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苏静
马宅厝主大门
外墙
天井
马宅厝,位于连江县蓼沿乡凤岩村,始建于清乾隆年间,距今已有230多年的历史,是连江县西北山区保存较为完好的一处古民居建筑。
凤岩村位于蓼沿乡东北部,距县城39公里,交通便捷。该村四面环山,全村方圆8.4平方公里,人口1584人。凤岩村任氏公始祖于明嘉靖六年(1527年)自湖南入闽,在此卜筑营居,繁衍生息,任姓子孙于清乾隆五十二年(1787年)建成马宅厝。后厝内居住者除了任姓,还有其他姓氏的人。20世纪六七十年代最多居住有50余户,人口达300多人。
马宅厝依山傍水,错落有致,远山含黛,山间溪流清澈,与整个古民居构成一派秀丽的农家山村田园风光。它坐北向南,房屋面积5000多平方米,共有房间106间。古厝顺坡势而建,建筑布局呈不对称结构,为三层土木结构民居。底层则用于堆放柴草和饲养禽畜。
白砖青瓦,飞檐翘角,是马宅厝最鲜明的外部特征。而对外开七座大门尤为突出,俗称“一墙七门头”。主大门嵌有一副石刻对联:“彤云从北起,紫气自东来。”联语朴素,寓意吉祥。走进大门,是宽大的天井,地上铺着长条修面花岗岩,而房屋各大厅之间可以相通,廊回路转,纵横有序。正面外墙大门左右用方形的花岗岩石规整堆砌,两侧则用不规则的石头。前埕铺设规整的花岗岩长条石,埕地空阔,活动空间很大。主建筑则是土木结构,部分用白砖砌墙,透着一股古朴气息。
2011年,凤岩村任姓子孙后裔看见马宅厝因年久失修,岌岌可危,于是发动村民捐资,共筹集近百万元对外墙进行修葺。厝前主大门前立有一块碑刻:“自清乾隆间,功书公创始规模宏广建筑,祖厝全座一墙七门雄观古迹,有二百多年历史……”是此次修葺的见证。修葺一新的马宅厝雕梁画栋,横梁上木雕作品飞禽走兽,鸟语花香,古色古香;窗门上的木雕精美,刻着绿树银花、田园农舍,洋溢着浓郁的乡村生活气息。
蓼沿乡是一个革命老区,从马宅厝走出了三位革命英烈:第一位叫任乞食,蓼沿乡凤岩村人。解放战争时期,他参加革命,时为丹阳北区游击队队员。先后参加了连罗林(连江、罗源、林森)游击根据地的建设和反击国民党军“清剿”的作战。1949年4月,任乞食在丹阳与进犯的国民党军保安团的战斗中牺牲。第二位是任伍银,蓼沿乡凤岩村人。他出生于贫穷的农民家庭。解放战争时期被抓壮丁编入国民党军队,期间在中原战场参加革命斗争。曾任中国人民解放军第十军二十九师八十七团担架连战士,参加了中原战场和西南战场的解放战争。1951年3月随部编入中国人民志愿军第十五军赴朝参加抗美援朝战争,1953年3月,反登陆作战准备期间,他在朝鲜江原道东海岸执行任务时牺牲。第三位叫周依伙,也是蓼沿凤岩村人,当年是闽东独立师三团战士。1935年,他在罗源县作战中壮烈牺牲。
马宅厝是一座仍在使用居住的乡村古民居。历经230多年的风雨侵蚀,跨越战火纷飞的年代,能保存至今实属不易。虽已翻修过,然因疏于妥善保护,许多瓦梁已腐朽变质,墙灰开裂,雨季渗漏现象严重。几年前,曾遭外来盗贼偷窃,盗走一石狮和一张大堂酸枝木供桌。由于村民缺乏保护意识,导致许多建筑构件缺失,甚至遭到毁灭性的破坏。
马宅厝因别具一格的建筑规模、厚重的人文内涵,具有一定的保护和研究价值;对促进当地旅游产业发展,也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为此,如何保护和利用好凤岩村“马宅厝”古民居,是当地需要思考和实践的一个问题。
《福州晚报》(2020年8月28日 A12版 闽海神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