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李厚威
清末著名福建博物学家郭柏苍在《乌石山志》书中,介绍了位于福州乌山西麓庵边角的古厝——南丰曾氏祠,主祀名列唐宋八大家的曾巩。袝祀福州仓山建新镇洪塘“鹗里曾”七世祖、明南京御史曾熙丙等人。据辛亥革命黄花岗生还义士吴适儿子吴正先生生前回忆:南丰曾氏祠在乌山大士殿之下,山脚的神光寺之上;祠与原有的光华医院并排。该祠在1960年前后被征用拆迁。
纵观载有曾毓隽(1875年—1967年)“史料”的许多地方出版物,恐怕已使其成为近代中国名人中史料出错最多的一位人物,甚至连其出身的福州名门望族,也因史料引用的出错而成了问题。
曾毓隽(有的刊物误为“敏隽”)谱名以烺,字云霈及云沛(有的刊物误为“云潭”),为仓山洪塘鹗里曾氏的十七世(有的刊物误为“祖籍长乐县”)。1875年(清光绪元年)8月5日,他生于福州东街孝义巷口东边的曾晖春“五子登科”宅邸。光绪二十年(1894年),考取甲午科乡试举人,与同乡刘崇佑、李宣龚等名人同科。而不是像有的书籍所说,他“早年就读于福建船政学堂,后被选送出国留学。1898年回国后参加乡试得中举人”。针对此说的前两句话,现年89岁的黄以榦老先生(系曾毓隽外孙)自北京来信说:“此乃先祖父黄默园(即黄懋谦,为末代帝师陈宝琛的门下士)的简历,不知何故‘黄冠曾戴’!”至于所谓1898年之后,曾才中举,也是牛头不对马嘴!
曾毓隽中举那年,虚龄二十,仅比其祖父曾兆鳌中举时,年长一岁而已,祖孙俩皆几乎靠近彼时的“神童”标准。这一家,从曾毓隽的高祖父曾晖春、曾祖父曾元炳、祖父曾兆鳌,到胞伯父兼谊父曾宗彦,为清代福州唯一的四代直系接连进士;若以曾宗彦的胞弟曾宗诚(即曾毓隽之父)举人这一房来算,直至曾毓隽,则为五代直系接连举人以上的科名,亦属不易。上述四代、五代直系接连进士或举人,除了曾晖春葬于福州北郊其外公陈圣炅(也是林则徐的外公)墓附近之外,曾毓隽最后葬在北京郊外,其余先人则一律葬在洪塘鹗里附近的“曾家山”(今已平毁)。
据曾毓隽嫡堂侄女曾克文(大排行十三)生前说:“四叔(即毓隽)自幼聪颖。那年乡试之后,二叔公(曾宗诚)问其长子毓隽:‘今科考得如何?’四叔答:‘还好。’结果遭其父掌掴,并训斥道:‘你就这样能考上?’四叔默默地承受。因为此时别人家已有人去报喜,并送上捷报:‘贵府某某老爷,今科已高中福建乡试第某名举人。’当时,名次靠后的先来报喜。四叔则因名次较前,家里人认为没有希望了,皆去安睡。半夜竟有人来敲门送捷报,全家人大喜过望。这事发生在清末东街孝义巷口的曾宅。”
据曾毓隽的堂外甥林灏生前说:“福州有悬挂‘鹗里曾’家族清代‘五子登科’匾额的大宅门,只有两处:一是东街的曾宅,二是黄巷先为陈寿祺故居,后一度成为其高足曾元澄举人与父曾晖春进士新居的曾宅(即为曾宗彦、曾毓隽等人的祖居)。”
曾毓隽作有《辛丑(1901年)出山别诸亲友》诗:“秋风已老露为霜,客子行行欲远将。誓墓忽乖心所愿,奔波敢畏道之长。只身听鼓行羌土,中表分襟到汉阳。相约年年酬唱句,一函邮寄趁花黄。”其嫡堂大侄女曾明生前回忆:“四叔毓隽离榕前,我祖父曾宗彦赠他一座房产,出售后用作其北上发展的经费。四叔后来当上北洋政府交通总长,也出钱邀我胞姑兼婆婆曾氏赴北京一游。四叔26岁离开家乡,就再也没有回来过。”
北上后,曾毓隽历任河北文安、大城、北京良乡等县知县。光绪三十四年(1908年),他奉邮传部委派,勘测川汉铁路线。宣统二年(1910年)冬,他成为北洋之“虎”段祺瑞的幕僚,深得赏识,被保荐为道员,升任邮传部参事。但实际上,曾毓隽还是与徐树铮一道,分别充当段的左膀右臂,俗称“军师”。辛亥革命后,他任第一、第二军秘书长。1918年,任京汉铁路局局长。1919年12月,任北洋政府交通总长。1924年,因段祺瑞出任国家元首——临时总执政,曾毓隽担任执政府总参议,复为段的幕僚。段垮台后,曾随居天津。1956年11月,曾毓隽被周恩来总理聘任为中央文史研究馆馆员,直至1967年11月14日病逝于天津河西区广东路荣华里25号楼下,享年93岁。
曾毓隽在北洋政府统治时期,不仅仅是普通的一个部(也是要害部)的总长,还是段氏皖系能左右中国政局的一位谋主。正如蔡登山先生主编的《北洋军阀(一)雄霸一方》,书的“内容简介”与“导读”中所说的:“皖系以段祺瑞为领袖,徐树铮、曾毓隽为谋主。”段祺瑞一生“三造共和”,曾毓隽1923年4月8日幕后策动和领导的中国海军“沪队独立”,得到了孙中山先生的支持。他们对中国近代史进程的影响,各有千秋。但是段的“三造共和”背后,也离不开徐与曾的出谋划策。曾为福州人的人杰,是毫无疑问的。
曾毓隽还差点儿改变了林徽因之父林长民的命运:因林长民四妹林丘民的夫君曾仙舟(曾元海翰林的曾孙),是曾毓隽“五服”之内的族弟,又是毓隽的账房先生,所以,林长民拜托曾毓隽,请支持他出任故乡福建的省长,得到了曾的应允;可是,另一位同乡梁鸿志却是林长民的死对头,坚决不让他当省长,才导致长民到东北另谋出路,而死于非命。
《福建日报》(2020年9月28日 第12版:理论周刊·文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