往事钩沉|抗日战争时期的福建文艺
2020-08-2810-08-55来源:福州晚报

  作者:刘湘如 林依光

  在抗日战争时期,福建人民与全国人民团结一心,前方战士浴血奋战,后方人民全力支援。其中文艺界发挥以笔作刀枪、宣传群众、教育群众、发动群众的作用,写下了可歌可泣的动人篇章。

  抗日战争时期,仅福州就有“流星”“新月”“学苑”“时代”等话剧团体,上演《卢沟桥》《生死线》《为国捐躯》《新战士》《还我河山》等剧目,揭露日本帝国主义侵略我国的罪行,宣传中国军民奋勇抗战的动人事迹,从而扩大了话剧在民众中的影响。这一时期,全省各地的大学、中学、小学、机关单位和社会团体,都以不同方式组织抗日话剧团(社)创作、演出以抗战为主题的话剧节目,揭露日本侵略者的滔天罪行,以激发福建人民的抗日热情。其中,厦门儿童救亡剧团是全国唯一一个由7岁至10多岁的少年儿童组成的话剧队伍。该团不仅在国内多个城市巡回演出,还远赴越南、柬埔寨等国演出,以此筹备经费购买药品和慰问品来支援抗战军队,在海内外产生很大影响。同一时期,内迁到古田山区的英华中学、华南女子学院附属中学等校师生,也先后演出《国家至上》《最后一计》等剧目,推动了古田县话剧运动开展。

  漳州等地于民国二十三年(1934年)成立芗潮剧社,随后龙海、海澄等地也成立“龙溪国风社”“石码抗战剧社”“龙溪少年抗战剧社”等。当时在泉州新峰小学任教的林任生,先后编写了《小俘虏》《台湾母亲》《高梁下的儿童》《我们是一群小瘪三》等剧目以供演出。

  民国二十六年(1937年),中共诏城(诏安县城)支部吴海流(许沙洛)、夏昭(谢家群)等党员,以教师的身份,在城东小学校长张源支持下,组织学生剧团排演《谁说我们年纪小》等抗日剧目。民国二十七年(1938年),厦门大同中学和龙溪师范内迁到南靖县后,师生也合演大型话剧《悔罪男》《逆子从戎》《醉虾蟆》《再见吧、南洋》《未婚夫妻》《醉生梦死》《佩芬之死》等。

  泉州地区在抗日战争的8年里,仅小学师生就演出了《勇士之妻》《第二号汉奸》《战》《流寇队长》《草木皆兵》《和平梦》《红色马》等20多部大型话剧和《逃兵》《血钱》《夜之歌》《谣言》等10多个独幕话剧,起到宣传鼓舞作用。

  民国二十六年(1937年)3月,福建省政府参议蔡继琨率领“赴南洋侨胞慰问团”到菲律宾演出话剧、歌舞等,宣传抗日。

  在闽西,从沿海内迁到长汀的厦门大学,于民国二十七年(1938年)成立“厦大剧团”,首次在长汀演出话剧《中国万岁》《火在厦门》,引起轰动。接着,长汀先后成立抗战剧团、汀州青年剧团、县中剧团、高工剧团、侨师剧团、抗中剧团、警钟剧团、大忠剧团、先声剧团、龙文剧团等,分别演出《蜕变》《雷雨》《日出》《钦差大臣》《无情女》等剧目。内迁到大田县的集美学校,也于同年演出《日出》《雷雨》等。

  在闽北,南平成为沦陷区艺人云集之地。上海相声演员杨华生、徐笑风在南平组成“战音剧团”,国民党军政部第二与第三补充新兵训练处组成“新军剧团”,由进步教师和学生组织的“剑津剧团”,则演出《女子公寓》《家》《北京人》《秋声赋》等。建瓯县则于民国二十六年(1937年)成立“大风剧社”,上演田汉的《狄四娘》,以及反映华北抗日战争题材的剧目《察东之夜》《小英雄》等。

  明溪县抗日后援队于民国二十六年(1937年)8月,组建抗敌流动剧团,先后演出《张家店》《夜之歌》《电线杆子》《盲哑人》《捉汉奸》等剧目。

  民国二十七年(1938年),松溪县爱国人士李含阳发动学校师生组成松溪县第一个抗日剧团,演出话剧《复仇》《智胜》《守财奴》等。

  此时,由于省会内迁到永安,该城也兴起了演出话剧、鼓舞抗日士气的高潮。福建省政府于民国二十八年(1939年)前后,组织业余演出队,演出《三江好》等话剧。省教育厅成立戏剧教育委员会,下设3个民众教育团和两个特教团,上演《放下你的鞭子》《义勇军进行曲》等。此外,在永安创办的国立音乐专科学校,以及福建省立农学院、省立永安师范、省立永安中学等,也都成立话剧团,在城乡各处演出《为国牺牲》《还我山河》等爱国剧目。

  民国二十八年(1939年),福建省民众教育巡回施教团一队,在永安县演出《抓壮丁》《出发之前》《顽民》等话剧。

  同时,福建省抗战后援会等还先后出版《抗战剧作选》半月刊、《抗战戏剧》月刊、《剧教》月刊、《福建剧坛》半月刊、《剧友》半月刊等。《福建民报》《南方日报》《惠安日报》等也开辟“戏剧”专栏。

  民国三十年(1941年),晋江剧联社林任生将果戈理的《钦差大臣》,改编为泉州方言剧《巡按使》,还排演了《百子问题》《群狼》《军民进行曲》等剧目。

  松溪县于民国三十二年(1943年)由中学青年教师组建松中抗日剧团,演出《茅店秋月》《重逢》《烙痕》《三江好》《草木皆兵》等。次年,该团还改编苏联话剧《假巡按》为《怡江春夜》,到外县巡回演出。内迁邵武的福建协和大学师生也演出《红心草》。各地还出现不少用当地方言演出的话剧。

  我省闽西地区是中央苏区的重要革命根据地。广大闽西儿女在抗日战争时期,纷纷参加红军,在党的领导下奔赴前线,北上抗日。而留在后方的人们便拿起笔杆当刀枪,画漫画,写标语,办报刊,写文章,唱抗日歌曲,成立抗日剧社,演出抗日题材的戏剧。1938年1月出版的《战时青年》第2期就发表了一首《抗日渔鼓词》。

  此外,当时在闽西还创办了许多抗日报纸与抗敌剧团。如1939年4月7日创刊的《永定青年战线报》,鼓励广大青年不畏艰险从事抗日后方工作,致力于民众宣传与组织,配合前线浴血抗战的勇士,争取最后的胜利。而武平县的革命爱国师生则成立“武龙抗敌剧团”,到学校、街头演出话剧、歌剧《流亡三部曲》《送子参军》《送郎参军》《放下你的鞭子》等,到广场传唱《大刀进行曲》《打杀汉奸》《义勇军进行曲》《打回老家去》等革命歌曲。同时,1936年闽西南军政委员会的闽西南抗日战讯社还主办《抗日战讯报》,报道全国抗日战争的形势。

  《福州晚报》(2020年8月28日 A12版 闽海神州)


点击显示全部 》
微信公众号
主办:中共福州市 委党史和地方志研究室
邮箱:fzdsfzs@126.com 闽ICP备2000581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