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鉴的框架结构,即年鉴内容的编排形式。一部好的年鉴,它的框架结构必须做到科学、合理,能够正确地反映本地区各类事物和各项事业的基本面貌,保证内容的完整性和各门类之间的均衡性,避免重大遗漏、缺项和不必要的重复,以及各门类畸轻畸重现象的发生。可以说,框架结构就是年鉴全部信息所依托的骨架,如果缺少这个骨架,年鉴的各种信息便无所依托、难以归属,只能成为一堆杂乱无章、毫无头绪的资料。
地方性综合年鉴的框架结构采用分类编纂法,即按照事物的性质和隶属关系,划分出类目、分目、条目等不同层次,并用不同的字体、字号加以区别,以便于读者分类查阅和检索。
第一层次是“类目”。类目是按照国民经济大的门类和重要的机关、团体来确定的。有些门类或机关团体因为性质相近,往往合为一个类目,这主要是从各类目之间文字量的平衡考虑的。如2002年版《大连年鉴》就分为特载、概貌、党政机关、民主党派和人民团体、法制、军事、工业、农业、财政和税务、教育、文化等37个类目。
第二层次是“分目”。分目是对类目的分解和细划,一般可根据国民经济的行业构成进行划分,或根据机关、团体的隶属关系和工作职能划分。如2001年版《上海年鉴》的“工业”类目就分为机电工业、化学工业、航天工业、纺织工业、电力工业、建材工业等15个分目;“中共上海市委”类目则分为组织工作、宣传工作、统战工作、老干部工作、信访工作等10个分目。
对有些比较复杂的事物,可以在分目和条目之间增加一个层次,即二级分目(或者称之为“子目”)。如“公用事业”是“城市建设与管理”类目下的一个分目,可以细分为燃气供应、自来水供应、公共交通等若干个二级分目。
第三层次是“条目”。条目是年鉴的实体,即文字记述的基本单元。除了每年必写的基本情况(常规条目)之外,大量的是年度内新发生的大事、要事(年度特色条目)。条目通常采用一事一条的形式,标题加上方括号“〔 〕”。如2002年版《南京年鉴》环境保护条目有〔2001年南京市环境质量状况〕、〔城市环境综合整治定量考核继续在全国保持前列〕、〔全市4439家单位实施排污许可证管理〕、〔环境污染投诉中心成立〕、〔创建绿色人居环境社区〕等13个。
需要说明的是,年鉴编辑部在设计框架结构时,一般只列出类目和分目,不可能列到条目这一层次。条目的拟定要由各个撰稿责任单位按照年鉴编纂的总体要求,结合自身的实际情况来拟定。
(来源:《年鉴编纂入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