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曾意丹
福州的古建筑很有魅力,原因何在?宋代曾任福州知州的散文大家曾巩,在他所撰的《道山亭记》中,已为我们道出了个中缘由:“麓多桀木,而匠多良能,人以屋室钜丽相矜,虽下贫必丰其居。而佛、老子之徒,其宫又特盛。”
福州古建筑主座的建筑和我国传统建筑的布局特征一样,在纵向的中轴线上,布置厅堂(殿堂)等主要建筑,两旁对称地布置房舍庭院。主座外,其侧院多数是较灵活地随意布置,不按对称布局。如沈葆桢故居,其主座就严格按纵向中轴线对称地布置厅堂房舍,而侧院则自由灵活地布置几座横向的客厅、书厅、假山、园池、杂屋等。
福州古建筑平面布局还有个特点,民居是由一组或几组三合院、四合院沿中轴线纵向组合的几进院落构成。如螺洲的陈若霖故居。这种四合院和北京四合院不同。北京四合院的庭院是户外庭院,面积较大,而福州的民居天井则完全是厅堂、回廊、披榭紧密围合而成的室内庭院,面积相对较小。
福州民居最具特色的是曲线形。从建筑空间的处理来看,福州建筑在中轴线上的主厅堂,比北方的厅堂明显高大、宽敞,与其他廊、榭等建筑形成高低错落、活泼而又极富变化的空间格局。厅堂一般是开敞式的,与天井融为一体。特别要指出的是,为了使厅堂显得高大、宽敞、开放,一般在廊轩的处理上着力,承檐的檩(桁)木,或再加一根协助承檐的檩(桁)木(或叫阑额),都特意采用粗大而长的优质硬木材(楠木、铁梨木等),并用减柱造的办法,使得厅堂(殿堂、戏台)前无任何障碍,这在北方建筑及其他南方民居建筑中,都极少见到。例如阳岐叶大庄的玉屏山,宫巷林聪彝故居之䆲䆡厅(轿厅)以及祠、庙的戏台,均是如此处理。这是福州古建筑的重要特色之一。
螺洲陈若霖故居建筑群
福州民居最具特色的是曲线形的风火山墙。风火山墙在江南建筑中,以徽州建筑 90 度角直线构成的阶梯形山墙为主流形式,这种形式在福州却极其少见,仅见于闽侯县大湖乡的郎官庙和仓山区的安澜会馆。而曲线形的风火山墙,却是福州民居建筑独一无二的选择。
我们从百年前福州南门的照片中可以看到,城内鳞次栉比的民宅,那万千条曲线构成的风火山墙,犹如万顷波涛,一波未平,一波又起,构成了这座海滨城市极具动感的美的韵律。这种壮美的图景,目前只能在三坊七巷中觅得一点余韵。
福州古建筑中,门的处理也极具特色,其形制约有四种:一种是在前院墙正中,由石框构成的与墙同—平面的矩形石门;一种是在前院墙门上方加一个披檐雨盖,这种门罩在城乡都很普遍,与北京的垂花门有些相似;一种则是两侧风火墙延伸作飞起的牌堵,风火墙夹着两面坡的屋盖,形成较大的门楼,像沈葆桢故居、陈承裘故居、林聪彝故居都是这种门楼;此外还有一种类似牌坊的门楼式大门,多适用于祠堂、寺庙,十分壮观。
福州古建筑在装饰方面也很有特色。
徽州的建筑以砖雕、木雕、石雕闻名,尤以砖雕最为出色。浙江东阳则以木雕称奇。福州的古建筑没有砖雕,除了外来建筑,如仓山区的安澜会馆,因它是浙江木材商帮的会馆,故在其侧院有浙江及徽州式的门罩,上施砖雕。
福州建筑的木雕和石雕并不比徽州及东阳的逊色,甚或更为出彩。这也许是因为福州是传统的工艺城,其脱胎漆器与北京景泰蓝、景德镇瓷器并称全国工艺三宝。福州的木雕也早已蜚声海内外。福州的“蒋源成”石铺世代有名,第三代传人蒋仁文更是出类拔萃。光绪末,慈禧太后动用海军经费,重修颐和园,并在园中举办全国工艺比赛,蒋仁文以青石雕镂的石绣墩及圆桌参赛,轰动一时,被誉为青石雕刻之冠。南京兴建中山陵时还曾请蒋仁文参与石雕工程。他的作品有华表、石狮、金鱼缸、光华亭等,一件件作品巧夺天工,精美绝伦,备受青睐。正是有这样一些背景,所以福州的建筑木雕、石雕特别精美。
百年前的福州南门
“九头马”民居,在长乐鹤上镇岐阳村。因这组民宅建筑群内围有 8 块巨岩,另有一块在宅外,传说为神马所变,故名“九头马”。此民宅是陈利焕于嘉庆、道光年间建造的,占地面积1.5 万平方米。该建筑最大的特点是建筑装修十分考究,木雕、石雕、堆塑、彩绘壁画皆臻精妙。
“九头马”民居的木雕多施用于门罩、轩、藻井、门窗、隔扇厅堂屏门上方襻间等处。纹饰丰富多彩,皆不重样。如正中主座单面坡的披檐门罩上,其垂花柱(悬钟)、眉川、斗拱皆施雕饰。正面雀替镂雕有牡丹、喜鹊及鳌鱼,尤为传神。在主厅堂屏门上方,用漆金木雕,刻有周文王被商纣王拘禁羑里 7 年后赦归岐阳受百官、军民热烈欢迎的故事。门窗隔扇多采用透雕形式,图纹多变。有的花窗还刻有吉祥文字。如含有“吉庆平安”“寿”字及“卍”(万)字的门窗户扇,含有双喜字的门窗等,皆灵动可爱,不显突兀。有的门窗则刻的是几何图案。而在绦环板上则多施浮雕,有的极具装饰性,有的写实性较强。“九头马”民居的石雕艺术,多体现在青石质的柱础磉石(福州人称为“柱珠”)上。有的磉石采用减地平钑的手法,阴刻有海棠、荷花、菊花、梅花、蝴蝶花等四时花卉,显得清新、雅致;有的浮雕刻有动作不一的八骏图,活灵活现,动感很强;有的浮雕刻有姿态各异的八仙,浪漫而又飘逸。
福州古建筑的木雕是广泛施用于木构件上的。民间艺匠经常采用如意斗拱和漆金木雕装饰,多施用于殿堂、牌坊、门楼、藻井等处。如闽侯县南屿的福垆寺,就是用漆金木雕和如意斗拱来装点门楼的,显得气派而又富丽堂皇。台江区的古田会馆,则用贴金片的方法来装点抱厦(拜亭)的廊轩和木雕构件,显得金碧辉煌。木雕施于各类藻井,更是精彩纷呈。
“九头马”民居内饰
福州古建筑木雕,在唐宋就颇有成绩,但形式与内容皆较简单,到明清最为瑰丽。明和清还是有区别的。明代如文儒坊的尤恒盛宅,在二进厢房的门窗隔扇上,就已经透雕了较复杂的瓶花图案,花瓶寓意住居平安。绦环板上是浅浮雕的花开富贵。然而,明代民居还未发现整个门板上半部整板采用减地平钑与剔地阴刻的花鸟画或刻字和图案,而清代则有,如文儒坊陈承裘故居第二进厢房的门扇。明代在门窗户窗的上部,较少有风窗,有的直接是板壁,而在清代,风窗很普遍,且雕刻精美。如宦贵巷 9 号黄氏民居头进厢房,风窗及门窗均施雕刻。愈到清末,木雕工艺愈细,如陈承裘故居及衣锦坊欧阳推的花厅,长乐琴江村协府口黄公量宅的木雕等,皆为上乘之作。从内容上来看,清代建筑的绦环板,像徽式建筑、浙江建筑一样,有古典小说、戏曲情节,如《三国演义》《水浒传》《西厢记》等内容的雕刻;更有其他地方少有的海洋水族类及田园风情类的内容,如琴江村黄宅的“蝴蝶葡萄”“鸣蝉苦瓜”“金龟葫芦”“松鼠南瓜”。宦贵巷黄宅则更精妙,有“蜻蜓、蚱蜢、葫芦”“鲎与海草”“螃蟹与水草”等,其中的鲎与螃蟹,质感强,惟妙惟肖。
福州古建筑石雕历史悠久,代有佳作。南朝有闽侯尚干塔林山的雁塔。塔为七级八面,有双层须弥基座,这两层 8 个角,上层各角雕有孔武的天王承托像,下层各角雕有粗壮力士(侏儒)顶托像。每面饰以高浮雕花卉与神兽图像。尤其塔基圭脚上的 8 个长方面,用圆刀雕刻的飞天图案,与洛阳北魏天宁寺塔之泥塑乐伎有相似处,皆美丽动人,体态婀娜,佩带飘逸。仙女飞天或散花,或捧供果,其雕刻技艺可与敦煌石窟飞天相媲美。
唐末有龙瑞寺,建于唐天复元年(901)。寺中大雄宝殿的殿基由石头砌筑成须弥座形式。束腰部分,由短蜀柱将其分成若干画面,镶有高浮雕图像石板。底部则安装若干石圭脚。殿基正中为石阶,它将高浮雕石栏板分成东西两部分。东面部分内容是鲤鱼跳龙门(化龙)、金鸡报晓迎吉祥(古代羊、祥通用,羊代表吉祥)、鸳鸯戏莲池(莲谐音怜,指怜爱的意思,画面上还有一对手牵丝罗带的新婚夫妻)、双鹿衔灵芝萱草(萱草代表母亲,代表懿德)、牡丹花(花开富贵)、双狮戏球。西面部分浮雕的内容是士子游春、海上献宝、山茶花、龟鹤延年、拒霜花(木芙蓉)、海外使节献象。特别值得一提的是“海外使节献象”浮雕。从画面上可见到一头打扮得很漂亮的小象,旁有一人牵着小象前行。此人深目大眼,缠着头巾,耳戴大环,手持节杖,显系海外来客,颇似印度人。小象前后,各有头戴寰形帽的卫士,护卫着小象前行。后面的骑士旁,还有一位夹弓持剑的武士跟随。这是海外使节向闽王献象的队伍。这幅浮雕与闽王王审知在于山所建的定光多宝塔(白塔)塔基石栏板上的一幅海外商贾牵骆驼的浮雕一样,都真实地反映了闽王执行开放的政策,招徕海外商贾,与各国友好往来,促进了闽地经济贸易发展的历史事实。
上渡闽王庙内发现的壁画
五代有乌山崇妙保圣坚牢塔(乌塔),七级八面,中有石级可登。壁龛原有 46 尊佛像,多已被毁。塔座尚存双龙戏珠浮雕,双龙前爪夺珠,后脚用力蹬地,张嘴远视,张鬣翘尾,火珠刻似花,周围有火焰圈,有闪耀感,刀法简洁,形象古朴,为五代石刻之精品。
宋代有长乐南山公园的南山塔(三峰寺塔),正名“圣寿宝塔”,系仿木结构之花岗岩石塔,由林昂及僧景休募缘而建。石塔七级八面,每面壁上,有壁龛置诸佛,每层 8 个角,各雕一武士,做握剑、扶剑等不同立姿,衣盔甲,身材魁梧,气宇轩昂,雕刻体量明显。塔基座雕有神兽、力士、花卉。神兽动作鲜明,线条有力,气韵生动,为艺术佳作。
元代有原西禅寺天王殿门前的一对抱鼓石(后移往鼓山)。抱鼓石有长方形基座,其上刻有线条婉转的仙草纹,再上印石鼓。鼓面刻有螺旋纹,刻工精细,造型别致。在仙草纹中刻有“当寺比丘崇敬舍造”和“至正己丑仲冬谨志”两段文字。明代有福清市东南小孤山的瑞云塔浮雕及仓山区濂浦泰山宫的门枕石。清末民初则有蒋仁文雕刻的于山白塔寺回廊的镂空龙柱等。
后再谈谈彩绘。福州古建筑在祠庙门楼、民居内院的屋檐下及墙的上部多有彩绘装饰,一般采用工笔细画。市区澳门路上的林文忠公祠的门楼上,就有彩绘的青铜礼器图,这就营造了尊祖敬宗的肃穆气氛。在仓山区上渡竹榄,有一座闽王庙,是王审知的长子王延翰这一支传下的子孙与民众建造的。前两年,民众重修闽王庙,在铲掉旧墙皮时,发现里面还有更早的彩绘人物壁画,绘画水平甚高。东墙新发现的壁画有三幅。第一幅第一人项挂佛珠,手持拂尘,身着圆领长袍,脚穿软鞋,显然是太监,面相忠厚谨慎,十分传神。这幅画更证明这里不是一般的庙,而是帝王庙。这三幅画的其他人物均是武将,十分威武。画匠的笔力老到雄健,是壁画中的上乘之作。侧殿祀临水夫人陈靖姑,西壁新发现的壁画,风格迥异于东壁,作者用纤细的画笔绘出了陈靖姑的助手三十六婆奶。
福州古建筑的堆塑,主要施用于风火墙飞起的牌堵。福州乌塔会馆及闽侯南屿狮岩林氏祠堂的牌堵,都是堆塑中的杰作。
福州优秀的古建筑历经千年,至今仍散发着诱人的魅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