琅岐岛上火神庙
2020-06-2801-11-34来源:福州晚报

  作者:杨东汉

20200623_A14_02_1.jpg

琅岐岛火神庙

20200623_A14_02_28.jpg

火神庙内景

  在福州市马尾区琅岐岛云龙村有一座鲜为人知的火神庙,当地人称之五显庙或华光大帝庙、帝爷庙,是主云龙境社稷庙,也是云龙村叶姓人家祖庙。

  古时,福州地区城隍庙中也有奉祀华光大帝,而主祀华光大帝的华光庙又称五显庙,实为火神庙。据《华光天王传》和《北游记》记载:华光乃“火星,是火之精、火之灵、火之阳”,玉皇大帝曾封他为“火部兵马大元帅”。法宝除金砖外,尚有风龙“降火龙数条”及“火丹”,只有真武大帝用北方壬癸之水,才将其制服。所以民间又视华光大帝为火神。

  五显华光大帝火神庙是云龙村叶氏祖庙,历史较久。庙建在云龙村荔枝坪黄尘古道边,即龙鼓海滨度假村北门坊之西。背山临海,坐北朝南。后有白云山群峰倚聚;前有鼓尾山峰峦环抱;东揽风成沙丘古朴树林带,像一道绿色的屏障屹立海边,挡住风沙、锁住海潮,护卫着古庙;西拥一片平畴绿野,山海田园风光。

  云龙村叶氏一姓,无其他杂姓。老祖宗叶世清自南宋宁宗时,从闽县甘洲白石迁居本岛龙台村。传三世,又从龙台村徙迁云龙村,开垦田园、滩涂、耕稼牧渔,生生不息,开枝散叶。传说明洪武初,华光大帝火神屡屡显灵兹土。洪武十九年(1386),叶氏村民祠之,成为祖庙。里人十分崇信火神,古时岛上流行瘟疫之时,村民信士纷纷进庙敬香拜神,祈求火神驱逐瘟神,保佑平安。据说有求必应,因而受村民敬仰,代代奉祀,成为社稷神、保护神。

  庙内还有一块石碑,记载五显庙始建于明洪武十九年(1386),即朱元璋称帝时期,距今已有六百多年历史。还有一块石碑记载:清道光二十七年(1847)重修华光祖殿,并重建拜台亭。庙历经沧桑,几经兴废。1941年农历三月初三,日本侵略军从闽江口登陆琅岐岛云龙滩头,庙内驻有国民党李世甲部海军陆战队。当日军进村时,驻军在后山奋起抗击日寇,但寡不敌众,节节败退。日军攻入村中,见庙内有驻军用品,就放了一把火,把神庙戏台烧了。还好村民及时灭火抢救,总算保住神庙。1944年,琅岐岛第二次沦陷,火神庙又遭日寇破坏,后村民集资两次重修。新中国成立以后,庙废为云龙小学使用。改革开放以后,新建云龙小学,物归原主。祖庙经村民信士里人两次集资二百多万元重修,重塑神像,又重见古风神韵,香火兴隆。

  重修后五显庙为牌楼式门面,重檐歇山顶,红墙黛瓦,气势恢宏。庙前有庙埕、围墙,门墙上“云龙境五显庙”十分醒目。步入神庙,庙貌重新,雕梁画栋,金碧辉煌。庙由戏台、天井、殿堂以及焚香亭等组成,建筑面积约600平方米,土木结构风火山墙。戏台为木质结构,戏台裙精雕细刻“二十四孝”古代人物、花鸟虫草;戏台两侧为醮台,专供妇女儿童看戏,又称女台;戏台上面有藻井,像塔一样,下大上小,喇叭状,由斗栱逐层衬托,又称塔井;天井两侧角楼相望,角楼为双层,重檐翘角,斗栱、悬充、角鱼精美,上层置钟鼓,称钟鼓楼,下层为神龛,祀五显神将;殿堂面阔三开间,进深五柱,抬梁穿扇木杨架。神龛正殿供奉五显华光大帝火神,边殿供奉泰山王、五化仙师以及七爷、八爷、黑白将军等20多尊神像,有青面獠牙鬼神,有黑白无常,形态各异,栩栩如生。庙内庄严肃穆,阴森可畏,那石柱、枋梁多雕龙画凤,斗栱、雀替、悬充古色古香,颇有清代古建筑色彩。

  华光大帝被称为火神、火星、五显灵官大帝华光天王、灵官马元帅。在道教诸神中,华光大帝与杨戬二郎神都是三眼神将,法力无穷。

  道教把华光大帝的神诞定为农历九月廿八,而他八月初一就从天上下凡,如果八月初一这天下雨,那么这一年的火灾就会少。因此,古时琅岐民间农历八九月间,十里八乡、村村巷巷都要做“华光醮”,三五天不等。打醮目的是为了免除火灾,袪瘟疫保平安,因而又称“平安醮”,寄托了人们美好的追求。届时家家户户预备香烛、冥钱、火炭、鸡毛以及柴米油盐等,捆成一堆放在门口。等到最后一天五更时分,有一班人打着明锣从门口经过时,把这些东西放在纸糊船中烧了。纸船明烛照天烧,这叫“送火灾”“送瘟神”。打醮的日子,大街小巷张灯结彩、敲锣打鼓。火树银花,迎神赛会,街坊邻里沿途沾香参拜。这种神俗虽带有迷信色彩,也洋溢着人神共庆,娱神娱乐的欢乐气氛。

  农历正月十三是火神华光大帝出宫巡游的日子。这一天,云龙境大街小巷排宴席恭迎大帝火神出宫巡游。宴席用全头猪、全头羊三牲及鱼面瓜果等供品,十分丰盛。沿途百姓捧香跪拜,锣鼓喧天,鞭炮声声。琅岐民间乐队十番伬、肩膀戏、陆地行舟、踩高跷、舞龙灯、舞狮、锣鼓队、管弦乐队参加踩街,参加巡游队伍招摇过市,走街串巷,充满浓浓的节日气氛,也为元宵增添欢乐气氛。这种神俗一直沿袭到如今。

  (来源:《福州晚报》2020年6月23日 A14版 闽海神州)


点击显示全部 》
微信公众号
主办:中共福州市 委党史和地方志研究室
邮箱:fzdsfzs@126.com 闽ICP备2000581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