船政从1866年夏季开始各项前期基础建设,根据中外双方签订的协议,当船政的铸造车间投产后,就将进入中外技术合作的五年计划时期。1868年末,船政第一座铸造车间(后改造为铁胁车间)投产,为了计算时间方便起见,船政中外合作双方以中国农历为标准,取同治八年的正月初一日(1869年2月1日)为五年合作计划的开始时间,以五年后的同治十二年十二月三十日除夕(1874年2月16日)作为五年合作计划的到期考核日。
由于船政大臣沈葆桢等官员督导得力,中外员绅士工匠密切合作,最终在1873年完成了中外技术合作协议规定的各项考核目标,以掌握蒸汽动力舰船建造为核心内容的船政建设获得圆满成功。
从1866年开始,至1874年五年计划终止,船政建设一共投入579万两银,收获的则是将西方先进工业技术、管理方法、航海技术等,全盘转移到中国,以短短数年时间追赶上了世界的步伐。船政建设的经费投入,仅相当于后来北洋海军建设投入的1/4,但影响和意义不可估量。
船政建设的投入与成果
经费投入:闽海关四成洋税拨款40万两银、闽海关六成洋税拨款470万两银、福建税厘局拨款69万两银。总计投入:579万两银。
成果:实现近代舰船科技的系统引进;建成并自营东亚第一的造船厂;全面掌握蒸汽舰船设计建造技术;形成3000余人规模的产业工人队伍;建造15艘蒸汽动力军舰;建成中国第一所海军军官学校;建成中国第一所工程技术学校;建成中国第一所职业技术学校;培养出第一代近代海军军官和工程师,组成中国第一支近代化海军舰队。
19世纪中外合作的成功范例
1873年末,经过船政大臣逐一考核验收后,外国技术团队退出船政的管理、生产活动,船政开始进入中方人员完全自主运行的新时期。
根据中外合作协议的相关规定,沈葆桢向外国技术团队颁发了高达108000两银的重奖,并向每名洋员、洋匠赠予了378两银的回国旅费。另外,鉴于大多数洋员、洋匠表现出色,除兑现计划规定的金钱奖励外,沈葆桢还向清廷申请赐予额外的奖励。
1874年1月29日,所有给予洋员、洋匠的奖赐逐次发放,船政外国技术团队“欢声雷动”。3月23日,由日意格作为代表,向清政府进献颂词,感谢中方给予外国技术团队的各种照顾。
船政的中外合作,不仅实现了近代工业科技的转移,而且是鸦片战争后第一个全面成功的中外合作范例,为当时的中国与西方的交流提供了宝贵的经验。
船政洋员正监督日意格油画像。画作上,日意格身着的是清政府御赐的紫貂皮黄马褂。图片来源:中国船政文化博物馆。
船政中外合作完成时,清政府旨准颁发给洋员、洋匠的奖牌。正面是“御赐金牌”“御赐银牌”字样,背面是“船政成功”字样。金牌为金质,每枚重二两三钱九分六厘;银牌为银质,每枚重四两三钱。图片来源:中国船政文化博物馆。
船政成功时,外国技术团队订制赠送给日意格的礼物。图片来源:中国船政文化博物馆。
图片来源:马尾船政文化研究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