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今陈季良老宅里还住着后人
11月8日,陈季良将军纪念园建成开园。这位逝世近70年,在中国历史上赫赫有名的抗日海军上将终于有了纪念园。
陈季良于100余年前出生于福州三坊七巷的文儒坊。这位大无畏的抗日海军名将曾指挥了“第一次世界大战后最惨烈的海空战”——江阴海空战。
本期的“人文鼓楼·发现档案”就带你走近这位有名的抗日海军上将。
母亲带他登楼观海希望他当兵护国
陈季良1889年出生于福州三坊七巷中的文儒坊。
“林则徐的母亲是陈季良的姨祖母,林则徐是他的表舅公。在三坊七巷还有陈季良故居。留守陈氏祖屋的是陈季良的侄孙陈建威一家。”国家工艺美术师、古建筑设计师、福州文史研究者王勇坚说。
据介绍,陈家祖先是河南光州固始人。明太祖时陈氏定居福州城。文儒坊的陈氏家族世代书生,出过七位进士。陈季良的曾祖父陈鸣昌和祖父陈翼谋都是举人。陈季良的母亲叫吴重,闽东宁德人,外表贤淑温柔,内心却极具男儿气概,希望自己的儿子当兵护国。陈季良小时,常随母亲到外祖父家小住,每次到宁德,母亲都让他登楼观海,不止一次叹道:海上无门,外国人最易来犯。
陈母勉励儿子们学习戚继光将军。陈季良的兄弟皆读书走科举之路,唯陈季良记住母亲的话,投笔从戎,考入了南京江南水师学堂,一九零五年以优异成绩毕业于该学堂第四届驾驶班。后来他留学英国,回国后到舰上任职,开始了其长达四十年的海军生涯。
陈季良故居
老宅基本保持了当年的建筑风格
他的英勇无畏折服了德国人
“说起陈季良,中国近现代史上他曾写下重重的两笔,那就是当时轰动世界的‘庙街事件’和一战后最惨烈的海空战——‘江阴海空战’。”王勇坚说。
第一个故事发生在1919年,陈季良去黑龙江收复中国的领土,借了两尊大炮和21发炮弹给苏联红军游击队。苏联红军利用此炮攻破日本领事馆,击毙日军数十人,俘获130余人,这就是“庙街事件”。
另一个故事则异常惨烈,发生在上个世纪30年代。
在抗日战争开始之际的战前动员会上,陈季良对大家说:“军人当忠于职守,勇于从战,以身报国。在陆地,人人要有马革裹尸的雄心;在海上,人人要有鱼腹葬身的壮志,不管战场环境如何险恶,人人都要坚持用最后的一发炮弹或一颗鱼雷,换取敌人的相当代价。”
当时,日军集结兵力计划一举攻破江阴防线。
1937年8月,陈季良率领海军在长江的江阴段江面上,以十二艘老舰艇、二十三艘商轮、八艘趸船和一百八十五艘民船及大量石方筑起了第一道江阴阻塞线。日军派出精锐部队向长江江阴封锁区实施开战以来最为猛烈的空中轰炸。
“平海”舰、“宁海”舰相继被敌机炸毁,陈季良移驻“逸仙”舰,并挂出司令旗继续指挥战斗。“逸仙”舰被击中后,官兵们劝陈季良快撤,陈季良喝道:“不!我们还剩十几发炮弹,我们要和敌人拼到底!”激战中,“逸仙”舰舰首炮与舰尾炮都被炸毁,陈季良被弹片击中腰部,血流如注,摔倒在甲板上。敌机继续轰炸“逸仙”舰,陈季良顽强地站起来,大吼一声:“中国军人最好的归宿,就是与敌人战死在最后一刻!”随后,他拔出手枪与敌机对决。
当时在江阴海空战场观战的一位德国顾问被陈季良和中国海军英勇无畏的精神所震撼。他说:“这是第一次世界大战以来,我所亲眼看到的最惨烈的海空战。陈季良将军如此英勇,中国军人如此无畏,中国必胜。”
悲壮辞世埋葬于稻田水泥棺
一九四五年春,陈季良走到了生命的尽头。“他的离去,也很悲壮。”王勇坚说。
当时的他腰伤复发,又得了伤寒,可缺医少药,找不到盘尼西林。病榻前,陈季良的夫人要继续再找盘尼西林。陈季良摆摆手,轻声说:“不用了,我这身体即使能好,也上不了前线,有盘尼西林还不如用到受伤的年轻军人身上,治好了他们还可以上前线多拼几个日本人。”
望了一眼身边的夫人,陈季良艰难地说出了他人生的最后一段话:“我死后,不要让我入土,我要看着日本人被打败。等打败了日本人,你就往我的棺材里倒几杯酒,我也要好好庆贺一番。”说完这段临终遗言,倥偬生涯四十载的陈季良将军,带着对日寇的满腔仇恨离开了人世。于是,陈夫人为陈季良制了一口水泥棺放在重庆山坡上的稻田里。
抗战胜利的那一天,陈夫人没有走上街头欢庆,却静静地来到丈夫的灵柩前,痛哭一场。抗战胜利后,陈季良的水泥灵柩被运回老家福州。当载着陈季良灵柩的军舰抵达福州马尾港时,家乡人自发地涌到码头上迎接这位英烈魂归故里。福州人为陈季良举行了公祭,场面浩大,哭声一片。
(东南快报记者 齐榕 刘兴 通讯员 张勇 文/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