防汛季节话古堤
2020-07-1303-01-31来源:福州晚报

  作者:陈英水

(一)

  闽江属山溪性河流,源短流急,流域坡度大,汇流速度快,多是快速暴涨。每年梅雨季节,闽西北地区持续不断的暴雨,极易形成闽江流域性洪涝灾害。尤其是处于闽江下游的闽侯沿江一带,山洪暴发时若遇大潮顶托,灾情则更为严重。

  翻阅《闽侯县志》大事记,频见洪水灾害记载:“宋嘉定十七年(1224)五月,闽江发大水,侯官县甘蔗寨漂走数百家,人多溺死”;“明成化二十一年(1485),自三月起下雨至闰四月底不止,洪水泛滥,闽县、侯官、怀安3县漂流官私房舍,浸没仓粮、文牍,淹溺人畜,伤害田稼不计其数。随后又暴发瘟疫,死者相枕藉”;“明万历三十七年(1609),五月二十六日,闽江洪水暴涨,浮尸败椽,蔽江塞野,经五昼夜而不绝,江水皆成卤浊色,人不敢饮者月余日。地方出资埋葬浮尸千余具。”

  民间也有这方面记述。甘洲(今甘蔗)南宋进士叶仪凤在其宗谱中写道:“宋仁宗天圣四年(1026)丙寅岁,洪水奔冲,自赤竹屯以下数千家皆卷地而空,不复与巡检寨相接。”

  一场洪水,可使数千家卷地而空,足见洪水破坏力有多么巨大。因此每年汛期,防汛抗洪的话题就会被人重新提起。其中,人们关注最多的还是堤坝安全问题。

(二)

  堤坝是闽江两岸先民最早广为采用的防洪工程。自古以来,闽江滋养了两岸人民,也常常带来水患。人们为了保护栖息地免受水患侵扰,不断同大自然灾害进行搏斗。堤坝就是人们长期与洪水斗争的产物,是劳动人民在劳动实践中创造并发展起来的。

  旧时,村民习惯称堤坝叫“垾塍”。闽侯县修塍筑堤历史究竟始于何时?县志只载明新中国成立之后堤防建设情况,之前的无从查考。一次偶然的机会,笔者得知荆溪镇白头(旧称白石)甘洲叶氏支房俗称塍房。之所以叫塍房,想必历史上他们祖先应该跟塍有关。笔者找到了一位保管塍房族谱的叶氏族人,有幸获准看了一叠厚厚的精心保存下来的民国壬午年(1942)手抄族谱。功夫不负有心人,费了一番周折后终于有了新的发现。

  据《白石叶氏塍房支谱》记载,早在宋熙宁四年(1071),甘洲叶氏族人就有过“筑大堤、御浲流”的壮举,算来距今已有900余年。谱中附载的《白石长塍形胜歌》写道:“白石粼粼水一方,白石之居傍水乡。吾宗发迹肇南阳,派分建安富沙王。甘洲转徙自李唐,可知源远流亦长。七世重迁白石村,子孙从此炽而昌。百川洪水势汪洋,壅塞恢复总靡常。卜筑长塍作堤防,水势低流地高昂。幸赖先人勤保障,安居乐业任徜徉。绕塍云树郁苍苍,聚族如斯好纳凉。我公造井大通旁,此事潘翁共赞襄。比邻渴饮比琼浆,至今石刻字行行。年湮世远保安康,谁知重荷祖宗光。大家补葺竟相忘,溪涨奔流水势狂。古井依然泉石香,长塍已在此中央。沿堤一带通浮航,沙洲十里望茫茫。父老为子道其祥,风景河山尽感伤。君不见,千年更变几沧桑,人逢生处乐故疆。”形胜歌道出了白头叶氏族姓迁徙过程以及卜筑堤防、开掘水井给族人带来的便利与保障。这一新发现,填补了《闽侯县志》有关新中国成立之前堤防建设的历史空白,从而使闽侯筑塍修堤的历史文字记载向前推移了将近一千年。

(三)

  就本人目前所知,闽侯堤防建设始于北宋,兴于明代。明万历年间,闽侯上街曾筑有四堰、三坝防洪设施。其中,明万历十年(1582),知县董子行筑石门峡长堤,不久被冲。十年后,知县周兆圣募款重筑,堤长30余里,保护了大片农田和村庄。明人王应山《闽都记》云:“石门峡在十二都。溪口甚狭,仅可容舠,当大江冲流。夏秋淫潦,泛入数里,田亩皆为巨浸。迩岁,里人疏请填塞,实侯官令周兆圣之力也。”“以上四堰,厚美最亘而迂回,以障江水泛溢。今则半夷为路矣。石门三坝,直受诸溪之冲。康熙庚子,水决,淋漓天庐,湮荡者不可胜计。畚锸再施,民始知有室家之乐。”明徐熥《石门铭》曰:“唯兹石门,卑湿之原,众流来奔。建瓴而泻,岂唯害稼,溺民庐舍。溃以江河,伤民实多,瓠子兴歌。几千百载,巨浸为害,民则何赖。唯我周侯,爰咨爰谋,障兹奔流。奔流既止,民用以喜,伊谁经始。安厥室家,以桑以麻,瓯娄满车。昔也鱼鳖,今也乐业,唯侯之烈。侯烈无疆,河水汤汤,万年俱长。”据福建省《水利志》记载,康熙五十四年(1715),侯官知县龚廷扬还对斗米岐坝以及白石长塍进行过一次重建。

  明代,荆溪镇白石后山也曾筑过一条大坝。宗禾、纪柔先生在《也谈甘洲的变迁》中谈到,相传明代,徐家村有一没落秀才不堪连年水患危害乡民,特以“一家饱暖,万灶无烟”上书朝廷,后来获准在白石山与西山之间修筑罗山大坝。清康熙五十三年(1714),荆溪港头榕岭林敬亭主持对罗山大坝进行了重建。事竣,知县龚廷扬曾予以立碑嘉勉。

(四)

  旧时修筑堤坝除了官府所为,也有民间自发组织的。一位乡老生前告诉笔者,清嘉庆年间,竹岐乡榕岸有一位乡绅姓林名朝森,祖上家产颇丰,为人慷慨公道,言而有信。他热心公益事业,富有同情心,且不怕得罪人,有一定的号召力。他同村民一样,自幼饱尝水患之苦,曾目睹洪水把乡村变成一片泽国,庐舍倾倒,人畜漂流,庄稼被冲。村后一千多亩低洼水田几乎是“十种九没收”,年年春荒不断,饥民无数。因此,修筑垾塍、降服水患成了他人生之中追逐和奋斗的目标。当他在社会上有一定影响力后,就四处奔走游说,积极倡导修建垾塍。在他的努力下,工程得以如期开工。据说工程动工初始曾遇到许多麻烦,一是征地难,二是召集劳力难。针对这些棘手的问题,林朝森一边四处求助,一边变卖部分家产解决征地补偿问题,同时制订乡规民约,发动村民出工出力。如今乡间还流传林朝森修筑垾塍时不成文的乡规民约:谁家不出工,晚上就挑一些土倒在谁家厅堂,以示告诫。

  在林朝森的带领下,垾塍终于顺利竣工。垾塍从榕岸村西头石岐开始,沿麦浦江南侧而下,经榕中、榕东两个村,交会于庄边山山脚下。当时邻村高何(今春风村)有几座房屋被围在了垾塍里面,所以后来这里就有了“垾里”这个地名。另外庄边山与狮尾山之间又续修了一段坝,俗称“后湖塍”。整条垾塍底宽6~10米不等,高度则依地势而定,总长2300多米。为防止垾塍遭牲畜踩踏和人为损坏,塍上遍植一种带刺的植物,俗称“番仔刺”,起到了很好的阻隔保护作用。同时在庄边山东边建了一座卷龙宫水闸,内河水经水闸流向高何浦。水闸由三合土和石头构成,非常坚固,1954年建新堤坝时才被拆掉。林朝森为了修筑垾塍,几乎耗尽了家产,村民为了纪念他的功绩,有人把这条垾塍称为“朝森垾”。

  史实表明,闽侯筑堤防洪历史由来已久。早在北宋时期,先民们在生产力水平极低的条件下,就有过“筑大堤、御浲流”的壮举,其精神和创造力确实令今人赞叹不已。

  (来源:《福州晚报》2020年7月13日 A07版 闽海神州)


点击显示全部 》
微信公众号
主办:中共福州市 委党史和地方志研究室
邮箱:fzdsfzs@126.com 闽ICP备2000581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