东南、西北面开门;四层西南面开一门;二层和五层以上不设门。十层以下各层不设门,塔壁均刻浮雕像。塔顶八面楼尖,青石雕塔刹,顶尖细长,直背刺蓝天。

塔小巧精致,剔透玲珑。已列为县文物保护单位。

联奎塔

塔在永泰县城南浮尾大樟溪南岸山上(今在塔公园内)。清道光十一年(1831年),永泰乡人为缅怀宋乾道二年到八年(1166—1172年)间,七年三次科举,永泰蝉联出了三位状元(萧国良、郑侨、黄定),认为兴建联奎塔可以使永泰文风新兴旺,再现名人。

塔用花岗岩石建造,八角、七层,高21米楼阁式。石阶式塔座,周边长为20.05米,周围以石栏杆。塔一层设门,向西。门内设塔道,每层均设门与塔道通连,不设门塔壁均砌有佛龛,龛内供一石雕坐佛。各层均施平坐、栏杆塔身层层收分,葫芦塔刹。最特别是第一层塔门左右各立1尊塔神,塔神身着文职官员服饰。这也正是建塔祈禳文风兴盛,祈求一方专利平安的善良意图。

福州的塔,就其本身而论,是福州宗教历史文化重要内涵,又是福州历史建筑实物;福州历史上塔的兴废,也留下了福州历史上的政治、经济、文化、艺术等诸多方面的信息。诸如,唐会昌灭佛运动的影响;闽王王审知崇尚佛教的活动;王延曦称帝;宋代福州民间制陶的高超技艺;元代朴实的建筑风格与手法;明清时期福州宗教信仰的时尚等等。这些都是不可再生产,也是重建、仿建新塔所不能替代的。所以,古塔保存的主要意义是不言而喻的。这也正是国家公布文物保护法令,用法律的形式和手段予以保护的因由,保护与研究历史文物的最终目的还是借古鉴今,弘扬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

(作者单位:福州市文物局)

(原文载于《福州史志》2001年第1、2期)


点击显示全部 》
微信公众号
主办:中共福州市 委党史和地方志研究室
邮箱:fzdsfzs@126.com 闽ICP备2000581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