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山隐士黄子野逸闻
2020-11-0204-19-01来源:福州晚报

  作者:刘长锋

  龙祥岛南望,一水之隔的巍巍五虎山(亦称方山),山花遍野,芳草漫崖,岩洞屏环,层峦耸翠。据当地人说,古有不少仙人隐士在山中修炼隐居,留下不少逸闻。据传,继汉代仙人介琰、晋代葛洪之后,唐代黄子野是又一个到山上隐居的名士。

  相传,黄子野是侯官(今福州市)人,字仲唐,也作仲侯。其生卒年,据《旧唐书》关于“王伾传记”载,可以断定在唐德宗和唐顺宗年间。黄子野是唐代著名诗人,出身商贾家庭,从小受过良好的儒家文化教育。由于从商,经常随父往返于榕、苏、杭之间,对山川美景和世外生活产生了极大兴趣,据传最终避世寻仙。清代福州名胜古迹学者林枫,在《榕城考古略》记载:“方山隐处,唐士黄子野所居。”清代尚干乡进士林履端在《尚干乡土志》亦载:方山“北有黄居陇、唐黄子野隐居处”。笔者根据相关文史资料记载,整理了黄子野逸闻两则。

  舍金救人

  黄子野在少年时代,经常随做生意的父亲到杭州。有一次,他出去替父亲还别人生意来往的银钱,走累了,独自在一个叫罗刹江(在今钱塘江附近)的江边赏景。时值大潮,忽然,江面上有一艘客船倾覆,旅客落水在水中拼命挣扎。黄子野见了大呼“快救命!”而自己不会游泳,情急之中,想起父亲还别人的银钱在身上,大声叫喊:“若救得人者,给予百金!”江上渔人听见后,急忙驾船前往搭救。不一会儿,王伾(当时是少年,后考取功名任朝官)等落水者被渔人救回,但黄子野把父亲的银钱打赏后,也就没有了,变成了债务。

  怎么办呢?黄子野只好瞒着父亲,悄然离去,找一个大户人家屈身为仆挣钱还债。主人家了解这情形后,很受感动,对他格外照顾。黄子野十分勤俭,把节省的钱用于买书读,尤其是苦心钻研《左氏春秋》。主人家赞赏有加,更加照顾,暗中多给薪酬,帮助还债。黄子野也兼做些小生意,后来不但还了债,还经常拿银钱孝敬父亲,同时把多余的银钱资助有困难的亲友。此后,黄子野回到侯官老家(有的说在今仓山高盖山一带)静心养性,潜心治学。

  隐居深山

  黄子野多年苦读经史,学问大有长进,德品更受人们称道,是个“贤良”之才。被他舍金救起的少年王伾,在唐顺宗永贞元年(805年)考取功名后,想推荐他当官,却寻觅不到他。还有很多福州本地人也举荐他到外面当官,但黄子野人如其名:“子,野也。”沉湎于“山峦之高峻,云霞之深杳,隐者之神逸”,都婉言谢绝。古代名山一般都有不肯做官的名士隐居其间,据说在他老家不远的地方,有座山叫凤冠山(今仓山阳岐山附近),有宋建州司户陈嘉言,于中阜筑“书隐堂”,在那里隐居,潜心读书。这事对他有所触动,于是,便产生了隐居的念头。

  黄子野改名换姓,远离老家,到僻远的方山(即五虎山)岩壑之间,结茅隐居,以松为友。他时而也会下山,在方山脚下的蟹山、象鼻山、浮岛山一带对江行吟;时而扬楫于阳岐江(今仓山区阳岐村乌龙江畔),自得山水之乐。

  《福州晚报》(2020年10月29日 A12版 闽海神州)


点击显示全部 》
微信公众号
主办:中共福州市 委党史和地方志研究室
邮箱:fzdsfzs@126.com 闽ICP备2000581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