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遗|锔补漆修技艺
2020-06-1505-40-46来源:学习强国

“没有金钢钻,别揽瓷器活。”说的便是一项传统的手艺——锔补。而这一行当始于何时已无法考证,但不会晚于宋朝。因为我们在张择端的《清明上河图》上还能看到有锔补的场景,在以前锔补手艺人被人称之为“锢炉匠”。锔补最早出现在山东、两河流域,后随着人口迁移、文化交流逐渐遍布全国。锔补工艺有着粗活(行活)和细活(当活)之分,行活走街串巷主要为普通百姓服务,当活精细用料为达官贵人服务。漆修虽然也起源于中国,但是由于古代中国瓷胎的发展,胎体变得越来越细腻且坚实,所以在当时社会漆修便落没了,后来传至日本,反倒在日本发展得越来越好。在日本漆修称为金缮。

明清时期,三坊七巷是老福州人文化、生活的中心。三坊七巷起于晋,完善于唐五代,至明清鼎盛。2009年三坊七巷被评为全国十大历史文化名街,这里古老的坊巷格局至今基本保留完整,曾经是历代官绅、文人聚集的地方,走出了许多对中国近代史有着深远影响的历史、文化名人。三坊七巷的坊与巷曾经聚集了上至达官贵人,下至普通百姓,是老福州人文化、生活的中心,因此这里也曾经是各类传统手艺的聚集地,尤其是锔补漆修工艺,无论是粗放的“行活”还是细致的“当活”,在三坊七巷都有一席之地。福州锔补漆修制作技艺可追溯历经千百年。在乾隆年间福建老酒已经家喻户晓,当时酒缸昂贵,出现裂纹或者局部破裂的酒缸就废弃不用相当可惜,于是酒厂对于酒缸修补的需求很大。锔补漆修的匠人就在补缸车间进行修补酒缸工作。当时的民间艺人挑着锔补担子往返三坊七巷为大家补锅、补碗等生活日用品,以此为生。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日益提升,过去走街串巷的锔补匠人也逐渐消失在人们的视野中,锔补漆修技艺几乎“绝迹”,仅能在一些城市的边缘或偏远乡村中偶尔可见。

锔补漆修有其各自的优点,同样又有着各自的缺点,如若追求修复得更加完美,在修复中将两种技艺相互融入,用两者的长处弥合各自的不足之处,不失为一种更高的修复艺术与完美体现。近年来,台湾、日本金缮文化传入,以及国家对匠心文化、对传统文化的大力弘扬,逐渐唤醒了人们对锔补漆修这门传统手工技艺的认识。但是,大多数人对锔补漆修的认识还停留在台湾、日本金缮文化中,对老祖宗的传统技艺知之甚少。因此,对传统锔补漆修技艺的传承、推广以及文化的宣扬迫在眉睫。

传承人情况

汤天一,男,宁德古田县吉巷乡奎楼村人,出生不详,锔补漆修工匠,1931年汤天一来到福州下渡街大兴酒厂锔补车间工作。

谢兴国,男,建新镇洪塘下境人。出生于1914年,于2001年去世,享年87岁。于大兴酒厂修补车间工作辞职后在白沙供销社工作。“文化大革命”结束后回到位于洪塘家中继续以锔补漆修为生。

陈宗湍,男,福州鼓楼人,出生于1975年,1995年毕业于福州市工艺美术学校(现在闽江学院美术系),1997年毕业于厦门大学美术教育专业。在洪塘学习期间偶遇恩师谢兴国,传授锔补漆修工艺和制作传统修复工具。2015年成立福建诂漆文化发展有限公司,在鼓楼文化馆设立窗口继续传承锔补和漆修工艺。

1861753026133638.jpg

传承人陈宗湍供图


1862330680922790.jpg

传承人陈宗湍供图


点击显示全部 》
微信公众号
主办:中共福州市 委党史和地方志研究室
邮箱:fzdsfzs@126.com 闽ICP备2000581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