话说于山九仙观
2020-08-1002-15-45来源:福州晚报

  作者:黄荣春

1597040508852965.jpg

于山九仙观

  九仙观位于福州于山顶东侧,本是闽国宝皇宫故址。

  明王应山《闽都记·郡城东南隅》:“九仙观在于山之东,宋崇宁二年(1103年)建天宁万寿观,绍兴间改为报恩广孝,寻更光孝。政和间,郡守黄裳创楼阁。元至正初改今名。国朝因之。永乐、正统、成化间,太监履修建。寥阳殿之南有喜雨楼,其北有玉皇阁,岁久颓圮。山之阴多为豪右所蚀。万历间,里耆募众修葺。”

  清林枫《榕城考古略》:“九仙观,本王氏宝皇宫故址。崇宁二年(1103年),郡人谓乌石、九仙右强左弱,乃建观于上,名天宁万寿观。绍兴间,改报恩广孝,寻更光孝。政和间,郡守黄裳创楼阁。元至正初,改今名。永乐、正统间建寥阳殿,有喜雨楼。北有玉皇阁,岁久倾圮。山之阴,多为豪右所蚀。万历辛卯,郡人、布政使林懋和重建玉皇阁。相传汉何氏兄弟修炼于此,后解化于九鲤湖。”

  成化十八年(1482年)镇守太监陈道重修,清康熙十年(1671年)重建三清殿。民国十年(1921年)遭火灾,旋重建。民国三十五年(1946年)翻修。“文革”中神像被毁,辟于山碑廊,迁移一批珍贵碑刻和圣泉寺双塔立于九仙观内。1998年8月归还市道教协会,协会募缘100多万元重修九仙观,重塑何氏九仙、三清尊神、玉皇大帝、王天君、斗姥元君等神像。

  九仙观坐北向南,依山而建,占地面积1500平方米,内有天君殿、喜雨楼、钟鼓楼、三清殿、玉皇阁、斗姆宫、九仙君殿、东轩等殿堂楼阁。

  天君殿面阔三间,进深一柱,重檐歇山顶,二十一世纪初重建。

  三清殿,又名寥阳殿,明代琉球中山王捐资建造,曹学佺《募缘重修九仙观疏文》:“因与符卿林公、侍御陈公商榷之,咸以为宜。林公谓:寥阳殿乃中山国王捐资所造,越海岛外数千里,赍金钱以崇饰丹丘,信为奇事。”万历间重修,泰昌元年(1620年)又重修。清康熙十年(1671年)重建,林之蕃《重建九仙观三清殿碑记》:“重建寥阳殿,雄敞壮峙,辉煌耀日,中奉三清宝像,庄严端肃,瞻仰生敬,用表祝厘焉。”三清殿建在高台上,面阔五间,进深七柱,穿斗式木构架,歇山顶。三清殿东西两侧墙外置碑廊,廊内立19块碑刻,其中有嘉祐六年岁次辛丑(1061年)枢密直学士、尚书部郎中、莆阳蔡襄撰并书《刘蒙伯墓碣文》,清光绪皇帝谥福州将军穆图善为“果勇”的《圣旨》碑。殿前钟楼内保存一口元代铜钟。

  玉皇阁,在三清殿后侧,明永乐、正统间建。万历辛卯年(1591年),郡人、布政使林懋和重建,徐熥撰有《九仙观重建玉皇阁募缘疏》。泰昌元年(1620年)重修,纪玉皇大帝。现存玉皇阁为民国三十五年(1946年)翻新,2015年再次重修。木构双层,一层面阔七间,进深五柱,上层面阔五间,周以楼廊,穿斗式木构架,重檐歇山顶。前檐的两根石龙柱和两根石凤柱,系移自仓山安澜会馆。另外四根方形石柱有对联题刻,其中一根镌刻:“无诸看殿宇翻新,万姓馨香尊帝位。民国三十五年岁次丙戌元月吉旦立。”题刻说明玉皇阁于1946年翻新,所谓“翻新”,实为重建,现存主体结构为民国建筑。

  玉皇阁东侧有九仙君殿,西侧有斗姆宫。九仙君殿面阔三间,土木结构,双坡顶,破损严重,待重修。斗姆宫,位于玉皇阁西侧,面阔三间,双坡顶。宫前原有两座石塔,建于明万历十一年(1583年),均七层、六角、实心,高5.05米。两塔于1979年冬从福州东郊圣泉寺移置,2016年迁回圣泉寺。

  东轩,位于三清殿东侧,坐南向北,面阔三间,进深五柱,双坡顶,前后有庭院,石板铺地,是明弘治年间黄仲昭修纂《八闽通志》之处。二十世纪八十年代末,笔者前往参观时东轩尚存。2020年3月再往参观时,东轩已没了,宗教部门在其遗址上建一座二层居房和一座单层观音阁。

  (来源:《福州晚报》2020年8月10日 A07版 闽海神州)


点击显示全部 》
微信公众号
主办:中共福州市 委党史和地方志研究室
邮箱:fzdsfzs@126.com 闽ICP备2000581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