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江流向应到海”的福州,自古便形成了对国内,对世界的贸易集散中心。烟台山在近代,也因其世界主要茶港的身份,带来了商贸的繁荣。大量外来商贸人口的到来,促进经济兴盛的同时,也衍生出了丰富的商帮文化。
修建于清代的仓观顶巷,正是烟台山商帮文化的代表。无数商会人员的脚步,曾从山脚漫步至顶,在闽江的波澜中共议商贸。他们之中,著名作家郁达夫,就被闽江的美深深打动,并将其誉为中国的莱茵河。
1907年闽江万寿桥(池志海提供)
明末清初,繁荣至鼎盛,各地商帮为了在福州经商有立足之地,纷纷建立“会馆”。在多达70多所会馆中,在福建的外省会馆却只占十分之一,烟台山上,浙商集资建于清乾隆四十年(1775)的安澜会馆,便是最负盛名的一个。
占地面积约2400平方米的安澜会馆,凝聚了清王朝与当时各地能工巧匠的智慧所建成。会馆分为前后两落,正殿前是戏台,两侧是双层廊房。第二进是双层木构,左右有双层厢房。会馆集闽浙两省建筑风格于一体,富丽堂皇,蔚为壮观,至今保存完好。
万寿桥—安澜会馆—美丰银行—乐群楼—英国领事馆
1884年伦敦新闻——英国领事馆看安澜会馆和中洲岛
1927年后,虽各地商帮的会馆日渐式微,安澜会馆仍延续之前的荣盛之景,在馆庆、中国传统节日时,邀请浙省籍在闽任职的官员、社会贤达、文化名人一同庆贺。
1936年2月,爱国诗人郁达夫,应福建省政府主席陈仪之邀来到福建,担任福建参议,也常常出席安澜会馆的活动。在烟台山上,他多次凭吊,感受戚继光民族精神,写下了气壮山河、激励人心的《满江红》。
而后抗战军兴,交通阻断,货运不达,安澜会馆沉寂一时。抗战胜利之后,浙商将安澜会馆改作“皇宫酒家”,成为供盟军、驻仓山领事馆的洋人、洋商及政府官员,举行舞会、娱乐、宴饮的娱乐场所,晚风吹拂过闽江,悠悠歌声,觥筹交错,上演了一段又一段绚丽的记忆。
安澜会馆旧照(池志海提供)
除了安澜会馆,在仓观顶巷上10号,西邻安澜会馆的雁峰书院,也有着商帮文化的故事。
民国十七年(公元1928年),福州辛亥革命元老、福州红十字会的创办人林雨时,与林瀚西等人发起成立福州佛学社,而后迁址于此。居住其内的老福州说,当时安澜会馆的不少文化名人与商会主席,也都曾路过并探访其中,并带来各处商贸物品,可谓商民一家亲。
世界各地的贸易思想在仓观顶巷交融,烟台山的茶叶、根雕、脱胎漆器远销世界,深受洋人青睐。在这条仅43米,57级台阶的巷道上,我们不难一见“东南大都会”的荣华过往。
那些海外贸易与招商引资的历史,不单单改变了福州,也改变了东南沿海地区的经济结构与政治秩序,在闽江清流的映照下,揭开了近代中国城市化进程的新序幕。
仓观顶巷(摄影:唐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