船政创建,最根本的一项目标就是制造出和欧洲国家海军相同的蒸汽动力军舰,从而改变当时中国海防武器落后的局面。1866年,法国洋员日意格、德克碑签订的技术总承包合同中,明确规定了外国技术团队应该在船政铁工车间开始投产后的五年时间里(同治八年正月初一至同治十二年除夕,即1869年2月11日至1874年2月16日),教导、协助中方建成16艘蒸汽动力军舰,这是考核船政创建成功与否的重要量化指标。
船政“五年计划”时代,厂区内的造船景象。(图片来源:中国船政文化博物馆)
根据中法双方最初设定的目标,16艘军舰分为大、小两种型级。大型军舰是主机功率580马力的炮舰,同时具备战斗能力和运输能力,应建造11艘。小型军舰属于炮艇,主机功率320马力,应建造5艘。在具体工作实施中,中法双方又结合实际情况进行了计划调整,至1874年最终建造了9艘580马力炮舰、5艘80马力炮舰,以及1艘超出计划的1130马力巡洋舰,总计15艘军舰,由于其中的巡洋舰规模大,1艘的工程量相当于2艘580马力炮舰,经船政上奏获得清政府批准,以1艘巡洋舰折抵2艘580马力炮舰的考核指标,船政中外合作的造舰目标圆满完成。
第一艘国产蒸汽暗轮军舰“万年清”
清代“万年清”彩绘侧视图。(图片来源: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
船政建造的第一号轮船,是一艘主机功率580马力的炮舰,排水量1450吨,全长76.16米,最大宽8.9米,装备6门火炮,1869年6月10日下水,由总理船政大臣沈葆桢亲自命名为“万年清”,舰名取意“迓天庥”(希望获得上天保佑)。“万年清”的建造由于事属首创,法国工程师、技术工人从识图、放样开始,对中国工匠进行手把手的教导。为了克服语言不通的障碍,除了由专门的翻译在工地进行口译外,船政洋员正监督日意格也亲自在现场充当翻译。
停泊在船政铁水坪旁的“万年清”,其后方是一艘“伏波”级军舰。(图片来源:中国船政文化博物馆)
“万年清”属于木质蒸汽动力炮舰,舰体为柚木,木料购自香港、新加坡、泰国等地,蒸汽机、锅炉购自英国,采用螺旋桨推进,是中国自造的第一艘暗轮船(螺旋桨位于水下,有别于推进桨叶露出水面的旧式明轮船),也是亚洲国家自造的第一艘千吨级的蒸汽动力军舰。
船政第一号轮船“万年清”建成后,开赴北洋天津接受清王朝检视汇报,引起轰动,“华洋观者如堵,诧为未有之奇”,被清王朝评价为“集外国之所长,得其巧妙”。
中国近代第一个同型舰家族——“湄云”“福星”“镇海”“靖远”“振威”
船政建造的第二号轮船,是主机功率320马力的炮艇,1869年12月6日下水,由沈葆桢命名为“湄云”,取崇敬海神妈祖的“昭神贶”之意。
停泊在马江上的船政第三号轮船“福星”。(图片来源:马尾船政文化研究会)
“湄云”排水量515吨,长51.8米,宽7.48米,舰体采用柚木,安装从英国购买的蒸汽机和锅炉,航速9节,装备7门火炮。自“湄云”之后,船政建造的第三艘轮船选取了和“湄云”相同的设计,由于已经积累了“万年清”“湄云”的建造经验,中外技术人员合作渐形默契,第三艘轮船的建造时间缩短至6个月,在1870年5月30日下水,由沈葆桢命名为“福星”,取“一路福星”的吉祥寓意。
按照船政中外合作计划中建造5艘的设定,本型军舰之后又建造了“镇海”“靖远”“振威”等3艘,其中的“振威”舰在1884年马江之战中以一敌三,毫无畏惧,创造了“舰虽亡,旗还在”的传奇。
全国产军舰的诞生——“伏波”“安澜”“飞云”“济安”“永保”“海镜”“琛航”“大雅”
船政第一号轮船“万年清”体型较大,吃水较深,在中国一些水浅、航道狭窄的港汊航行较为不便,船政随后立即进行调整,更改了580马力炮舰的设计方案,创造了更适合中国国情的改进型方案。
停泊在马江上的船政第四号轮船“伏波”。(图片来源:马尾船政文化研究会)
1870年12月22日,采用改进方案建造的船政第四号军舰下水,被命名为“伏波”。该舰排水量1258吨,长69.6米,宽11.2米,舰体木质,装备从英国购买的蒸汽机、锅炉。
紧随其后,船政建造同型的“安澜”舰,此时船政的轮机车间、锅炉车间均已投产,而且自行仿制出了蒸汽时代科技宝座上的明珠——蒸汽机,“安澜”舰于是成为东亚国家历史上第一艘装备自造蒸汽机、锅炉的舰船,是船政完全国产化的军舰,该舰的问世是东亚工业史上的里程碑事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