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赖晨
丁日昌
丁日昌(1823—1882年),粤东丰顺县客家人。清朝洋务运动巨擘,军事家,政治家。在1875年12月9日(光绪元年十月十二日)至1876年2月13日(光绪二年五月初二),他曾经以福建巡抚的身份兼任船政大臣。在该职务任上,他购置铁甲舰,训练水雷军,建造新式炮台,训练洋枪洋炮队,办电线,置机器等,呕心沥血,殚精竭虑,以廉正明干著称。此外,他曾经在江苏、福州等地抗洪救灾,解救百姓于倒悬之中。
清水潭堵缺
同治四年(1865年),丁日昌被升任为两淮盐运使,11月到江苏扬州上任。
同治五年(1866年),高邮湖河水势盛涨,东堤岌岌可危,于六月二十七、二十八日先后启放车逻、南关等坝之后,水势未见消落,东西岸皆漫塌过水。二十九日,清水潭迤南二闸之墙被水冲卸,带塌堤身,决口长186丈(约600多米)。里下河平地水深丈余,田庐被淹殆尽,人畜漂溺无数。高邮邑人谈人格《清水潭决纪事》诗云:“准拟今年秋,高廪与云齐。支祁忽肆虐,一饱纵鲸鲵。”“可怜千万村,浊浪迷高低。富家得船去,余劫归犬鸡。贫者不及迁,泪没如凫鸥。”所谓“支祁”,即为传说中的淮河水神。
结果四名官员(其中道员、同知、千总、标协各一人)以“疏于防范”的罪名被摘去顶戴或撤职,漕运总督吴棠也被“交部议办”。河道总督张之万会同江督李鸿章相机堵塞,并奏派两淮盐运使丁日昌就近督办。
同治五年(1866年)九月,正是深秋季节,丁日昌马不停蹄,直到江苏洪险地区清水潭决口处。这个堤坝在滔滔洪水中,日崩竟达三百丈(约1公里)。丁日昌在此安营扎寨,筹资督修。
一天,丁日昌带着随从,来到清水河决堤口的巩家庄一带,实地考察决堤情况。但见沿路一群群蓬头垢面的百姓,呼爹喊娘,携儿带女,流落异乡。走进村中一看,到处是被水淹没的田园和断垣残壁,一片荒凉凄惨的景象。村中父老看见丁日昌到来,纷纷向他哭诉水灾情况及当地吏胥们乘机催逼租税,害得民不聊生的惨境。丁日昌目睹灾民的痛苦,同情之感涌上心头,他以沉痛的心情写下了《决堤叹》这首长歌:“七月七日大雨倾,潇潇嘈嘈至五更。七月八日河堤决,浩浩荡荡田庐灭。百丈红涛破地流,登山未得且登楼。楼头顷刻被水覆,百万生灵齐一哭。水哉水哉将奈何,平原万顷成沧波。一连五日流始息,髑髅白骨堆荆棘。”这首诗描写了决堤给老百姓造成的灾难和不幸,田园受淹,颗粒无收,满目凄凉。而更可恨的是决堤之后,官府依然收租,诗的最后写道:“吏胥催租急如虎,推门无人室无釜,空堂时时出饥鼠。”读来令人心酸。
丁日昌发现,由于地方官府的腐败无能,不关心江河水利的治理,导致酿成决堤惨祸,同时对地方吏胥倒行逆施、催逼租税的罪行极为愤恨。他抱着对灾民的无限同情,带领各级官吏深入灾区安排和指挥抗洪救灾工作,和广大百姓一起抢修堤坝,加固堤围。他虽然身患重病,仍然脱下官服冠带,“躬亲畚锸数月”,亲自和民工扛泥沙、石块堵塞河堤。由于工程浩大,丁日昌夜以继日操劳,加上睡眠不足,他的身体一天天消瘦下去,脚肿到膝盖,以至于呕血病倒。
在唐家湾有一段堤坝,一连几天,丢下的石块立即被激流冲得无影无踪,堆集的泥土也经受不住湍急流水的冲击而坍塌,许多人为此感到泄气。这天晚上,丁日昌独自在岸边的帐篷里踱步沉思。猛然间,他想到一个办法,马上招呼随从,一起到附近村庄找老人商量。第二天,丁日昌组织一班民工上山砍毛竹,编成肚大口小的笼筐,把大石块一个个填入,令人抬到堤坝合龙处待命。天工作美,当夜大雪纷飞,平地雪深两尺多,丁日昌乘河水结冰之机,亲冒严寒组织众多民夫下河,抛掷竹笼、石块等,终于完成了堵口合龙的艰巨任务。
同治五年(1866年)十一月,终于完成了唐家湾堤坝工程,众人欢呼雀跃,盛赞丁日昌的妙招和毅力。为了纪念丁日昌修堤的功绩,当地群众将这段堤坝命名为“丁公堤”。
福州救水灾
光绪元年(1875年)十一月,丁日昌被任命为福建巡抚兼船政大臣。光绪二年(1876年)二月至五月中旬,福建省遭受百年罕见的大水灾,洪水漫到城里六尺(近2米)深,古老的万寿桥被部分冲垮。地势最高的北门,也涨到一二尺。闽县、侯官两个县衙门都被水淹浸了,城乡民居,田园住宅,道路桥梁,都成一片汪洋。西门外之三十六乡村,地处低洼,成为泽国。幸而未被淹死的,则呼号奔泣,惨不忍睹。少数人则趁灾打劫,恃强凌弱。这时,刚到任的福建巡抚丁日昌,立即登城,亲自指挥,一方面开设粥厂赈济灾民,一方面令船政局和福建水师把各处被水围困的百姓,用小船解救到城墙上或者高山上的庙宇内,又派轮船到各处运大米,出示安定民心的告示,严惩趁火打劫的歹徒。丁日昌在城楼连续三天三夜没有休息,全城文武官员和兵勇总动员,被解救的灾民多达十万人,均感激而泣,说:“活我者,丁中丞也。”
对此,《万国公报》是这样记载的:“城厢(福州)内外,四顾茫然,竟成泽国,数百年罕见之灾也。幸近城之民,蒙丁抚军催令阖城文武官员及兵勇胥吏,设法援救,雇大小船两百余只,撑住屋顶木颠,援至城楼或各炮台山上者,不下数万人,施以粥饭,以全名命……”
不到一年,光绪三年(1877年)五月,福州又发洪水,且比第一次水灾情况更为严重。当时丁日昌正在病中,已经有一个月没有出门,听到洪水又发,由几个侍卫搀扶着,登城指挥抢救。命令调几百艘小船,往来接送灾民,亲自巡视各城楼,遇到因水淹而思家,因饥饿而啼哭的,均含泪安慰,发给食物。每到一处,哭声随之,整个福州城的文武官员,也都随之尽力援救灾民。丁日昌四天没有回到府署,因为日夜劳累,病势加重,脚肿到膝盖,时常呕吐鲜血,但还是始终坚持抗洪救灾。《申报》记载说:“丁抚军政体违和,不能出署已盈月,一闻警报,力疾而起,登南门城,督视救护灾黎。并分赈各事,兼代筹居之所者,凡四日不回宪署……”
洪水退后,他仍然勉力支撑,和督臣以及司道等商量善后事宜,大力组织救济与帮助灾民重建家园,以工代赈,兴修水利,加强防治水灾的能力。
当时的多家媒体均称赞他“真有爱民之心”,为“实惠及民之大员。”
光绪三年(1877年)七月,丁日昌因为足疾加剧,报告朝廷请假回故乡疗养,翌年四月获准。离开福州时,众多百姓不忍与之分离,高呼:“留中丞,活百姓。”
《福州晚报》(2020年9月30日 A14版 闽海神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