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岫云
九九重阳节敬老、赏菊,登高览胜,《福州地方志》说:“九日登高,以大庙山与乌石山、于山为最多……士大夫则仿古遗事,相约游山饮菊酒。”又是一年重阳将至,不妨随笔者重温这三处登高遗址的风雅往事。
于山登高九日台
重阳节榕城于山登高,始于西汉初期。宋朝淳熙《三山志》记载:“九仙山,亦名九日山。无诸王是日于此凿石樽以泛菊。石樽可盛三斛,犹存。”明朝王应山《闽都记》卷之四记载:“九仙山初名于山……相传何氏兄弟九人修炼于此,因名九仙。”唐代林谞《闽中记》云:“越王无诸九日宴集兹山,有大石樽尚存。又名九日山。”
在3000多年前的九月九日,闽越古国的闽越王无诸,率领部下王公大臣登高望海九仙山,就是现在的于山,在山顶插茱萸饮菊酒,大宴宾客款待各路英雄豪杰,所以于山又叫“九日山”,顶峰的平台因此而得名“九日台”。这是福州方志上记载的最早的重阳登高活动,从此相沿成习。每逢重阳,文人雅士、达官贵人及众多百姓纷纷登高于山。现留存有大文学家蔡襄《九日登九仙山》、文人郭雍《九日登于山》等宋、明、清历代诗文。
闽越王与群臣共饮菊花酒的盛酒大石樽,宋“犹存”,清末尚存。清乾隆至咸丰年间,文人名士刘永标、梁章钜、刘萃奎、翁时农等去于山饮酒吊古,在九曲亭附近寻得古石樽,并记录:“我来吊古尽陈迹,唯有石樽阅尽千年沧桑”和“搜奇仿古果有得,我来摩挲不忍去,惜无文字穷其根原,诸君信半疑半”。 清道光十四年举人刘萃奎也见过闽越王古石樽,在九仙洞斜对面花园小广场,木亭子背墙刻石镶嵌的《九仙山赋》里写有:“石樽冷月”句,还专门写下《越王石樽限酒字五十韵》。闽越王古大石樽何年代圯废,史无记载。2009年,有关部门参照殷、商、周、汉石樽的相关图案,仿制了一座通体洁白、四平八稳的仿古越王大石樽,以传承古韵,安放在九日台遗址,就是在今天的“九日台音乐厅”东侧与于山亭西侧间。
九日台遗址南端,史载明朝在瀑布的悬崖绝壁岩顶上,建石屋炮台防御倭寇。明嘉靖三十七年(1558年)四月,倭寇进袭榕城,石屋炮台和设在城墙上的100多座炮同时开火,打得倭寇抱头鼠窜,击毁倭寇的营盘和停泊在河港中的船只,这是福州史上首次炮火保卫城池,可惜石屋炮台在民国二十五年(1936年)被拆除。
九日台遗址今屹立一座举办国内外音乐会,古朴、凝重、典雅的九日台音乐厅,于2000年建成。音乐厅楼上楼下通道两旁设置有仿古编钏、芦笙,以及中外著名音乐家贝多芬、柴可夫斯基、冼星海等的头像雕塑,进大门就可领略音乐艺术的高雅神圣。音乐厅每层设有观景廊、音乐茶座。站立顶楼,高楼大厦、层峦耸翠、车水马龙的榕城美景尽收眼底。
大石樽东南,苍翠葱茏的树丛掩映着暗红色、亭顶石构的六角仿古“于山亭”,是少小离家、落叶归根的旅美华侨、美国福州老人会主席任生贵,为表达对故土的挚爱,于2007年捐资兴建。
乌石山登高邻霄台
邻霄台是乌石山制高点,宽广台面可容数百人。古代重阳节乌山登高邻霄台,清朝郭柏苍《乌石山志》记录有许多名人雅士的诗歌。明朝御史、福州戏曲作家陈轼《九日登邻霄台》,临江侯陈镛《九日邻霄台怀古》,光禄大夫右柱国夏尚忠《九日登邻霄台有感》,以及清朝陈宝琛《挈复儿登邻霄台》。明朝南京大理寺卿陈文烛也有《九日登乌石》诗:“群公登览意从容,一上邻霄听暮钟……紫萸佩处恩方沃,黄菊呼来酒正浓……”可见从明朝到清朝,士大夫重阳节乌山登高邻霄台极目远眺,相约赏花饮酒、赋诗韵歌频繁。
重阳节之外,邻霄台不管春夏秋冬、白昼夜晚、晴天雨日,自古以来都是文人墨客登高游览、望远怀古胜地。现留存的历代诗作有王应山《登邻霄台》、徐熥《集邻霄台送客》、萧震《雨后登邻霄台》、周元孟《春游邻霄台》、陈椿《春日登邻霄台》、王文旭《邻霄台月夜》、陈荐夫《雨中登邻霄台》、林鸿《秋日同韩元登邻霄台》、郭柏苍《登邻霄台》等40多首,其中最有名的诗当属北宋著名书法家蔡襄的《登邻霄台》:“峭拔几千仞,孤高无四邻……缔结青云上,登临沧海滨……子夜先看日,阴崖得后春……”从诗中可以看出,北宋以前福州南台还是一片空旷沃野,峭拔挺秀的乌山邻霄台是福州城内登高胜地之一,可看壮观日出和眺望闽江激流上的风帆。
史载邻霄台原为数块巨石围合形成的石坪,巨石上镌刻三个大字“邻霄台”。郭柏苍《乌石山志·石刻》载:“邻霄台,楷书,字径三尺,镌石。”“邻霄台”用邻不取凌,妙而确切。据《小尔雅》注释,凌,侵犯;逼近,迫近。邻,近也。霄,云;天空。邻霄台,台与云、天空位置很接近,邻近,彼此相距不远,友善、和谐。可惜何年代何人建立邻霄台及此景观取名者,现已不可考。
蔡襄《登邻霄台》诗,明白无误地表明邻霄台在北宋以前就已经存在了,其中最高的一块巨石顶部,北宋时设有社稷坛,为简单的方形祭坛。
北宋元祐五年(1090年)春夏之交,闽江发特大洪水,大量泥沙冲积形成楞严洲(又名楞岩洲,今中亭街一带),原本三里宽的闽江北港河道一分为二。时任福州太守的柯述赈济灾民,又在邻霄台按古代规制重新扩建社稷坛,元祐六年(1091年)春落成。柯述撰,王裕民书《大宋福州社稷坛铭》镌刻于邻霄台后,至今保存完好。
清康熙年间,福州人萧震(清顺治进士,山西道监察御史)在邻霄台重修了邻霄亭,题刻记录:“百字碑,邻霄亭圮垂百年,客夏震合力经营道山废迹,以次修举。维时靖南王耿殿下督抚。二刘公奉皇帝命,休息吾民,比岁大稔,山海无事。亭成,闽人乐之,爰纪厥事,磨文于岩,颂皇帝德,传之后人,其永无斁。康熙十有一年壬子春,内升前侍御史郡人萧震题。”
“百字碑”共一百个字,镌刻在“石天”巨石的朝天向西石面上。在靠近邻霄台东下,三块天然大岩石相互撑架成一个大岩洞。洞内可坐数十人,古人认为这里的巨石是女娲补天时偶然坠落到乌山的“百炼石”,岩石上刻“石天”两个大字,取以石为天的意思。石天四周有元、明、清时留下的不少名人题刻。“百字碑”除记录了萧震重修邻霄亭之事,同时借此颂扬康熙皇帝“休息吾民”“山海无事”的治事功绩,“百字碑”今天仍存。
邻霄台视野开阔,可以鸟瞰福州城外景色,常成为西方摄影者捕捉的对象。英国维多利亚女皇御用的皇家摄影师约翰·汤姆森,1870年拍摄了清代总督在邻霄台祭祀时的照片,照片下还加了注词:乌山顶上有一座敞开的祭坛,只立着一块粗糙的石头。到这里来要先登上岩石凿出的十八级石阶,再走过最后的三级台阶,在这个花岗岩制成的石台上,摆放着简单的方形容器,容器内盛满了香灰。
可惜在20世纪50年代,乌石山顶部建设气象观测站,邻霄台的巨石大部分被毁,只剩部分石块和几级登上社稷坛的台阶。笔者2010年3月5日在乌山拍摄的乌山风貌导览图标景有邻霄台、社稷坛,多次欲观览都被围墙挡在外。今年省气象局开始搬迁,有关部门将修复重建邻霄台、社稷坛景观。
大庙山登高石
重阳节大庙山登高,最早记载于明朝郑岳刊《艾轩集》诗一卷,以及宋朝进士林光朝《闰月九日登越王台次韵经略敷文所寄诗》、明朝光禄坊画家许友的诗《九日登越王台》。越王台在大庙山,史载汉高帝五年,无诸在闽江边的一座山上建册封台,接受汉封为闽越王,册封台称越王台。后人在越王台旁建汉闽越王庙,俗称大庙,出于对闽越王庙的崇拜,山叫大庙山。庙1922年失火烧毁,越王台遗迹已成为福州四中校址。
旧时,大庙山重阳节登高成为福州热门打卡地,却是缘于天外来物——神奇登高石。
现福州四中的操场,一侧翠竹绿树掩隐的登高亭旁边,登高石一半埋在土里,一半露出地面,静静躺卧,形似馒头。这块灰褐色半球状的大石头,别看外表似与普通石头无异,来历可不凡。传说来自天上的一颗陨石,在某年星光灿烂的夜晚,这颗星星从天而降,落到了大庙山,着地时光芒四射,称“天星落地”。北宋蔡襄《钓龙台》诗将这块陨石与钓龙台合称“空余古台石”。清朝《榕城考古略》卷下记载:“钓龙台则余善钓白龙处,因筑台以表瑞也。”余善是无诸的后裔,想称王造势,还是相信世间有龙存在,他在当时周围一片江海汪洋的大庙山上挖了口井钓龙,建了钓龙台,可见历史悠久。
也不知道从哪年开始,九月九这一天,就有人登上这块陨石祈福,还传闻小孩登上此石会长高、聪明,大人登上会前程远大、高升有望,老年人登上就会延年益寿,于是这块“天星落地”陨石,被称为“登高石”。
因为有了美好的传说,古时每年重阳节福州人像赶集似的,纷纷上大庙山登石。自古上大庙山有三条通道,一是从油巷下(今隆平路北端)经龙岭顶而上;二是从延平路北段,也经龙岭顶而上;三是从大庙路直接上山。到那一天,这三条路被挤得水泄不通。一些80岁左右的老人回忆,重阳节通往山上的石阶上上下下、熙熙攘攘,台阶两旁摆满了鱼丸、桂花糖、八果糕、蜜饯、橄榄,以及孙悟空、猪八戒等各种人物面具,纸糊圆球、风筝、木制刀枪、万花筒、土人囝(泥人)、状元帽等各种吃喝玩乐的小摊位。其中九重粿(登高粿、重阳粿),十分受小孩子喜爱。小贩为吸引小孩子注意,每块九重粿还插上小三角、波浪形的彩色纸旗,有的顶端用红糖与锡纸做成一个球,风一吹特别好看。重阳当天边吃九重粿边登高,寓意久久长寿、步步高升。
有的老人还在报刊发表文章,记述民国年代自己上大庙山登高,看到“学校操场一隅聚集了男女老少一群人,围着一尊硕大的方形石刻香炉,点烛烧香,石香炉后方有一块直径约40厘米,裸露出地面近30厘米的石头。”已故老民俗专家方炳桂,2005年重阳节和百余位老年人、儿童结队登高上大庙山,当年75岁的他站在登高石上乐呵呵地说,记不清第几次登上这块登高石了。小时候是父母亲带他来,现在则是自己带着子孙们来。
据说原登高石已经遗失,现存的登高石是校方在原地仿造的象征性替代石,旁边登高亭是校友们捐建的。
原来的登高石是否是天星陨石,来自何处、何年何人所置,无从考证。但这些并不重要,登高石存在的意义已超越历史时空,它见证了福州人重阳节登高习俗的悠久,带给人们无限祝福。
《福州晚报》(2020年10月16日 A12版 闽海神州、10月17日 A07版 闽海神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