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部与福州古代治水
2020-07-2409-40-36来源:福州晚报

  作者:陈守强 林文昇

  福州是一个盆地,外有闽江的洪水威胁,内有北部、东北部山上下来的内涝夹攻,因此,福州历史上对内河治理工作颇为重视。《三山志》、乾隆《福州府志》都曾记载:“蔡密学襄命三县疏导渠浦,权闽县朱定开淘负城河浦百七十六,计一万一千九百七十六丈。均用民力……”疏导渠浦除了有利农业灌溉之外,河道深了,河床宽了,蓄水量就多了,在没有动力机械排水的古代,不失为一种积极的抗涝措施。

(一)

  福州的城门有七座,其中一个叫水部门。水部门外还有水部街、水部等地名。“水部”这个地名是怎么来的?水部一带的老人流传的说法是:古时候,在琼东河畔有一个衙门,专门负责治理福州内河,就像兵部、刑部的得名,因这个衙门专门负责治水,所以就叫水部。

  虽然没有直接的文献资料记载,但是笔者找到可以佐证的资料供读者参考。如清乾隆《福州府志》记载:“水利道葛寅亮复塞之,浚旧沙合河,以通水道。国朝康熙初复开。乾隆十年(1745),巡抚周学健疏请填塞,开旧河……”此文献资料记载中的“水利道”就是一个官府机构。道,即道台,相当于如今的地级市一级的机构,加之后有“国朝康熙初”,故说明这个水利道是明朝或明朝之前的官方机构。因此,古代福州有个叫“水部”的衙门不假,如果此衙门真设在琼东河河畔,水部地名的来历也不会是假的。

(二)

  古代洪水季节时,福州人用他们的双手和智慧,与洪水内涝作斗争,留下了抗洪涝工程。现在这些抗涝工程有的只留下名称,已经看不到遗址;也有的遗址换了一个新的形态,继续发挥着作用。

  琼东河上大S弯

  琼东河上大S弯工程位于福州旧王庄西部,即通常人们称之为楼里的那一大片地方。流到这里的琼东河河道弯弯曲曲,呈一个大S弯。清《闽县乡土志·水利·新港》记载:“三折高桥,四折象桥”;《竹间续话》记载:“自河口直渎凡三十六曲”等等,就是形容琼东河河道之曲折。

  从现在的师专附属中学大门口附近,到现在的蛤埕省六建西门处,河道不到四百米长。但是同样的起始点,过去就不止这个距离。本来从新港流进的河道是南北偏东走向,但是到了旧王庄的前道道头后,河道转了个大大的弧线流向五一新村处,再流经海潮寺、楼里、蛤埕……琼东河在旧王庄楼里绕来绕去,直线四百米左右的距离硬是被拉长数倍,河面的宽度也比现在的宽很多。洪水季节来临时,河水越涨越高,河道也就越变越大,有效防止了内涝的发生。

  晋安河俊尾段C形河道

  现在的晋安河从琴亭开始,一直到光明港,途中没有一个弯曲的河道。但是根据二十世纪三十年代的地图显示,当年的晋安河河道并非如此。晋安河流到紫阳的徐家村后不急着向南流去,而是拐个弯向东朝鼓山方向流去,河道变成西东流向;然后又拐个弯,回到北南流向,再往西拐弯,又变成东西流向;再往南拐,恢复北南流向,流到闽江去。晋安河俊尾段C形河道兜了这么一大圈,河道面积无疑增加了不少,在洪水季节时,可以容纳下更多的雨水,为缓解内涝发挥作用。


123.jpg

琼河Y形河道

  琼河Y形河道

  从琴亭湖开始,福州北部、东北部山上各条溪流的水都汇集到晋安河里。尤其是洪水季节来临,这些溪水水量暴增,在流向闽江的途中,从北部山区流下的洪水到了福新路与六一路交叉的晋安河河面的时候,遇到了另一股也非常强大的从东北部山区登云方向流下的洪水。两股水流在这里汇聚,在河道里对冲,发生了“堵车”,影响了水流的畅通,难免发生河水倒灌的情况。

  古人在晋安河福新路段的上游,即今天东门水利设计院处,另外开辟一条河即琼河,利用琼河分流来自北部山区的部分洪水。然后把洪水分别引入琼东河、半洋河,这样等于把晋安河的河水分流了一半,腾出了东门晋安桥以下的河道,让登云方向流下的水流顺利排进晋安河主河道。而琼河的水一边流到琼东河水部门段,一边流到半洋河,再利用半洋河的水闸,平衡晋安河和琼东河的水量。

  现在的东水路就是琼河的大致河道,琼河变成了东水路后,琼河没了,只留下了地名“琼河”“河塍”等。近年,在琼河与琼东河相连处,陆续有“发现旧琼河遗址”的消息披露。

  福州古人的治水智慧,是在长期实践中不断完善的。到清康熙年间,福州内河的治涝技术已经很成熟。来榕学习的琉球闽人三十六姓后裔蔡温将此技术带回琉球,用于治理琉球的水患,取得很好效果,为琉球治水发挥了重要的贡献。

  (来源:《福州晚报》2020年7月24日  A14版 闽海神州)


点击显示全部 》
微信公众号
主办:中共福州市 委党史和地方志研究室
邮箱:fzdsfzs@126.com 闽ICP备2000581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