闽垣何处是东瓯
2020-06-1704-31-47来源:《福州史志》

作者:赵日和 

好读书,不求甚解,闽垣何处是东瓯,这是中国上古史中的一桩无头公案。几千年来困扰着多少学者的心田,到头来只能以“东瓯国之谜”存疑了之。但存疑归存疑,它对后世的影响又确实日见明显,给研究福建地方史的人们带来了难题。它关系到福州历史文化名城的文化积淀的丰厚,关系到我国戏曲的发轫——中国南戏究竟是从福州起步还是照习惯说法从温州起步的问题。因为,现存的第一本宋朝南戏《张协状元》的开篇明白无误地写道:

[开场][满庭芳]……状元张协传前回曾演,汝辈搬成,这番书会,要夺魁名,占断东瓯盛事,诸宫调唱出来因。[生唱][烛影摇红]……真个梨园院体,论诙谐除师怎比?九山书会,近日翻腾,别是风味。

九山,就在福州城内,这是不争的事实。《榕城考古略》云:“会城旧有三山,指九仙山、乌石山、越王山,见宋梁克家《淳熙三山志》;九山,指三山之外尚有六山,即:罗山、丁戊山、芝山、闽山、灵山、钟山。”乾隆《福州府志·名胜》载:“自罗山以下合三山,共有九山之数,即谚云:‘三山藏、三山现、三山寻不见也。’”明何乔远《闽书》、清施鸿葆《闽杂记》均论及。福建省图书馆收藏林汾贻存稿抄校《榕城九山纪要》,有专门论述。福州文人亦素喜以九山自号,如清嘉道年间官至江苏巡抚、两江总督的福州人梁章钜上国便自号“九山居士”,其他诸如“九山精舍”、“九山书院”等在福州数见不鲜。那么,东瓯在哪里呢?据《中国古今地名大辞典》载:

1、在福建建瓯县东南。《太平寰宇记》:吴世子刘驹发兵围东瓯,即此。

2、在浙江永嘉县西南。《史记·东越传》:孝惠三年,举高帝时越功,闽君摇功多,乃立摇为东海王,都东瓯,世称东瓯王。故城在永嘉县西南三十一里。

《中国古今地名大辞典》成书于上世纪二十年代,于1931年初出版问世,是我国现代史上最具权威的一部地名学著作,“上下纵横,古今悉备”,但在“东瓯”条目上却兼收两可,二说并存,永嘉,即温州。如确定东瓯即今温州,则我国戏曲的起源是在温州,因为,现存的第一本戏曲作品宋南戏《张协状元》分明标上“东瓯”,因此多少年来“温州南戏”几成定论。其实,上书转引的宋《太平寰宇记》的说法是对的。它所指的“建瓯县东南”,就是福州。福州是孕育我国戏曲的第一枝奇葩的“福建南戏”的温床,是中国戏曲的发源地之一。今从历史文献、历史遗迹和前人诗词三个方面予以论证。

(一)明弘治本黄仲昭《八闽通志》载:“汉孝惠三年,分东瓯,以封闽越君摇为东海王。建元三年,闽越围东瓯,东瓯请举国徙江淮间,东瓯地仍入闽越。元封元年,摇王居股杀余善,以降。武帝以其狙悍,数反复,改封居股为东成侯,迁其民江淮间,遂虚其地,复立冶县”。冶县,据《汉书·颜师古注》,即侯官。杜佑《通典》谓:“后遁逃山谷者颇,出立为冶县。”地盖以越王冶铸为名,属会稽郡。这里,值得注意的是《八闽通志》说“复立冶县”的“复立”说明东瓯是原来的冶县,从冶县析出东瓯为东海王摇的领地,及“东瓯请举国徙江淮间,……遂虚其地,复立冶县”。冶县也就是今福州市。明叶向高《登罗星塔》诗云:“冶城东望海天遥,谁遣中流一柱标”。

(二)历史遗迹。以上遗迹至今在福州尚历历可数。

欧冶子铸剑处叫“欧冶池”,在福州城内越王山东麓,即今屏山附近的冶山路。宋《三山志》云:“唐时,僧惟干浚欧冶地,得铜刀环数枚。冶灶尚存”。宋黄裳《欧冶池》诗:“唯有越山池尚在,夜来明月古犹今。”明陈鹤鸣《集越王庵》诗:“欧冶池塘烟霭外,无诸宫殿荔萝间”。

东瓯王繇受册封处叫“越王台”,在福州市内吉祥山西,惠泽山南。明王应山《闽都记》指出:汉高帝遣使封无诸孙丑为繇王于此。

余善钓白龙处叫“钓龙台”,比邻越王台,清林芾庭《榕城考古略》称:“闽人每岁为‘瓜莲会’,以尽祭报之典”。

(三)前人题咏福州山川名胜中,指福州为东瓯的诗文,不胜枚举。

(1)与《张协状元》同时代人,宋朝刘弇《赠雪峰长老守超》诗:“东瓯万刹尽金布,咋舌谁堪论妙悟”。雪峰寺,在福州市郊,今仍存。

(2)明曾仕鉴《登越王台》诗:“海通南越天边尽,山引东瓯树杪来”。

(3)明林鸿《登钓龙台》诗:“南粤云螺江渚白,东瓯天接虎门苍”。越王台、钓龙台均在福州城内,见上述。南粤,即南越;虎门,即五虎门,在闽江口。

(4)明马思理《登全闽第一楼》诗:“万里烟云横北国,千年楼阁倚东瓯”。全闽第一楼,在福州城内,今圯。

(5)明黄莘田《榕城怀古》诗:“旗鼓对开天半壁,女牛分拱海东瓯”。榕城,即福州。旗山和鼓山,均在福州,中隔闽海遥遥相望,像牛郎织女般分别拱卫着东瓯——福州城。

由此可证,《张协状元·开场》中的“占断东瓯盛事”的“东瓯”确指福州无疑,指作为全闽省会福州举行的类似今天会演之类的“盛事”,这本由福州九山书会编撰的戏文要在全省会演中独占鳌头,夺取“魁名”这极易理解的事。

福州除称“东瓯”外,还有简称“瓯”,或同闽越连起来合称“瓯闽”、“瓯越”的。如晋郭璞《(福州)迁城记·铭》谓:“泰康之载,迁插瓯基”;宋李纲《瓯越铭》云:“相彼瓯粤,民俗剽悍”;唐周朴福州《东禅寺》诗:“瓯闽此郊外,师院号东禅”;明徐熥《过闽王墓》诗:“故国关河瓯越在,遗民苹藻鼎湖哀”亦可资佐证。

东瓯在古闽越史上存在的时间不长,从西汉惠帝刘盈三年,即公元前192年,“分东瓯以封闽君繇为东海王”,采用“虚地徙民”政策,于建元三年,即公元前138年“迁其民江淮间,遂虚其地,复立冶县”为止,一共只有半个世纪左右,54年时间,但在历史上却留一个谜团,澄清其谜团,还其历史的本来面目。

(作者单位:福建省艺术学校)

( 本文摘自《福州史志》2001年第2期)


点击显示全部 》
微信公众号
主办:中共福州市 委党史和地方志研究室
邮箱:fzdsfzs@126.com 闽ICP备2000581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