闽清白瓷“洋油猴”
在闽清的一座古厝里,见到一盏旧煤油灯,勾起乡间生活的一些回忆。
煤油灯,福州话叫作“洋油猴”,就是人们日常使用的照明油灯。油灯是过去生活用品之一,因为点燃后“灯下黑”,看上去灯座就像一只蹲着的猴子,俗称“油猴”。过去点油灯多是用豆油、麻油和菜籽油等,后来才用煤油。小时候我家就点过煤油灯,那烟味非常温馨。早先,油灯是陶土烧制的,到我使用的煤油灯,就是玻璃制作的了。在乡下,“一灯如豆、蛙声似鼓”是非常真实的生活情景,倒没有太多的诗情画意。
这盏煤油灯比较特别,是白瓷烧制,还有开片,造型很有形体美。上面是繁体毛笔字:“请点美孚油”。“美孚”中文意思是“美观可靠”,“美”又是美国的简称。实际上,“美孚”是美国一家油品公司。
美孚油刚到中国的时候,先进入城市。早先挨家挨户免费赠送一盏带有玻璃罩的马口铁廉价小煤油灯,煤油灯里还带二两煤油。煤油,又称火油。因为是外来的,老百姓俗称为洋油。点洋油的油猴,自然就称为“洋油猴”。
居民白得一盏煤油灯,它还自带燃料,而且比老油灯亮,又免了油烟熏,太划算了,许多人就用了。当然,二两煤油点不了多久。差不多半个月,油灯里的煤油用完了。还想用,就得自己掏钱去美孚油行买煤油。煤油倒也不贵,于是家家户户都继续点煤油灯,美孚油行的中国市场就这样打开了。
城市有了电灯后,美孚油行就把煤油市场向农村拓展。美孚公司组织了一个个广告油漆大队,铺地毯式进入中国的穷乡僻壤,到处画油漆广告:“点美孚灯,美孚老牌油,鹰牌油烛灯。”闽清因为是瓷乡,自然因地制宜,用了瓷土烧制的白瓷煤油灯,比较接地气。
当年媒体也常刊登外资煤油企业的广告,如:“敬启者,本厂专办德富牌火油,其油发光极亮,系甲于天下者,其油装在无嘴之马口铁箱,故不致有不虑之事也。美国牛约城德富油厂告白。”
在洋油势头强劲地进入中国市场后,清廷曾因保护民族工业和市场等方面的考虑,发布了禁用煤油的规定。福州过去曾称作“纸褙福州城”,最怕火灾,有资料称,1882年11月19日福州官府贴出布告:“城内外人烟稠密,街巷窄狭,木屋毗连,近年来每遇火患往往延烧多家,起火原因,都是火油灯失慎酿成。过去民间点灯均用豆、麻、菜籽等油,鲜有失事。如今居民铺户每多贪贱购用火油,殊不知此种火油最易引火,点用之时稍不得法,立时火焰飞腾燎原,扑灭不及,屋物顷刻成灰,邻居同为焦土,实属贪小失大,害己损人。灯油为日用之必需,其改用火油所省有限,取祸甚重。不若仍用豆、麻、菜籽等油,以期保全身家平安无事。”
布告申明:以后不准再用火油点灯,不得将整箱火油收藏屋内。不但街上不准挑担卖火油,连店家也一律禁止卖,各店有存货的也不得出售,违者从重惩办。
但是,打开的大门关不上了,保护主义毕竟不能解决问题。1885年美孚公司在上海设立第一家公司,1908年福州也建立了美孚分公司。
社会在发展,时代在前进。如今,油灯成为“古董”,带有特定历史标签的“洋油猴”也已淡出日常用语舞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