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花碧血 英烈千古——关于福州黄花岗烈士、义士的认真考证
2020-06-1705-42-04来源:《福州史志》

作者:黄启权 

2001年10月,《福州晚报》,乃至《福建日报》《人民日报》都以明显的位置刊登了“13名榕籍黄花岗烈士名单发现”的消息,而且各种媒体纷纷传播,似乎是福州史学界的一大突破。果真如此吗?现就所知,略抒管见,以就正于高明。

黄花岗烈士(更准确地说,应是辛亥广州起义烈士)中福州籍英烈有多少?最初的史料源于黄花岗七十二烈士墓碑。其中福州人19位。即是:林文、方声洞、林觉民、林尹民、陈更新、陈与燊、陈可钧、刘元栋、冯超骧、刘六符10位(世称“黄花岗福建十杰”,实是“福州十杰”)还有连江人黄忠炳、王灿登、卓秋元、胡应升、魏金龙、陈清畴、陈发炎、罗乃琳、林西惠9位。后经认真查对,又发现仓山郭宅人郭大旺、郭天才、郭钿官、郭某(或作林麻麻)、郭增兴、郭炎利6位,说是25人。结果,一二年后,郭增兴、郭炎利历经磨难返回福州。因此,至今能够认定的广州起义的福州籍烈士应为23人。这就是福州辛亥革命纪念馆所陈列的。

至于辛亥广州起义福州籍的生还义士有多少呢?尽管过去曾众说纷纭,但至80年代也已基本澄清。所见约有5种资料:一是民国20年(1931年)3月29日福州《华报》登载的《黄花别录》;二是陈遵统著的《福建编年史》第十辑(据说是吴适、林家泩开列的名单);三是邹鲁《审查黄花岗七十二烈士姓名原稿及附记》;四是倪孔铮的《在广州黄花岗烈士墓见闻》;五是林家钟的《辛亥广州起义生还的福州地区义士》;六是1988年5月《福建档案》“黄花岗之役生还义士一览”。这些资料,可以说经过当年生还义士吴适、严骥、郑烈等人的反复落实,不至于有太大的出入。其中,《华报》的资料比较全面,也比较准确;邹鲁的文章有许多得不到佐证。

辛亥广州起义的福州籍生还义士也分两部分:

一、连江县的生还义士

郑圣应、吴济琳(霖)、黄顺基、黄以通、陈清钦(发)、梁栋(号斗山)、陈光炳、曾守辉(晖)、黄拜桂(邦季)、黄道增、陈发明、林金春;再加上带队的吴适,共13名。据诸多的回忆资料都说,起义前吴适回连江带领22人赴广州之役。结果,牺牲9人(见上文),生还13人,符合此数。倪孔铮的调查和林家钟的考证都为之互补,只是个别人名的音、字不同而已,故当可信。但《福建档案》又增黄登孙1名。

二、福州市区的生还义士

《华报》载:方应团、李长顺、林友基、郭维亮、严汉民、郑烈、吴适、郭炎俤(利)、郭振信、郭增金(兴)、曾醒、郭信福、林国新、林斯琛、李恢、方君瑛,共16人。除吴适已计入连江外,则是15人。

陈遵统记载的是11人:郭金梁、郭增熙、林在奎、郭伯福、林长福、林友基、郭维亮、郭文廉、李长顺、方应团、林依姆。

二者对照,名字完全相同的4人:方应团、李长顺、林友基、郭维亮,基本相同的2人:郭增熙(增兴)、郭伯福(信福);不同的5人:郭金梁、林在奎、林长福、郭文廉、林依姆。如就不同者相加,则为20人(其中还可能有一人二名的)。另增邹鲁文中提到而又有回忆资料可以佐证的2人:陈大发、吴炎妹;再增《福建档案》提到的郭金珠1名。纵上所述,福州市区的生还义士至多为23人。

也就是说,辛亥广州起义中福州籍生还义士总共为37人,姓名均见于上。

那么,最近《人民日报》《福建日报》《福州晚报》的报道和各种媒体所传播的究竟是怎么回事呢?

第一,“义烈士”一词系属生造,“义士”、“烈士”本为二词。为正义、为革命而牺牲者是为烈士;为革命战斗而生还者是义士。二者不能含混,作为历史研究更不能笼统而言。

第二,最近“新发现”的13人只是出于福州市政筹备处民国33年5月“应发义烈士赡养费清单”和民国34年8月市政筹备处呈报省政府的“革命烈士遗族、生还义士姓名及住址清册”。这些档案资料早已为人所知所见,明眼人并没有把其中所列的统归于“黄花岗起义义烈士”。因为从民国元年到34年的30多年中,在全国,包括福建、福州发生过许多战役、许多事件,都可能有烈士和义士。该名单中的施卫民在民国31年二月的呈文中就曾笼统地说:“施卫民等均系黄花岗烈士遗族及生还义士或有功于国民革命者”。问题就出在,不知何时,有人把上述的清单、清册重抄一遍,并把其标题改为《黄花岗义烈士姓名住址表》。刚好又是新来不久的市档案馆一位副馆长,未经认真研究、仔细查实,就予以推出,以致造成这一场误会。

第三,从这次所列的13人中,据本人所知就有8人显然不是黄花岗生还义士,更不是黄花岗烈士。王清铨,辛亥福州光复敢死军炸弹队,与王耀西误入旗界,被捕剖心碎首,抛入河中;齐政,辛亥福州光复炸弹队;王杰功,辛亥福州光复炸弹队,受伤;王麟年,辛亥福州光复新军将弁,阵亡;江道淼,王麒部下新军征兵营排长,在福州光复战役中于军门前受重伤,进医院而逝。杨韵珂,镇江新军第九营督官,升第三营管带,武昌起义后,与林述庆共起光复镇江,并率部攻打南京,不幸牺牲。宋振,留学日本,在东京从事革命活动,武昌起义后,受孙中山命赴东南亚筹款;后在民国5年上海第三次讨袁中牺牲。施卫民还是民国37年大根区区民代表。其余5人,还待查明。但就上文所述,也基本肯定不是“黄花岗义烈士”。所以,上述所谓的“新发现”是不可信的。特作辨正。

(本文摘自《福州史志》2002年第1期)


点击显示全部 》
微信公众号
主办:中共福州市 委党史和地方志研究室
邮箱:fzdsfzs@126.com 闽ICP备2000581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