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周惠斌
严复
国歌是代表国家的歌曲,由政府制定或采用,通常在隆重集会、国际交往仪式等场合演奏或演唱,是一个国家、民众共同心声的表达和共同意志的体现,具有统一思想、激发爱国情感、催人奋进的巨大作用。中国历史上第一首法定国歌《巩金瓯》,由清政府在宣统三年八月十三日(1911年10月4日)正式颁布。
《巩金瓯》问世之前,清末驻英大使曾纪泽曾上奏并进呈一部《国乐草案》,建议将《普天乐》作为国歌在公共礼仪场合演奏,但未获批准。光绪二十二年(1896年)三月,北洋大臣、直隶总督李鸿章以外交特使的身份,赴欧美八国进行了历时190天的国事访问。相传,李鸿章曾以唐代诗人王建的七绝《宫词》“金殿当头紫阁重,仙人掌上玉芙蓉,太平天子朝天日,五色云车驾六龙”,配以安徽庐剧中的“倒七戏”,作为临时国歌(被称为《李中堂乐》),但后来也未得到清政府的认可。光绪三十二年(1906年),清政府陆军部成立后,制定的军歌《颂龙旗》一度作为代国歌在外交场合使用。
礼部左参议曹广权在1910年自日本考察回国后,鉴于“各国皆有专定国乐,极致钦崇,遇亲贵游历,公使宴集,既自奏国乐”,因此奏请“整饬礼乐,以正人心。”
第二年,清政府效仿西方国家,宣称“立宪”,决定以法律条文颁布国歌。6月20日,摄政王载沣批准由礼部衙门拟订国乐办法:“际兹环流交会之时,亟宜仰述先漠,专定国乐,以扬盛德,而壮声容。考东西列邦,国乐一经颁定,举凡陆海军队,暨外交公请,无不一律通行;良以全国饮崇,不容歧异也”,“拟请由臣等延聘通才及诸习音乐人员,参酌古今乐制,详慎审订,编制专章,奏请钦定颁行。”同意由典礼院会同礼部各衙门妥慎编制。
于是,典礼院紧锣密鼓地推进“国乐”的编制任务,重点参考了由驻外使节提供的英国(《天佑吾王》)、美国(《星光灿烂的旗帜》)、法国(《马赛曲》)、德国(《万岁胜利者的桂冠》)、奥地利(《上帝保佑吾皇弗朗茨》)、俄国(《天佑沙皇》)、日本(《君之代》)国歌,经分析比较,在借鉴“酬祷国运之绵长、夸张国威之强盛”的日本国歌、“尊扬君主休美”的英国国歌的基础上,确定“我国国乐,义取和平,词无夸饰,足与英、日辉映,增光坛坫矣”。
不久,由时任海军部参谋官严复填词创作,通晓词章音律的禁卫军军官、皇室成员溥侗编谱的《巩金瓯》,因其乐曲典范雅致,歌词文采斐然,得到朝廷上下的一致认同。
八月十三日(10月4日),皇帝批谕内阁,发布诏令:“兹据典礼院会同各衙门将编制专章缮单呈览,声词尚属壮美,节奏颇为叶和,着即定为国乐,一体遵行。”这样,以清朝皇室音乐、康熙和乾隆帝登基时演奏乐曲为曲谱,经改编而成的《巩金瓯》,被清政府正式颁布为国歌,同时也成了中国历史上第一首法定国歌。
《巩金瓯》的词作者严复(1854-1921年),出生于福建福州,是清末资产阶级启蒙思想家、翻译家、教育家。早年毕业于福建船政学堂、英国格林威治皇家海军学院,先后担任天津北洋水师学堂总办、京师大学堂译局总办、上海复旦公学校长、北京大学首任校长等职。
严复奉旨创作“国乐”歌词时,苦心孤诣,用心良苦。歌名中的“金瓯”,原意是金铸盆盂,这里意指国土,比喻疆土辽阔完整;“巩”意为巩固。“巩金瓯”表达了巩固清朝江山社稷的美好愿景,显示了严复深厚的古文造诣。《巩金瓯》歌词内容简洁大气,铿锵有力,激越昂扬,振奋人心:“巩金瓯,承天帱,民物欣凫藻,喜同袍,清时幸遭。真熙皞,帝国苍穹保,天高高,海滔滔。”其大意是:国土如金瓯巩固,幸承上苍覆庇,物阜民丰,众生欢欣,喜见百姓躬逢太平盛世。人民和谐幸福,帝国多承护佑,青天望之弥高,大海翻腾不息。作者站在维护朝廷统治的立场,描写了清朝疆域辽阔,地大物博,生逢其间,人生大幸。后来,严复还将歌词翻译成了英文。
然而,大清国歌显然生不逢时,还没来得及让臣子学习、百姓传唱,“金瓯”便已破碎。《巩金瓯》颁布仅仅6天之后,武昌起义爆发,刚一诞生便寿终正寝,如丧钟一般,成为风雨飘摇的大清朝的殉葬品,成为中国最后一个封建王朝的末世挽歌。
《福州晚报》(2020年9月15日 A14版 闽海神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