仓夷,学名郑贻进,仓夷是他当新闻记者时用的名字。祖籍福建省福清县(今福清市)渔溪镇苏田石竹村,于1921年出生于新加坡。家中共有兄弟姐妹7人,他为长兄。清朝末年,其祖父携带全家到马来亚拓荒,以种植橡胶为业,过着艰难生活,后举家迁徙新加坡定居。在新加坡,其父种地、拉洋车、做建筑工;母亲养猪,做家务。
仓夷童年时就很勤快,爱劳动。稍长,父母送他入学。先念私塾,后考入新加坡光洋小学,接着进华侨中学。因家庭清贫,他一面念书,一面挤时间给一家商店记账,挣钱贴补学费。他刻苦攻读,成绩优异,深受师生喜爱。
仓夷念初中二年级时,抗日战争爆发。年仅16岁的仓夷与父母商量回国参加抗战。起初,他的父母和女友朱秀金不同意,经过他多次说服请求,深明大义的父母终于同意了。父母亲对仓夷说:“你回国参加抗战是对的,我们大家都同意了,但你与秀金订了婚吧!这样也算了却了我们的一桩心事。”仓夷与秀金订婚后,便怀着一颗赤子之心,登上意大利邮轮启程回国。朱秀金专程赶往送行,彼此依依惜别。
1938年春,仓夷回到了灾难深重的祖国,因一时找不到出路,便在南京、上海、武汉等地流浪。这个海外赤子得不到一点儿祖国的温暖,而国民党顽固派对内屠杀、对外妥协的政策更是刺痛了他的心。他逐渐认识到,要挽救祖国的危亡不能依靠国民党顽固派。1939年,他来到了向往已久的晋察冀敌后抗日根据地,参加了革命,投入到抗日战争的烽火中。4月,他担任了《救国报》和“民族革命通讯社”记者。次年冬,他光荣地加入了中国共产党。从此,他更决心把自己的一生贡献给民族解放和实现共产主义的崇高事业。1941年1月,他转任《晋察冀日报》和新华社晋察冀总分社的记者。
在晋察冀边区工作的艰苦岁月里,从冀中平原到雁北山区,从滹沱河到大清河,从胭脂河到桑干河……仓夷的足迹踏遍了晋察冀的荒山和沃野。他经常冒着生命危险在枪林弹雨中采访,经常深入到各区、村,与干部群众活动在森林中,睡眠在山洞里,和抗战军民结下了深厚的战斗友谊,先后写出了《平原青纱帐战斗》《平原地道战》《幸福》《婚礼》《爆炸英雄李勇》《反扫荡》等大量有血有肉、动人心魄的通讯和报告文学。在1942年冀中五一反扫荡期间,他采访了对敌斗争最勇敢的模范连队,写成了《纪念连》,在《晋察冀日报》上连载,受到冀中军区首长的嘉奖。由于仓夷工作出色,在1946年解放区选举人民代表时,他当选为省代表。新华总社任命他为晋察冀特派记者。是年初,仓夷从自己的许多作品中抽选出《劳动美化了大地》《诗》《婚礼》《冬学》等通讯报道和一组题为《反“扫荡”片断》的特写文章,汇编出版了《幸福》一书。周扬为之撰写了前记,称赞说:“作品正如作者一样年青活泼,充满清新朝气,给予人一种衷心的喜悦。”“仓夷同志是晋察冀边区最年轻最优秀的新闻记者与报告文学作者之一。他是完全在群众革命斗争的火焰中成长锻炼出来的。”在晋察冀7年的记者生涯中,他已经成为深受读者爱戴的优秀记者。
1946年1月,继签订《双十协定》之后,国共双方发布了“停战令”。中共派员参加了北平“军事调处执行部”(军调部)的工作,并在北平建立新华社北平分社和《解放》三日刊。2月,仓夷奉命走上新的工作岗位,来到北平担任新华社北平分社及《解放》报记者。
到国统区工作,对仓夷来说还是一项新的任务。当时,国民党反动派想尽各种办法阻挠《解放》报的出版发行,限制记者的活动,在宣武门外“方壶斋”9号《解放》报社周围布满特务,跟踪记者和同报社往来的各界人士。这些特务,仓夷通常轻蔑地瞥他们几眼,有时索性停下脚步,对他们怒目而视,弄得特务们欲跟不敢,欲溜不成,十分尴尬。后来,仓夷认识到也许特务们对他这个共产党记者不敢怎样,但却会变本加厉地迫害同他接触的各界人士,于是很快学会了运用各种灵活的斗争方式巧妙地甩掉“尾巴”,或者同特务们摆“迷魂阵”,从而突破敌人设下的种种阻碍,胜利完成一次次采访任务。
仓夷对国民党反动派破坏停战协定、反共反人民的所作所为十分痛恨。有一次,他在路上碰到特务正在殴打一个叫卖《解放》报和《民主星期刊》的报童,立即赶上前去,怒声斥问:“《解放》报是国民党政府同意发行的,为什么你们又在这里捣乱?”周围群众也纷纷提出责问,特务只好溜走了。又有一次,仓夷和许多中外记者去参观关押日本战犯的监狱。使他大为吃惊的是,许多国民党方面的记者竟和日本战犯亲热地握手,向这些刽子手嘘寒问暖。于是这些刽子手重又露出了狞笑,甚至在提审时一个战犯竟敢放肆地高声狂笑。仓夷坐在记者席上,目睹国民党一帮人如此昏庸卑怯不顾民族尊严,霍然拍案而起,对那个战犯分子怒斥道:“你笑什么?你们被中国人民战败了!你们欠下中国人多少血债,必须用血来偿还!……”仓夷凛然的气度、尊严的话语,使整个气氛为之一变,战犯分子低头垂手,国民党在场人员也个个呆若木鸡。
不久,国民党反动派背信弃义,撕毁了停战协定,向解放区发动进攻,对各大城市实行白色恐怖。新华社北平分社和《解放》报等报刊被无理封闭,仓夷被迫从北平撤回张家口。7月,美国海军陆战队向冀东解放区的安平镇发动了直接的武装进攻,还造谣说“解放军攻击了美军”。消息传出,全国震动。为了弄清真相,军调部成立了第二十五执行小组。仓夷和另一位记者肖殷奉命于8月8日由张家口乘飞机去北平,参加该小组的采访工作。
到机场后,他们正要登上飞往北平的班机,却被美国驾驶员拦住了。美国驾驶员说这架飞机只剩下一副降落伞,因此只能再坐一个人。仓夷说没降落伞没关系,但那个美国驾驶员粗暴地拒绝了。翻译同志劝仓夷明天再走,可仓夷怎么能耐心等到明天呢?一个党报记者的责任心驱使着他,他决定改乘由张家口到大同再到北平的班机,这样当天中午也能到达北平。
仓夷搭乘的飞机在大同机场着陆后,立即有十几个国民党特务拥上检查。他们发现了佩戴着“新华社”证章的仓夷,就吼叫着要仓夷下机。仓夷愤怒了,他要到大同的中共代表住处去。这时,一个自称是“大同小组国方代表”的国民党军官走上前来,谎称大同的中共代表回北平请示工作去了,要仓夷回解放区,否则留在大同安全没有保障。但仓夷却毫不畏惧,并理直气壮地要他们对中共代表和工作人员的安全负责。那个人说这里是“阎长官”的地区,万一出事,他是无能为力的。面对威胁,仓夷冷笑着说:“如果屠杀可以吓住我们,那就没有什么和平谈判了。”
最后,那群豺狼似的特务还是硬把仓夷“遣送出境”。车子走了一会,那个军官指着远处说:“前边就是你们共方的地带。”要仓夷自己往前走。仓夷下了吉普车,走出不多远,突然从大渠沟两旁钻出几个带枪的匪徒,枪上上着明晃晃的刺刀。他们一拥而上,刺刀从仓夷的后背穿了过去……年仅25岁、富有才华的共产主义新闻战士就这样倒在敌人的屠刀之下。(林厚耀 董性俊)
来源:《福建英烈传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