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位于鼓楼区朱紫坊内的
芙蓉园正在布展
这座拥有700多年历史的古厝
引入了福建省沈绍安漆艺博物馆
朱紫坊芙蓉园
目前博物馆各展区、展室已规划到位
将成为集藏品收藏、博物展览
学术研究、漆艺推广、科普教育等
于一体的文化空间
让人们在感受芙蓉园
古院落文化魅力的同时
了解福州漆文化
近日,鼓楼君邀请了
古建筑方面的学者陈朝军
来“解剖”这座典型的私家园林
一起来看看吧!
五种园林
中国传统园林根据功能和园主的身份划分大约有五类:皇家园林、衙署园林、公共园林、寺庙园林和私家园林。
皇家园林最典型的当然是颐和园、圆明园、承德避暑山庄等,在福州勉强能称得上皇家园林的只有五代十国时期的水晶宫(现西湖),当时王审知的儿子王延翰、王延羲曾在西湖边建了十几里长的楼阁,称为水晶宫,水晶宫附属的园林就成了“皇家园林”。
▲福州西湖
衙署园林当然是指衙署附属的园林,供官员公余休闲、接待用,不对百姓开放。如今衙署园林还能找到一点痕迹的可能是北宋时期的玉尺山光禄吟台(这里曾是官府园林)以及省立医院附近的将军府花园,清代时“福州将军府”设于此,而如今只能找到一块“朵云”石。省府路一号还曾经是福建布政使衙门花园,如今已无迹可寻。
▲三坊七巷光禄吟台
公共园林比较典型的有唐代的州园和清代的“绘春园”(即南公园),“绘春园”的前身是耿精忠的别墅,三藩之乱后被没收,光绪年间,福建巡抚王凯泰将其改为公共园林,叫“绘春园”。
▲福州南公园
寺庙园林福州也有不少,于山万岁寺的“补山精舍”、鼓山涌泉寺的“灵源深处”、西禅寺的“寄园”等都是寺庙园林的代表。当然,在福州现存最多的还是私家园林:小黄楼、刘冠雄故居、林聪彝故居、二梅书屋、萨镇冰故居,当然芙蓉园也是福州私家园林的代表。
宅园与别业
那么福州的私家园林又有何讲究呢?
私家园林一般又分两类,一类是住宅园林,也就是说这是“常住地”,园林是附属的。
比如三坊七巷的小黄楼、刘冠雄宅园、林聪彝宅园、二梅书屋、萨镇冰宅园等等,园林是住宅的附属部分,一般是在侧院。
▲小黄楼中最大的私家花园东落花厅
另一种私家园林叫“别业”,现代别墅的概念就是来源于“别业”。
也就是说,别业是在日常常住的居所之外,另外置办的供临时短住所用,福州的“别业”中,小荔湾(后被改建为华侨大厦)、吴清源家族的产业半野轩都算是典型代表。
芙蓉园的情况比较特殊,这里曾是两位“宰相”的府第——南宋时的陈(韦华)(音wěi)、明代时的叶向高,所以芙蓉园曾作为住宅园林,后来在清代龚易图时代,又被打造成了朋友家人聚会短住的“别业”,所以芙蓉园既有住宅园林的特征,又有部分“别业”的特点。
▲朱紫坊芙蓉园内景
福州现存的私家园林(宅园)中,最常见的造景方法基本上是以花厅为主体,前院设置假山水池,角落多设置四分之一的角亭,有的池上还设置有小桥。
所谓花厅,就是面对园林的房屋,有的园林化程度较高,面对着假山、池子、植被,有的仅仅是栽几棵树,摆几盆花,之所以叫花厅,一是装修得较为精美,二是往往有院有花草树木,一般古人都用来待客或读书,兼备书房和接待室的功能。芙蓉园内有多处花厅。
南方园林布局相对精巧、紧凑,有人把福州园林归类到岭南园林,然而这样的划分并不准确。
福州园林与岭南园林相比,不仅布局更加小巧紧凑,而且在造园手法上也有独到之处,应该作为一种独立的造园体系来看待。
具体来说,福州园林采取了一种“半立体”的造景手法,可以在更小的用地面积中营造出更多层次的景观。此外,岭南园林有更多西式元素,而传统福州园林则很少有这种情况。
福州园林能紧凑到什么地步?拿芙蓉园来说,假山都堆在建筑的角落,为什么?因为角落最不占空间;整座园林的亭子大多只建“四分之一亭”(在福州私家园林见得最多的不是半亭而是“四分之一亭”);再如石桥是直桥,不见江南园林的曲桥,而且直桥窄得很,只容一人通行,这些也都是因空间的限制造成。
假山极少用太湖石
福州园林中假山的布局特点是半立体式的,大多是贴着围墙营造,最大限度地利用有限的空间。
打个比喻:“如果说江南园林的假山是圆雕,那么福州园林的假山则是可以称为浮雕,是扁状的。与江南园林相比,福州园林的假山可谓是‘螺蛳壳里做道场’。”
然而麻雀虽小,却五脏俱全,所有应具备的要素,一应俱全:芙蓉园的前园的假山就有上中下三层之多,拾级而上,弯弯绕绕,“这边爬上去,那边又绕下来,不大的假山你可以爬上半天。”假山上有亭,可登临,芙蓉园两座假山有三个亭,其中一个靠近月洞门的是半亭,加上下面垫高的镂空层有三层之高,占据了整座园林的制高点。
陈老师说:“这里最多只能容纳三人,这大概是古人赏月之用,这样的高亭在福州园林中相当少见。”假山还有山洞,芙蓉园内的假山的山洞多以类似“雪洞”的方式建造。陈老师说:“雪洞一般指花厅边上的竹竿弄,内里用石灰塑成山洞的样子,有穿堂风,可以纳凉。”二梅书屋、小黄楼也都有典型的雪洞。
那么假山为何不像江南园林那般直接用原石铺设,看起来更加真实?主要也是因为空间局限,如果采用原石,穿行就显得更为艰难了。
很多人一提假山,就想到太湖石,在江南园林中大量使用的正是太湖石。陈老师说:“福州园林假山大多使用海浮石。曾有传说称叶向高运了很多太湖石回来,但这只是民间演绎,并不靠谱。北宋灭亡,就因为运花石纲,掏空国库,那时从江南往汴京运石头,成本尚且高得吓死人,如果往福建运,车子推不推得动不好说,即便走海运,风险大,成本也更高,叶向高是否真的富到那个程度?存疑!我所见到的福州园林中唯一一处部分使用了太湖石的是南公园,这还是因现代交通工具的发展,才能让太湖石出现在福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