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67年8月19日,在地中海之滨的法国港口城市马赛,12名来自法国各船厂的工程技术人员以及随行的4名女眷1名幼童,由一位官员模样的法国人带领着登上邮轮。从马赛出发,他们将经历万里航程,前往遥远陌生的东方,中国闽江边的福州马尾是他们的目的地。船政雇佣的第一批外国技术人员,就在这一天启程。
“总承包人”模式
1866年6月25日,左宗棠上奏申请“设厂造船”,计划通过学习引进欧洲技术,使中国能够全面掌握与近代化军舰相关的各种知识。在技术引进的具体操作方面,左宗棠选择了极为特别的“总承包人”模式。
购买、安装西方机器设备,建设一座可以建造蒸汽机和轮船的大型工厂;雇佣一批欧洲技术人才,教导中国人员学会工业生产和海军技术,是左宗棠船政计划的核心内容。然而当时中国官员缺乏对外交往经验,直接办理“购器、雇人”事务极为困难。于是左宗棠采取了从自己熟悉的洋人中寻找总承包人,再由总承包人负责具体的“购器、雇人”,以及管理西方技术团队完成工作任务。
在太平天国战争期间与左宗棠相识,且受到左宗棠信任的两名在华的法国海军军官德克碑、日意格成为左宗棠眼中理想的“总承包人”人选。二人虽然并不懂造船等工业技术,但是熟悉中法两国情况,且愿意帮助中国办理“购器、雇人”等工作。其中日意格因为掌握中文,能够和中国人直接对话交流,中外“桥梁”的优势尤其突出,最后成为“洋员正监督”。
普罗斯佩·日意格(1835-1886),法国洛里昂人,先后求学于法国瑟堡海军预备学校和法国海军学院,毕业后在法国海军任职。1856年随英法联军来华,后受到时任浙江巡抚左宗棠的信任。1866年左宗棠创办船政,日意格被聘任为船政正监督,管理外国技术团队参与船政建设,圆满完成了各项合同职责。(图片来源:中国船政文化博物馆)
外国技术团队的组建
明确了日意格、德克碑作为帮助船政办理技术引进工作的外方“总承包人”后,具体的外国技术团队应该由哪些技术人员构成,应该如何雇佣这些人员,全部全权委托二人办理。
日意格、德克碑在1866年12月28日从中国返回法国,开始物色招募各类技术人员。为了避免国外政府的借机干预和影响,招募活动以日意格、德克碑个人名义进行和签约,在外看来完全是一次民间商业活动。至1868年,逐次组建起了总数45人的外国技术团队,其中包括舰船总工程师、各类机械工程师、矿务工程师、各工种技术工人、海军学校教授、医生等,其中以法国人居多,也包括部分英国人和俄国人(后几经调整,外国技术团队在1874年时达到51人)。由于外国技术人员来华服务的期限为5年,一些人员将家眷一并携带来华,总计共有8名女眷和4名儿童跟随一起来到福州马尾生活。
从欧洲雇佣工程师和技术工人,分别称为洋员和洋匠,在船政主要被派任为车间技术骨干、学校教习等职务。(图片来源:中国船政文化博物馆)
船政外国技术团队合影。正是这批陌生的外来者,帮助中国实现了近代造船工业和航海技术从西方到东方的系统转移。(图片来源:中国船政文化博物馆)
合同化的管理
船政引进外国技术,从一开始就采取了西方合同式的管理。
本着“权自我操”的主权在我原则,为了保证所有的外国技术人员能够为我所用,船政首先与总承包人日意格、德克碑签订总承包合同,明确中外双方的雇主与受雇的地位关系,以及总承包人的责、权、利。作为总承包人,日意格、德克碑与受雇的具体外国技术人员分别签订雇佣合同。
总体上,船政以总承包人作为对外国技术团队实施管理的抓手,以合同作为管理依据,以高额的金钱回报作为主要的激励手段,最终避免了节外生枝,确保了技术引进的全面成功。
日意格、德克碑于1866年10月签订的技术引进总承包合同(中国史料称为《合同规约》),共分为14款,明确了技术引进工作的时限和目标,总承包人的责任等内容。(图片来源:中国船政文化博物馆)
1. 合同约定的外国技术人员的主要职责
在船政必须“实心认真办事,各尽所长,悉心教导各局厂华人制作迅速精熟,并应细心工作,安分守法,不得懒惰滋事”。
2. 对外国技术人员的激励措施
(1)高昂的薪水。
(2)如果五年期满能够实现技术引进目标,总承包人每人奖励24000两银,其余技术人员均分60000两银,另外各增发2个月薪水,发给回国路费。
3. 对外国技术人员的惩罚措施
在船政工作期间如果“不受节制,或不守规矩,或教习办事不力,或工作取巧草率,或大骂中国官匠,或滋事不法”,立即解除合同辞退,不发给回国路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