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中山莅临福州与定名“中山路”
2020-10-1309-03-07来源:福州晚报

  作者:薛宗耀

20201013_A13_01_31.jpg

“广东会馆”旧照片


20201013_A13_01_33.jpg

孙中山与女儿孙蜒(左)、孙婉合影

  

  1912年4月1日,孙中山办妥辞去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职务的最后一道手续。他认为“今满清政府已去,共和政体已成,民族、民权之二大纲已达目的”,计划应邀赴鄂、赴沪后,返粤“部署一切,再赴外洋各埠考察……注意民生问题,留心社会实业”,以实现其三民主义的理想。

  闽军政府都督孙道仁经中华民国临时参议院议长林森的指点,也盛情邀请孙中山莅闽。孙中山有感于福建许多志士追随他从事革命事业尤其是辛亥年广州起义作出重大牺牲,决定在回粤途中赴闽。闽军政府获悉,派出政务院院长彭寿松“于十三号乘轮往沪赴鄂迎接”。

  4月17日,孙中山访沪活动结束,晚8时许偕孙科、孙蜒、孙婉,以及胡汉民、宋霭龄(英文秘书)、李文范(汉文秘书)等人,在彭寿松的陪同下,由上海金利源码头登上招商局的“泰顺”轮,沪军政府都督陈其美等人“至轮船欢送如礼”。18日凌晨3时半,该轮启航。彭寿松急电孙道仁:“先生已由申动身来闽,当预备欢迎一切。”

  19日上午,“泰顺”轮抵达闽江口。闽军政府除了派“元凯”舰护航外,还“派顾问官陈恩焘坐‘福安’船出港迎迓座轮。过长门时,礼台悬挂国旗及万国旗并升炮二十一响,各兵士礼服整列行举枪礼”,给予了欢迎国家元首等级的礼遇。

  而后,“泰顺”轮驶停于马江水面。孙道仁偕闽军政府交通部长黄乃裳(曾倾力资助孙中山革命活动的闽清籍南洋华侨领袖)和警务部长翁浩等人坐小轮迎上,恭请孙中山一行转驳上岸,前往福州船政局“储材馆”休息。

  年初,福建船政(含各学堂)改名福州船政局且划归闽军政府节制。局长林颖启未到任,由副局长沈希南(沈葆桢之孙)兼摄局长。他接到海军部总长刘冠雄和闽军政府来电后,对用以接待孙中山一行的“储材馆”进行了精心准备。“储材馆”是船政创办初期储放建筑材料的“广储所”一部分,专责收发各种木材,在大规模基建结束后,改造成接待来宾的场所。

  据李文范回忆,孙中山在轮船上,看见江面小船的许多旗帜上有“欢迎孙大总统”“孙大总统万岁”等字样,有些生气地说:“太不成话。共和国的总统卸任就是平民了,怎么还可称总统?至于‘万岁’两字本是封建专制皇帝硬要手下的官民称他的……如不取消,我不能熟视无睹,我不下船。”孙道仁连忙命随行人员,立即通知船上、岸上众人把所有类似的标语,都改成“欢迎孙中山先生”。

  直等到傍晚时分,船上、岸上都准备妥当,孙中山一行才搭坐小轮由罗星塔码头上岸,受到恭候多时的各界代表热烈欢迎。一路上,处处插彩旗,挂彩花,锣鼓、鞭炮齐鸣,欢声载道。许多民众跟随孙中山一行,以争睹伟人风采为快。孙中山一再劝说,不要作过分欢迎。

  当晚,孙道仁、彭寿松在“储材馆”为孙中山一行接风洗尘。沈希南作陪时,代表马尾各界恭请孙中山光临明天在大王宫召开的欢迎会。孙中山以“省垣来迓者多,遂先晋省”为由婉谢。宴毕,孙中山一行下榻于此处。

  20日晨,孙中山一行在孙道仁、彭寿松的陪同下,在民众的欢呼声中,由“左(宗棠)沈(葆桢)二公祠”前的马江渡道头坐夹板船溯江而上,抵达南台岛海关埕码头。该码头建成于清同治元年(1862年),是福州第一座可停靠机动船的码头。

  据报载,孙中山一行上岸后,“沿途军乐队及都督府上护卫中军一营、防卫两营均整列迎接,并由孙都督派左右翼卫队作为孙先生随侍卫队”,送他们往当局安排的、位于大岭顶的前清洋务局(此时已改作官方的迎宾馆)。路两旁有“国民协会支部、共和实进会、全闽学生会、国民集益会、人社、赤十字社、盐业研究会、共进会、警察学会、社会党、海外留学生联合会、统一党支部、桥南公益社、自由党支部、中山自治社、闽侯城自治会十余团体”的人员“持帜站列”,军乐声、锣鼓声、鞭炮声、欢迎声不绝于耳。

  孙中山一行抵达洋务局行装甫卸,诸团体即“各举代表一员持柬前往陈述”。孙中山“传请代表面晤,嗣命政界各员以次接见”。

  而后,孙中山依照赴闽的初衷,带领几个主要随员走访位于梅坞的“桥南公益社”。1905年,革命党人以办理殡葬、戒烟、施药、救火为名,向官府立案,在桥南巷下庙左旁古榕书院建立该社,不久迁此。1906年(丙午年)中国同盟会福建支会秘密成立于此(对外用“丙午俱乐部”名义),积极宣传革命思想,开展一系列革命活动,最终成为辛亥年组织义士参加广州起义、指挥光复福州武装起义的策源地和总枢纽。

  据报载,孙中山到此“瞻视黄花岗死难闽人及福建光复时各烈士遗像”,看望部分福建同盟会会员、黄花岗起义生还义士及光复福州战役人员,“垂询甚详,寄语向他们的家族慰问”,并合影留念。孙中山即席题赠“独立厅”3字,后被制成匾额悬挂于门。从此,“桥南公益社”所在地又称“独立厅”。后有报纸记述:“二次革命时,独立厅被封,党员某匿总理所书匾额于某君家。某恐祸及,毁之。现在独立厅所悬匾额,系王蔼庐所书,非总理当年原迹矣。”

  中午,时任闽军政府政务院副院长的中国同盟会福建支会总干事林斯琛,在洋务局为孙中山一行举办欢迎宴会。

  午宴毕,孙中山一行赴位于左近的太平巷内“广东会馆”(遗址在今仓山第二中心小学内)。

  福州被辟为“五口通商”口岸后,来福州谋生的广东商人、佣工日益增多。为了方便他们在福州经商或生活,“广东会馆”落成于清同治六年(1867年)、扩建于清光绪二年(1876年),是广东旅闽公会的活动场所。当得知大部分是广东籍的孙中山一行即将莅闽,以同乡故,极具光荣感,广东旅闽公会于4月13日致电孙中山:“闻公莅闽,同乡备极欢迎。”他们希望孙中山等人能下榻该会馆;同时,由粤籍将领、光复福州时起义军前敌总指挥许崇智负责统筹欢迎事宜。

  据报载:当日“会馆陈设颇华赡,粤人持帜馆前,帜上书‘同乡欢迎’四字”,会馆内外人头攒动,欢歌笑语,一派喜庆景象。孙中山出席广东旅闽公会举行的欢迎会,并与众人合影留念。他为该会馆题写的“戮力同心”4字,后制成金字红底牌匾悬挂会馆正厅的上方。1965年此牌匾移到民革福建省委,作为革命历史文物准备送往北京保存,不幸毁于“文革”中。

  接着,孙中山与主要随员在孙道仁等人的陪同下,经大桥、小桥、洋头口,由南门兜进城。据报载:“闽军政府沿途军警环护”“城边一带均有步标整列行礼”“一时万人空巷”“途为之塞”“鞭炮声、旗影达于数里”。

  孙中山等人经文庙前,转进始建于唐大历年间、定名于元至正年间的原福州府学泮宫“明伦堂”,出席省会各界代表举行的欢迎大会。据报载:会场的“匾额、楹帖均用鲜花结成,匾为‘中国一人’四字,联为‘有天下而不与;微斯人谁与归’十二字”。孙中山先在应接室接见并抚恤辛亥年广州起义烈士的部分遗属,然后出席欢迎大会。

20201015_A13_01_28.jpg

孙中山与闽军政府官员合影(局部),前排左起:黄乃裳、孙道仁、胡汉民、孙中山、孙科、彭寿松

20201015_A13_01_29.jpg

“储材馆”旧照片

  在大会的主席台上,孙中山与主要随员“分坐于席之东西,社会总代表陈君衍报告开会宗旨,雷君霆宣读欢迎词”。孙中山在演说中表示:“共和政府如国民公仆,与从前专制政府视人民如犬马不同。是以凡为民国国民者,可组织一大政党监督政府,不可破坏政府,致反妨碍共和。诸君诚能循此而行,即不负吾本意。”“演讲时,其一种和蔼可亲之容,令人油然生敬。”接着,“来宾格致书院总理弼履仁、又次胡君汉民相继演说”。

  会后,孙中山等人赶往福建省谘议局。清末准备“立宪”,宣统元年九月初一日(1909年10月14日)全国各省除新疆外统一成立具有地方议会形式的谘议局,福建谘议局设址原贡院“衡鉴堂”和“至公堂”。福建光复后,该局成为过渡时期的议会。

  在孙道仁及闽军政府政务院法制局局长林万里(即林白水)的引领下,孙中山等人经东街口、鼓楼前进入贡院埕,沿路人山人海,鞭炮声、欢呼声和掌声响彻榕城上空,“犹如过节一般”。在贡院前大街的两旁,有刚从于山山麓搬至贡院埕西侧的福建公立法政专门学校学生列队欢迎。

  据时为该学校附属文科中学三年级学生钱履周回忆:“远远望见都督孙道仁身穿新的呢军装,腰挂指挥刀,骑着高头大马,独自当先引路;后面一抬轿子,只有轿顶,两旁没有帘遮,轿中坐的就是孙先生。他见到学生的欢迎队伍,就下轿了。孙道仁也赶快下马和孙先生讲话。孙先生迈步前行,孙道仁抢在前面步行带路。孙先生一面走一面把帽子拿在手里,微笑着向路两旁学生挥帽,点头致意。他们一直走到临时省议会。”

  此时天色已晚,孙中山等人同闽军政府主要官员在“至公堂”前合影留念,然后出席闽军政府举行的欢迎大会。据报载,“先由孙都督宣读开会词,彭院长代表全体并同盟会支部致欢迎词”。

  据时任闽军政府教育部专门科科长、欢迎大会招待员郑贞文回忆:孙中山在热烈的掌声中“登台讲演,大意说现在我们虽已‘恢复中华,建立民国’,但这不过是革命事业的开始,要如何巩固民国基础,如何解决民生问题,都必须靠同志们加倍努力,才能达到革命的目的。并提到黄花岗闽籍十九烈士壮烈成仁,是福建人民的光荣,希望闽人能完成烈士未竟之志等语”。

  会毕,孙中山等人视察都督府及政务院,出席闽军政府举行的欢迎晚宴。

  晚上,孙中山等人来到位于东街打铁衕口的“浙江会馆”,出席由彭寿松主持的旅闽共和实进会(会员多为湘籍前清新军起义官兵)的欢迎会。据报载,“该会宣诵祝词,读毕,中山先生即致答词。匆匆出城时,已夜十句钟矣。”孙中山与主要随员应约“驻节广东会馆内”,其他随员乃住宿在洋务局。

  仓前山因其特殊的地理位置和优美的自然环境,自英国于清道光二十五年(1845年)在此首设领事馆,至20世纪初共有英、美、法、德、俄、日、荷、葡等17个国家在此设立驻闽总领事馆或代办处。21日上午,孙中山在洋务局,会见了各国驻闽总领事或代表及闽海关税务司官员。

  而后,孙中山与主要随员应许则周牧师的邀请,出席位于仓前山天安里“天安堂”举办的欢迎会。该教堂落成于清咸丰六年(1856年),是美国美以美会在福州最早创建的教堂之一和活动中心。孙中山在演说中指出:“此次革命,虽与宗教无甚关系,然外人来华传教,殊能增进道德观念,使吾人尽具纯净之爱国心。此后同胞尽力造成良善政府,则民教相安,中外感情愈厚,世界或即基此永保和平。且今日民国建设伊始,尤赖诸同胞注意道德,而后邦基可固。”

  据报载,孙中山一行中午“赴粤同乡会午餐”。餐毕回洋务局,孙中山“向军警两界演说,略谓地方秩序首须维持,而为国牺牲之念犹不可忘。旋摄一影,即往码头”。在孙道仁、彭寿松陪同下,孙中山一行坐甲板船前往马江,从岸上到江面,处处鞭炮齐鸣、锣鼓喧天,欢送声浪此起彼伏。

  孙中山一行自马尾铁水坪(即船厂码头)上岸,在沈希南引领下,“参观船槽及轮机、锅炉、拉铁、铸铁、铁胁各厂,次至工程处小憩,接见在局各员……沿途观者肩摩踵接”“时已上灯……尚有石船坞及中岐各社会,先生以时间匆促,未及遍览”。

  当晚,福州船政局在“储材馆”举行宴会,主客70余人。席间,沈希南起读颂词,孙中山离席述答词:“文以解职旋粤,便道过闽,既感闽政府暨社会诸君子欢宴迎送矣。到马江船政局,又荷船政局长沈君希南尽礼欢迎,邀观制造轮机、铁胁、锅炉等厂十余所,乃知从前船政缔造之艰,经营之善,成船不少,足为海军根基。惜乎甲申、甲午两次挫败,兵船毁失殆尽。而满清政府既不能整顿于前,复不能补救于后,一蹶不振,日趋腐败。今幸民国光复,以此任属之沈君。沈君在欧美习学制造有年,办理必能称职。且当时此局系沈君令祖文肃(即沈葆桢)所创设。从此沈君绳其祖武,勉力进行,兴船政以扩海军,使民国海军与列强齐驱并驾,在世界称为一等强国,则文所厚望于沈君也。”

  据报载:聆听孙中山演说,“众皆欢呼鼓掌。以次,胡汉民君、彭寿松君、翁浩君相继演说,主客尽欢而散。至夜间,送孙先生登舟,候潮开驶”。

  22日凌晨,“泰顺”轮起碇。24日中午,孙中山一行抵达香港,廖仲恺等人赴港迎接。25日,他们坐“宝璧”号兵舰回广州。

  时间如白驹过隙,一晃20载。

  1932年9月,省建设厅对福州市部分街巷的名称进行整理,着重去除帝制时代的名称,尽量换成有意义的名称。其中,拟将孙中山当年到达贡院埕之前的那段路改名“中山路”,“表示永久爱戴之意”。由于此时盛传省政府即将改组,当局已无心核夺更改路名的方案。

  蒋光鼐于12月16日宣誓就任省政府主席后,励精图治,在诸方面进行大刀阔斧的革新。1933年2月,省政府同意省建设厅新制定的方案,将福州市内71条干支路改定名称。其中,孙中山当年从“广东会馆”行至贡院埕所经过的十几条道路,依次定名为:上藤路、观井路、中洲路、中亭路、小桥路和横山路(以湫龙巷口为分界)、茶亭路、安泰路、下南路和上南路(以花巷口为分界)、鼓东路、尚宾路、中山路。

  《福州晚报》2020年10月13日 A13版 闽海神州


点击显示全部 》
微信公众号
主办:中共福州市 委党史和地方志研究室
邮箱:fzdsfzs@126.com 闽ICP备2000581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