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官俊华:淡彩薄料总相宜
2020-10-2208-17-34来源:福建日报

1 (2).jpg

上官俊华在创作中。受访者供图

2 (2).jpg


3 (2).jpg


4.jpg

上官俊华将艺术设计、中国绘画技法与“薄料”技法相结合创作的作品。 林先昌 摄

【名词解释】

淡彩,是传统中国画的绘画技法,墨色相融色彩清淡,作品画面呈现一种淡雅、朴素的艺术效果。

“薄料”,则是以大漆为基础原料调和,本身具有一定厚度,调入漆中的金属粉末以极细微的片状结构存在,干燥后色彩中略带金属光泽,在光线照射下形成反射,增添了作品画面的立体感与空间层次。


金秋十月,景色宜人,素来喜爱色彩的省工艺美术大师、省级非遗脱胎漆器髹饰技艺代表性传承人上官俊华却无心游赏。最近一个月,她把自己闷在闽侯的家中,忙着对接国家重大文旅项目建设中的大型漆画设计。从上世纪七八十年代以学徒身份接触福州脱胎漆器,到自己创办脱胎漆器厂,再到回归漆艺的研究,上官俊华的艺术之旅变换着不同的风景。

但有一点是不变的,她始终没有停止对技艺的探索,努力将艺术设计、中国绘画技法与传统技艺相结合。这些年取得的突破,使福州脱胎漆器传统髹饰技术的“薄料淡彩”技法在国家艺术殿堂上重放光彩。

学艺:始于绘画

福州脱胎漆器与北京景泰蓝、景德镇瓷器一起,被誉为中国传统工艺三宝。2006年,福州脱胎漆器入选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时光倒流回1978年,上官俊华从百余名报考者中脱颖而出,进入福州第二脱胎漆器厂从事脱胎漆器绘画工作。“当年考试的题目是画一幅作品,我画的是黛玉葬花,因为我非常喜欢《红楼梦》的故事,小时候就自编自画了数本古典‘小人书’。”上官俊华说,也许是她的答卷让考官们耳目一新,以总分第一进入绘画车间,开启了自己的艺术天地。

在“二脱”,新来的学徒通常都要做满三年,上官俊华经过技术考核,一年半就提前转正了。因为优秀的画功和后天的努力,她多次参与广交会展品的设计,制作的产品得到外商的好评和大量订单,创作的《红楼梦》屏风等作品还曾获得全国工艺美术百花奖二等奖等荣誉。

1983年,上官俊华考入原福建省工艺美术学校(福州大学工艺美术学院前身)漆器专业,师从郑力为、吴嘉川等名师。她说,这段经历对自己日后的修为来说至关重要,因为受到学院派的洗礼,她对于绘画与漆艺的关系有了更为深刻的认识。

她说,自从有了漆画艺术,人们也就开始了对各种材料、各种表现手法的探索。各画种通过它们独特的语言彰显魅力,而随着科技材料的日新月异,画种间的界限也模糊起来。漆,由于它的包容性、黏合性以及特殊的髹染技术,使得它的语言表达清晰而特别。

在上官俊华眼中,对于漆性的感受不仅仅是视觉享受,更是触觉的饕餮盛宴,它的妙处只有在漆画的创作过程中才能细细品味。她介绍说,很多漆画家宁愿花费大量时间触摸大漆,从中感受漆带来的特殊的精神体验。与漆相处,驾驭漆性,让她从绘画跨界到漆艺。

传承:成于薄料

1993年,上官俊华离开工作了十多年的“二脱”,与人合伙创办了福州黎明脱胎漆器厂。创业期间,她主抓产品设计,凭借扎实的艺术功底和设计理论,她的产品在市场上颇受欢迎。

不过,经商办厂这十余年走过来,上官俊华也见证了福州脱胎漆器产业发展的兴衰。“特别是近年来,福州漆艺产业发展面临着人才大量流失、传统技法悄然失传等问题。”上官俊华表示,一次与中国工艺美术大师吴川的谈话,改变了她的想法。

“吴川老师对我说,不能放弃自己热爱的专业,人生的价值应该在专业上去努力和实现。”上官俊华坦言,吴川的话让她重新思考起当年学艺的“初心”。2014年,她退了在厂里的股份,潜心进入到福州脱胎漆器传统髹饰技法的保护、传承与发展中。

在漆艺世界的遨游中,上官俊华遇到了髹饰技法的精华——“薄料”技法。据介绍,福州脱胎漆器传统工艺创造性地将金、银箔等研磨成粉,并与其他名贵矿物原料一同调和于大漆中,从而得到色彩鲜明、亮丽的色漆,再薄施于器皿表面,使传统漆器在朱、黑、金、银的色调之外,出现千变万化、富丽典雅的色彩,这就是“薄料”技法。相传,它是由福州脱胎漆器的“鼻祖”沈绍安发明的。

上官俊华强调,在传统技艺中,薄料的调配没有确切的比例数据,需要根据不同的情况、环境、气候而定。

“大漆配方要根据气候来定,漆加多少,油加多少,不一样的气候下,漆的调配便不一样。往往‘薄料’颜色调好了,看似很漂亮,第二天拿出来颜色就变了。”为此,她花费大量精力,走访老一辈艺人以及“二脱”的老同事,一点一滴收集“薄料”技法的资料。

为了能更好地将这一技法传承下去,她与福建工程学院材料学专业进行产学研合作,对“薄料”进行科学实验和分析,获得了准确的配方和数据。2019年,双方合作的脱胎漆器淡彩薄料制备关键技术及应用项目,荣获福建省科技进步三等奖。

发展:臻于淡彩

在上官俊华家中,摆放着众多得奖的脱胎漆器作品,兼具精致与大气。经过多年实践,她以漆代墨、色作画,“薄料淡彩”的创作已日臻化境。

由于漆具有一定的黏稠度,且脱胎漆器表面具有一定的弧度,因此,相比传统国画的淡彩,“薄料淡彩”的创作在运笔、线条的控制力上有更高的要求。每一件的创作,都需要她数月如一日地细勾慢挑。她说:“每次下笔,需要做到心里有画才能画,要充分考虑作品的立体、全面效果,所以感受与传统绘画的平面性也不一样。”

近年来,脱胎漆器技艺确实面临一些传承的痛点。上官俊华分析说,第一是淡彩薄料制备需要配比和参数,有丰富经验的老师傅往往对此秘而不宣,她自己通过不停的摸索和试验,才最终掌握了这个技艺;第二,从事淡彩薄料,需要艺人有很深的绘画功底,自己是得益于在“二脱”当学徒及在福建省工艺美术学校的求学经历,基础打牢了才能盖起高楼。

在她的努力下,淡彩薄料技艺走出了福建。在陕西汉中文化博览园汉代博物馆和山东曲阜尼山圣境孔子大学堂,上官俊华设计和制作的大型漆画,吸引着越来越多的赞赏目光。

“一个作品要有生命力,要融入自己的情感、思维,要会充分运用自己掌握的艺术语言。作为漆艺人,我们要相信自己几千年的漆文化历史。”上官俊华说,脱胎漆器是福建文化的璀璨名片,要代代传承下去,因为它是我们的根。(东南网记者 林先昌)


点击显示全部 》
微信公众号
主办:中共福州市 委党史和地方志研究室
邮箱:fzdsfzs@126.com 闽ICP备2000581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