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中蕃 清贵州贵阳人,字滋大,一字大身,崇祯十五年(1642)举人,任遵义知县、重庆知府、吏部文选司郎中。明亡,奉母弃官逃入山中,清屡聘不仕。蕃以遗民资格受贵州巡抚曹申吉、卫既齐之聘,两次参修《贵州通志》,并有《通志补遗》、《敝帚集》、《四书说明》、《壁经苇》、《麟经独断》、《韵会》、《边筹集》、《听古集》、《响怀堂集》、《黔言》、《铜江长啸》、《响怀腐草》等书。
杜果 字登圣,清江西新建人。顺治四年(1647)进士,授翰林院庶吉士,改御史。巡抚两浙时颇有政绩,以济宁兵备道致仕。康熙二十一年(1682)应江西巡抚于成龙之聘,主纂《江西通志》,次年成书,付刻。
宋起凤 字来仪,号紫庭,一号觉庵,清沧州(今河北沧县)人。由孝廉考授推官。顺治六年(1649)改调山西灵邱知县。十年后擢广东罗定知州,深得民心,罗民建祠以祀。晚年好游,足迹几遍天下。纂修志书、杂记甚多,计有《灵邱县志》、《罗定州志》、《富阳县志》、《岭表土风略》、《山城见闻录》、《西都杂记》、《两都耆旧志》、《关塞纪行》、《八省游记》、《粤旋记事》等。其修志注重考订,行文主张“宁简勿繁,宁朴勿华,宁浅近勿深文、宁真确勿夸诞”。所著还有《大茂山房文集》、《课疏亭诗删》、《渤隐庐诗集》、《南川草堂杂吟》等。
王定柱 字于一,又字椒园,清河北正定县人。乾隆五十五年(1790)进士,授云南师宗知县。任间兴利除弊,判狱明决。后累迁至浙江按察使。生平博览群书,著作甚富。嘉庆间修《黑盐井志》二十七卷,大部已亡佚,云南省图书馆尚存三、五、六卷。另有《椒园文集》传世。
郭棻 字芝仙,号快庵,清河北清苑县人。顺治九年(1652)进士,由庶吉士授检讨,升赞善。性直慷慨,因直言得罪权贵,而降迁山西按察司知事。后又还朝,累官至内阁学士。善诗书,与沈荃齐名,有南沈北郭之称。著有《学源堂集》、《诗集》等多种。在康熙年间,先后纂修《保定府志》、《清苑县志》、《畿辅通志》。
陶汝鼐(1601—1683) 字仲调,一字燮友,号密厂,明亡后,称忍痛头陀。他以恩贡入太学,大考第一,有“楚陶三绝”之誉。曾授翰林院待诏、兵部职方郎中,充五省监军,参谋幕府。永历时,复授御史。顺治十五年(1658)起,先后纂《潜江县志》、《宁乡县志》、康熙五年(1666)又应聘纂《长沙府志》;后又纂《沩山志》。在充岳麓书院山长时,复补订《宁乡县志》,旋任湖南通志馆总裁。所纂诸志,大都散佚,今所存者,仅《新修宁乡县志》十卷,此外尚有《荣木堂文集》传古。
易学实(1602—1683) 字去浮,号犀厓,明江西于都人。康熙元年(1662)主纂《于都县志》,后复参与主纂《赣州府志》。其修志态度严谨,考核翔实,坚持公心,集思广益,堪为后人师法。其他著作尚有《犀厓文集》、《云湖诗集》、《椒斋制艺》等。
李世熊(1602—1686) 字元仲,号寒支,明末福建宁化县人。生平好学,县、府试均列第一,但乡试不第,终身不仕。清康熙间,朝旨令修方志,邑令何某两造其门,敦请出任总纂,他欣然应允,终于撰成《宁化县志》。该志在内容与体例上,均有所突破,问世后被誉为名志之一,与康对山之《武功志》、韩邦靖之《朝邑志》齐名。
郑元庆 生于明末,卒于清雍正年间。字藏畦。浙江归安(今吴兴)人。通经学,著有《周礼集说》、《周易集说》等书。撰《湖录》一百二十卷,体例、文字皆善,为州、府志书的佳作。《湖录》散佚,现仅存其《经籍志》等零散部分。
卢纮 字元度,号澹岩,清湖北蕲州(今蕲春)人。顺治六年(1649)进士。曾任新泰知县、桂林同知、苏松督粮道、长芦补运使等职。著有《四照堂集》三十五卷,《乐府》二卷。所纂《蕲州志》为钱谦益所称道。
胡在恪 号念蒿,清湖北江陵人。顺治十二年(1655)进士。曾任刑部郎中,江南提学,江西驿盐道。著有《离珠集》、《鲁游草集》、《懒园集》等。参与纂修《湖广通志》、《荆州府志》及《孝感县志》。
陆陇其 字稼书,清浙江平湖人。康熙九年(1670)进士,官嘉定、灵寿知县。在灵泰任内,纂《灵寿县志》十卷,分地理、建置、祀典、灾祥、物产、田赋、官师、人物、选举、艺文十志,后世视为佳作。另有《嘉定县吉加编录序》,《读祁州志》、《读南皮县志》、《灵寿志论》、《答傅君维松修志议》、《读武功县志》等,对诸志进行评价,阐发其修志理论。
张缙彦(约1605—1675) 字濂源,号坦公。明河南新乡人。明崇祯四年(1631)进士。历官知县、户部主事、兵部尚书;入清,授山东右布政使转浙江左布政使,升工部右侍郎,后迁徽州道。著有《危城纪事》、《河朔杀匪始末》、《新乡县新志》、《宁古塔山水记》、《二岳名山志》。
杨宾(1605—1702) 字可师,号大瓢,清浙江山阴(今绍兴)人。父杨越,因友人与张煌言抗清活动有联系,被流放到宁古塔。宾于康熙二十八年(1689)初冬,首途赴宁古塔省亲,方与离别二十八载的父母相会。时隔四年,杨越死于戍所,经宾奔走泣诉,获准迎母奉父柩回乡,从此以笔耕维持生活,并将所知塞外诸事撰成《柳边纪略》五卷。另有《晞发堂文集》、《金石源流》等传世。
贾汉复(1606—1677) 字胶侯,号静庵,山西曲沃人。明末为淮安副将。降清后隶正蓝旗汉军。后任兵部尚书及河南、陕西巡抚。贾氏在豫陕期间,分别主修《河南通志》和《陕西通志》,开创清代修志之先。康熙十一年(1672),清廷以贾修豫陕两通志为范,谕旨全国各省修志,并颁布修志条例四十款,贾修通志体例随流行各地。但贾志类目多而无统领,章学诚批评其不得史法。今人傅振伦也认为贾志仅属档册、簿录,不属著作。贾志横列多目的体例至乾嘉时始得改变。
郭之奇(1607—1661) 字仲常,别字菽子,号正夫,明广东揭阳人。崇祯元年(1628年)进士,任太仆寺少卿,礼部、兵部尚书,文渊阁学士,加太子太保。崇祯三年,揭阳县令倡修县志,时适他省亲在家因聘主其事。崇祯五年完稿,全书分纲为六,地纪、时纪、政纪、献纪、文纪和余纪,分目三十九。初稿题为《辑志副指》。崇祯七年,返里润饰前定稿,名《揭阳县志》。书已佚。郭著述颇丰,尚有《稽古篇》五十五卷,《宛在棠文集》六卷等。
黄宗羲(1610—1695) 字太冲,号南雷,学者称梨洲先生,清浙江余姚人。学识渊博,为清代浙东史学的创始人。其家居四明山下,明崇祯十五年(1642)偕其弟遍游四明山,寻觅古迹,考稽事实,并博采前人记载,订伪存真,辑成《四明山志》初稿。三十一年后,即清康熙十二年(1673)修改定稿,成《四明山志》九卷,次年又自作序。他曾游历天台山、雁荡山,作《台荡纪游》一卷,记述台雁山水名胜。并复修《浙江通志》,未成。著作多至六十多种,有《黄宗羲全集》。
卫周祚(1611—1675) 字文锡,号闻石,明山西曲沃人。崇祯十年(1637)进士,入清后尝仕吏部尚书、文渊阁大学士兼刑部尚书、户部尚书、保和殿大学士等职。他于康熙十一年(1672)七月初一上疏称,“各省通志宜修,如天下山川形势,户口丁徭,地亩钱粮、风俗人物,疆域险要,宜汇集成帙。”“请敕下直省各督抚,聘请宿儒名贤,接古续今”,纂集《通志》,“总发翰林院汇为《大清一统志》。”这一奏疏的批准,有力地推动有清一代的地方志的编纂。
张尔岐(1612—1678) 字稷若,明末清初山东济阳县人。热心修志事业,是《康熙山东通志》的编纂者之一,又私纂《济阳县志》,为梁启超所称赞,认为是山东近六百部志书中较好的六部志书之一。
顾炎武(1613—1682) 字宁人,学者称亭林先生。江苏昆山县人。为明末清初全国著名学者、方志学专家。代表作有《日知录》、《山东考古录》、《天下郡国利病书》、《肇域志》等。曾于康熙初参修《山东通志》、《德州志》和《邹平县志》,并为黄宗昌撰《崂山志》作序。梁启超认为《德州志》和《邹平县志》是山东近六百部志书中较好的六部中的两部。他对山东方志的纂修作出过贡献。
顾景星(1614—1681) 字赤方,号黄公。清蕲州(今湖北蕲春)人。曾授福州府推官。因不附权奸马士英,弃官寄居昆山(今属江苏)。清兵入昆山,命以原职随征,力辞不就。康熙六年(1649)返蕲,结茅而居,名其堂曰“白茅”,从此闭门著述,以野菜藜羹充饥。著有《白茅堂集》、《蕲州志》等十余种,凡数百卷,大都毁佚。所纂《荆州志》当时颇得志家好评,有创见。
乔腾凤(约1615—1700) 字遥集。河南孟县人。明崇祯十五年(1642)举人。明亡,隐居不仕,杜门著述。积书数千卷,于经史百家,以及天文、地理、阴阳、医人,靡不探厥精奥,归于实用。其为诗文,博大洽衍,不名一家,世传诵之,但多未梓。参与纂康熙《孟县志》十二卷,康熙《怀庆府志》十八卷。
马之骦 字旻徕,清雄县(今河北雄县)人。顺治元年(1644)年拔贡,以推知调用,未就任。后改教职,授滦州训导。历任元城教谕,广平教授,江都管河立簿、寿张县主簿等职。著述甚丰,且涉猎极广。纂有《张秋志》、《雄县志》、《新城县志》。别著有《易鬯四书戡》、《毛诗元韵》、《算术新笺》等。
丁峕 字及庵,一字忆慈,清山东日照县人。康熙六年(1667)进士。曾任内阁中书大学士,是当时全国著名学者。康熙十二年,主纂《日照县志》十一卷。此志结构严谨,文约事丰,是山东省的名志之一。
张贞 字起元,清山东安邱县人。康熙十一年(1672)拔贡。二十四年授翰林院待诏不就。居家著述。康熙四十五年(1706)主纂《杞纪》,四十八年与安致远合纂《青州府志》。此两志均收入《四库全书》,堪称善本。其五世孙张柏恒,字雪航,嘉庆十三年(1808)举人,继承家学,著述亦多。任金乡县训导时,撰《金乡贤乡传》。道光二十二年(1842)增订《安邱新志》二十八卷。张氏祖孙数代纂志,堪称“方志世家”。
施闰章(1618—1683) 字尚白,号愚山,清安徽宣城人。清顺治六年(1649)进士,官至侍读,以诗名重于世。顺治十六年,在《登州府志》稿的基础上,编成《登州府志》二十二卷。在该志序言中说:“郡县亦各有志,所以载山川,稽户口,考政治得失、人物高下”。同时阐明,志书对于保存郡县之地、之事、之人物是有胜于史的,强调郡县修志之重要。
廖必强(1919—1692) 字千能,别号荷庄,清广西全州县人。康熙九年(1670)进士,不仕回籍。二十二年应广西巡抚郝浴聘,纂修《广西通志》,增补明代旧志残本,两月成书,凡四十卷。
舒姓修志世家 江西靖安舒姓家族,自清至民国间,先后有七人纂修县志九种(主修两种,主纂七种,今俱存)。第十九世舒其琯(1621—1707)字白子,号越凌,鄱阳县教谕。康熙三十二年(1693)纂修《靖安县志》八卷。第二十二世舒亮友(1691—1773),字季嘉,号益斋,崇义县学训导,乾隆二十八年(1763)纂修《靖安县志》十卷。第二十四世舒化民(1782—1859),字以德,号自庵,嘉靖十二年(1807)举人,官长清知县,德州知府,浙江粮道,杭嘉湖海防兵备道,道光六年(1826)于任上主修《长清县志》六十卷。回籍后,于道光二十八年(1848)聘纂《靖安县续志》二卷。第二十五世舒孔恂(1835—1897),同治元年(1862)举人,乃舒化民第三子,官工部主事,同治八年(1869)聘纂《靖安县志》十六卷,首一卷,翌年,续纂《靖安县志》十卷,首一卷,附团练、宾兴、广额各一卷。第二十五世舒懋官(1763—1832)字长德,号萸房。乾隆五十八年(1793)进士,官英德、新安、潮阳县令,主讲婺源紫阳书院。道光年间,于任上主修《新安县志》六十卷。回籍又纂《靖安县志》,旋因故中辍,翌年续修,由其次子舒恭受(字再萸,号后庵,嘉庆二十五年(1820)进士,官苏州知府,主持纂修,于道光五年(1825)成书十六卷,首末各一卷,是书乃父子合力完成。第二十八世舒信宝(1884—1942)字荆山,前清秀才,乃舒懋官曾孙,舒恭受之嫡孙。终生未仕,教书为生。民国二十四年(1935)聘任靖安县县志馆副馆长。纂修民国《靖安县志》。其余历代一般参预修志工作者多达数十人。
马骕(1621—1673) 字宛斯,清山东邹平县人。顺治四年(1647)进士。任淮安府推官、灵璧知县。其代表作有《绎史》一百六十卷。康熙于四十四年(1705)南巡至苏州,物色《绎史》原版,以白金二百两赐其家、取版入内府。康熙十七年(1678),曾纂成《邹平县志》八卷,得到梁启超的好评。
耿介(1622—1693) 字介石,号逸安,人称嵩阳先生。清河南登封人。顺治八年(1651)举人、九年(1652)进士,选庶吉士。由检讨出为福州巡海道、江西湖东道、直隶大名道,终詹事府少詹事。兴复嵩阳书院,主讲大梁书院。著有《孝经易知》、《理学要旨》、《敬恕堂文集纪年》等,并有《河南通志》、《嵩阳书院志》、《耿氏家乘》等志书鸣于时。
毛奇龄(1623—1713) 原名胜,字大可,学者称西河先生。清浙江萧山人。康熙十八年(1679)举鸿博,授翰林院检讨,参与纂修《明史》。著述丰富,其《西河答集》有一百二十一种,合二百三十卷。纂有《蛮司合志》、《杭志三诘三误辨》、《湘湖水利志》、《萧山县志刊误》等志书及有关著述。
焦贲亨(约1625—1695) 字汝将。清河南登封县人。顺治五年(1648)举人。授福建兴化府推官,迁江西瑞州府同知有政声。归与耿介兴复嵩阳书院,推其为主坛,文风大变。晚年与耿介为性命之学,诗古文辞皆有法。与县令叶封商榷,纂成《嵩山志》四卷。其弟复亨纂顺治《登封县志》七卷首一卷。其子钦宠纂康熙《登封县志》十卷。其孙如蘅纂乾隆《登封县志》十卷。
苏铣(1625—?) 清直隶河间府交河县(今河北省交河县)人。顺治二年(1645)举人,三年(1646)进士。历官大理寺观政、河南卫辉府推官、巡按山西监察御使。分守西宁道、分巡平庆道、广东岭东道、江西按察使。铣任内为政劬勤,注重文化。西宁、凉州本临边之地,文献罕征,铣博访旧闻,旁咨故老,遍搜断简残篇,于顺治十四年(1657)一手纂成《西宁志》、《凉镇志》,虽体例繁简失驭,亦足见铣创始之苦心。
肖家芝(约1626—1696) 字紫眉。清河南河内(今沁阳县)人。顺治四年(1647)进士,授刑部主事,累迁郎中。为人慷慨负气,正直无私,有政声;归林下三十余年,博极群书,不慕世荣,驳忠经,辨三坟、天禄阁外史之伪,斥《盐铁论》之腐。性癖山水,时游名胜。纂顺治《河内县志》五卷,《怀庆府志》二十卷。后者“因人因地比类摛辞”,“稍为折衷旧闻,咨详舆论,云物风土叶者仍之,河山胜迹讹者正之,科贡、秩官缺者续之”。子瑞苞字季常。岁贡,官淅川县教谕。重修《怀庆府志》刊行。
汤斌(1627—1687) 字孔伯,号荆岘,晚号潜庵,谥号文正。清河南睢县人。顺治九年(1652)进士。康熙十七年(1678)召试博学鸿词,授侍讲,由内阁学士巡江苏,累官礼部尚书、工部尚书。与孙奇逢、张沐、耿介友善,潜心性理之学,充养愈粹,推中原真儒。著述不为空言,有《明史稿》二十卷、《孙征君年谱》。补修《睢州志》五卷。该志义例颇精,富于资料价值。另有《诗文集》行世。
赵吉士(1628—1706) 字天羽,号恒夫。清安徽休宁人。清顺治八年(1651)举人,累官至户科给事中。康熙二十三年(1684)充会典馆纂修,阅览了大量国家典籍,见有明一代徽州人文荟萃,遂存心退归修志。康熙二十七年(1688)罢归故里,即着手搜集资料,十年后纂成《徽州府志》十八卷。他力主修志务求真实,在自序中提出:“若乃众目之所未经见,众耳之所未尽闻,则宁从阙疑之例,不敢以私意轻为采入焉。”
安致远(1628—1701) 字静子,别号拙石老人,清山东寿光县人。顺治十一年(1654)拔贡。仕途不顺,居家著述。康熙三十七年(1698),与其次子安箕主纂《寿光县志》三十二卷,约十五万字。在志序中提出“志犹史也”的观点,比章学诚早百余年。并提出志书要“不敢枉古人以求我,不敢欺后人以自信”的求实精神。是志收入《四库全书》。康熙四十八年(1709),又与张贞合纂《青州府志》。安氏父子联合编志,实为难得。
朱彝尊(1629—1709) 字锡鬯,号竹垞,清浙江秀水(今嘉兴市)人。康熙十八年(1679)开博学鸿词科以布衣入选,授检讨,充日讲起注官,入直南书房,与姜宸英、严绳孙合称“海内三布衣”。参与撰修《明史》,多所建议。取《弘治嘉兴府志》、《正德嘉兴府志补》及诸家本集,撰《禾录》,惟编次未成,仅存六册,钞本流传极少。先后作《太平寰宇记跋》、《跋元丰九域志》、《宋本舆地广记跋》、《寰宇通志跋》、《书熙宁长安志后》、《长安志图序》、《景定建康志跋》,《咸淳临安志后》、《至元嘉禾志跋》、《书新安志后》,对诸志进行评介,颇有见地。
张沐(1630—1712) 字仲诚,号起庵。清河南上蔡县伏羲庙人。顺治十五年(1658)进士。官内黄、资阳知县。主游梁书院,晚年辟白黾圃以教学者,人称上蔡夫子。著述达二十三种之多,文笔流畅,剀切详明,独标精蕴。纂有《上蔡县志》、《开封府志》、《河南通志》。在方志理论上指出:用语要朴实无华,凡“跷蹊支离的话,并浮滥文字,皆可省却。”编志要有主见,“我之所是,人以为非,我之所非,人以为是,学之不同,恶可强也,欲强众人以从我,固不能;欲我苟同众人,一生苦学何为也?”还提出要严肃认真,“志所关于人心、风俗、国家治乱之机”,“不能一援颓衰”,为修志而修志。要“平常无奇,老老实实”,“使览者可以洞见风俗、人情之善恶,兴起其礼义廉耻之本志。”可谓卓见。
张衡(1630—1696) 字友石,一字晴峰,清景州(今河北景县)人。顺治十八年(1661)进士,授内阁中书舍人,升工部郎中,后为浙江学政,补陕西榆林道。年七十乞休。在浙江任上纂《浙江通志》五十卷。衡博贯经史,通音律,工诗。著有《禊亭华轩诗稿》、《听虞阁集》、《燕台新咏》。
徐嘉炎(1631—1703) 字胜力,号华隐。清浙江秀水(今嘉兴)人。康熙十八年(1679)举博学鸿词,授检讨。历日讲起居注官、贵州正考官、内阁学士等职。参与《大清一统志》的编纂,曾任副总裁官。
唐梦赉(1632—1694) 字济武,别字豹岩,清山东淄川人。顺治六年(1649)进士,改庶吉士,授检讨。仕途不顺,返里从事著述。康熙二十六年(1687)纂成《淄川县志》,三十一年又参纂《济南府志》。此二志,均是山东府、县志中的名志。
仇兆鳌(1633—1712) 字纶柱,清浙江鄞县人。康熙二十四年(1685)进士,授编修,历会试同考官、侍讲学士兼礼部侍郎、吏部右侍郎兼翰林院学士等职。参预纂修《大一统志》、《明史》、《方舆程考》诸书。
胡渭(1633—1714) 初名渭生,号东樵。清浙江德清人。十五岁中秀才,自此弃举。穷经学,善地理。著述丰富,有《易图明辨》、《洪范正论》、《大学翼真》等。所著《禹贡锥指》二十卷(实为二十六卷),含图二十七幅。订正《禹贡》旧注谬误甚多,为研究历史地理的重要著述。《大清一统志》开馆,参预其事。
毛际可(1633—1708) 字会候,号鹤舫。清浙江遂安(今淳安)人。顺治十五年(1658)进士,授河南朝德推官,历祥符等县知县。仕途早离,致力古文,有文名,四方学者盈门。著有《春秋王传考异》、《吴山记游》、《黔游日记》等。曾主纂《严州府志》,书成未刊。康熙二十二年(1683),浙江巡抚主修《浙江通志》,受聘为总裁,参预其事。
万言 宇贞一,号管村。清浙江鄞县人。少时与叔伯万斯同、万斯大共同从师于黄宗羲,各有所长。清康熙十四年(1675)中副榜,曾任知县等职。著有《管林集》,参预编纂《盛京通志》、《大清一统志》。
冉觐祖(1636—1718) 字永光,号蟫庵。清河南中牟人。康熙三十年(1691)进士。入翰林授检讨。曾主嵩阳书院教事。常倾囊购书,锐意实学,潜心理学,沉酣六艺,深思远绍,钩无虚日。著述有《为学大指十八则》、《五经四书详说》,以及诗文杂著二十种。康熙十五年纂成《中牟县志》。资料丰富,翔实可信。汤斌评其为“真名士”。
高熊徽(1636—1706) 字渭南,清广西岑溪人。清顺治十七年(1660)副榜贡生,官至两浙盐运使。康熙二十二年(1683),巡抚郝浴设局修《广西通志》,应聘任志局协理兼纂修。他关心家乡的修志,从府志、省志采集资料,荟萃就《岑溪县志》,并募捐刊行。还参修《临桂县志》、主纂《思明府志》,在任井陉县事时,又修《井陉政略》。
万斯同 字季野,学者称石园先生,清浙江鄞县人。学于黄宗羲。精史学,明史造诣尤深。审定《明史稿》五百卷,《明史》以此为本。著述颇多。曾与万斯选、赵时赟同纂《宁波府志》三十卷。
于成龙 字振甲,清汉军镶红旗人。康熙初,由知县、知府擢直隶总督、河道总督。于康熙三十七年(1698)主持排浚浑河,加固堤防工程,浑河于此时改名永定河。历时十一年,主持修纂了《康熙畿辅通志》,为各省纂修通志,树立了楷模。
高奣映 字元廊,号问米居士,清云南姚安人,彝族。世袭姚安府土同知,因平“三藩之乱”有功,特授云南参政。高奣映对哲学、地理学和史学造诣很深,史志著作有《鸡足山志》、《滇鉴》、《妙香国草》、《舆史合参》等。
裘琏 字殷玉,号废莪子。清浙江慈溪人。清康熙五十四年(1715)进士,时年七十二。善作杂记、传奇,其主要剧作合为《四韵事》。亦喜诗文,有《横山文集》、《横山诗集》等。参预纂修《大清一统志》,所纂《三楚志》十五日便成。
高士奇 字澹人,号瓶庐、江村。清浙江钱塘(今杭州)人。诸生,历詹事府录事、翰林院侍读、侍读学士等。有学识、好藏书、多著述。著有《春秋地名考略》、《左传纪事本末》、《侍讲文稿》等十余种。康熙时初修《大清一统志》,以副总裁参预其事。
白潢 字近微,清汉军镶白旗人。由笔帖式授内阁中书。康熙间擢江西巡抚,咨询利弊,以次兴除,尤倦惓于农田水利。官至文华殿大学士。康熙五十九年(1702),主修《西江志》二百零六卷。
方式济 字屋源,号沃园,清安徽桐城人。康熙四十八年(1709)进士,累官至中书舍人。其父登峄,因戴名世《南山集》案株连,发配黑龙江的卜魁(今齐齐哈尔),并及式济,同没塞外,“服勤左右、以慰晨昏”,据所见闻,考核古迹,著《龙沙纪略》,比较详尽地记述了当时黑龙江地区的历史沿革,名山大川,民族分布,物产贡赋等,为东北名志之一。学者评为“既足订辽金诸史之伪,并可补盛京通志之阙。”是研究黑龙江地区史志的重要著作。
范勋 清直隶保定府定兴县人。恩贡,教习。因辍举子业,专研古文辞三十年,才情学问为乡党所推。康熙十八年(1679)应锦州知府刘源溥之召,参与纂修锦州地区地方志。参稽古籍,扪读碑碣,拜访耆旧,先成《锦县志》八卷、《宁远州志》八卷、《广宁县志》八卷,最后修成《锦州府志》十卷。康熙锦州一府、二县、一州之志书,皆出之一手,为修志名家。
魏枢 字又弼,号慎斋。清奉天承德人。雍正八年(1730)进士,官永平府教授。枢研究经学,于易理尤深,著有《东易问》,谓生长辽东,日与东人相问答,故叙其原委而集之,又著《春秋管见》,杂采春秋三传及胡传之文,以已意附注于后,雍正十二年(1734)纂《盛京通志》三十三卷,乾隆元年(1736)重加校订成《盛京通志》四十八卷。
刘继庄 先世清江苏吴江县人。隐居吴江寿圣院,终生不仕,周览海内山川形势,交结地方豪俊,识多国文字。提出:“学者识古今成败是非,以开拓其心胸,为他日经济天下之具也”。著有《广阳杂记》。在地志编纂中,提出:“先求诸方之北极出地为主,定简平仪之度,制为正切线表,而节气之先后,日食之分秒,五星之凌犯占验,皆可推求。”体现出他地理思想的启蒙意义。
孔尚任 字聘之,亦号东塘,清山东曲阜县人。康熙国子监博士,户部主事。博学多才,著述甚多。除名震文坛的《桃花扇》外,并纂有《阙里志》二十四卷,《莱州府志》十二卷。为志中佳本。
吕履恒 字元素,号坦庵。清河南新安人。康熙三十三年(1694)进士。官至户部侍郎、仓场总督。祖维祺,明南京兵部尚书;父兆琳,福建道监察御史。幼承家学,博极群书;尤耽诗,不落唐宋以下。薄游南北,交其贤豪,考其风土。纂有《宁乡县志》。次子宣曾(约1674—?),字扬祖,号柏岩,又号伊蔚。康熙五十三年(1714)举人。官永兴县知县,迁靖州知州。治经学尤邃三礼,辨正汉唐注疏,并修书院,置学田,广育人才。纂《永兴志》、《靖州志》。弟谦恒(1653—1728)字天益,号涧樵。康熙四十八年(1709)进士,改庶吉士,授编修,累光禄寺卿。著《一统志万姓通谱》。曾孙燕昭,字仲笃,乾隆三十六年(1771)举人。官知县,擢知州,迁知府。修《江宁府志》。人称新安吕氏修志世家。
陈梦雷 字则震,晚号松鹤老人,清福建侯官人。康熙九年(1670)进士,选庶吉士,授编修。“三藩之乱”中,被以叛逆论,谪戍沈阳。在沈十余载,奉天府尹邀其参与《盛京通志》、《海城县志》、《承德县志》、《盖平县志》的纂辑修订工作。康熙三十七年东巡沈阳,梦雷献赋称旨,召还京师。次年为康熙第三子诚隐郡王胤祉侍读,据藏书汇编成《古今图书集成》。雍正即位后,梦雷又遭谴责,复谪戍黑龙江。乾隆六年(1741)卒于戍所。著有《松鹤山房诗文集》、《周易浅述》、《天一道人集》、《闲止书堂集钞》。
郭遇熙 字骏臣,号省斋。清河南新乡县人。康熙十八年(1679)进士,官广东从化知县,擢刑部主事。师苏门孙奇逢,于学业多有成就。著有《郭氏族谱》、《大事录》等。编修《从化新志》,主张“略者补之,疑者阙之。”
查慎行 初名嗣琏,字夏重,号池山。清浙江海宁人。少师黄宗羲,以善诗闻名。曾直南书房,特赐进士出身。曾主撰《康熙西江志》(即《江西通志》)二百零六卷,时年七十。
窦克勤 字敏修,号静庵,又号遁斋。清河南柘城人。康熙二十七年(1688)进士,选庶吉士,迁检讨。少从耿介学于嵩阳书院,归隐,创立朱阳书院,倡导正学。著有《四书阐义》、《朱阳书院讲习录》、《游嵩杂记》、《寻乐堂家乘》、《周志谱录》等,纂修《朱阳书院志》。该专志,叙述详审,富于史料价值。
李来章 本名灼然,以字行,号礼山。清河南襄城人。出身理学世家,承庭训,康熙十四年(1675)举人。官至兵部武选司主事。曾讲学嵩阳书院、南阳书院、紫云书院,创连山书院。为人内行醇笃,刻厉自治。著述计四十余种,方志之作有:《连山书院志》六卷、《敕赐紫云书院志》二卷、《连阳八排风土记》八卷。后者系其访问父老,略为诠次。《四库全书存目》评曰:“中多自叙政绩;其向化一门,纪所判断之案,各为标目,殆非传奇,尤乖体例。”
陶成 字企夫,号存轩,清江西南城人。康熙四十八年(1709)进士,官检讨,旋致仕。受聘主持豫章书院。雍正八年(1730)主纂《江西通志》,十年成书付刻。是志篇幅结构,内容资料均远超前代省志,很有影响。陶成还为康熙《南城县志》作序,有《皇极数钞》、《讲习录》等著作多种。
管学宣 字虎臣,号未亭,清江西安福人。康熙五十七年(1718)进士,历官庆云知县,剑川知县,丽江知府,常德知府。于任上兴复龙泉书院。乾隆八年(1743)主修《丽江府志略》,乾隆二十四年纂修《石屏州志》。书中有关太平天国之纪载颇有价值。
鲁之裕 字亮侪,清湖北麻城人。康熙年间举人。曾任直隶清河道、署布政使。精于水利。著有诗、古文及纂辑经史源流诸书二百余卷。还著有《长芦盐法志》,修有乾隆《湖北下荆南道志》。
王植 字槐三、清深泽(今河北深泽县)人。康熙六十年(1721)进士:雍正四年(1726)任广东和平县令。曾上条陈三事云:藏富于民、联保甲、毁淫祠以兴学等。为官非常留心一邑前事得失、制度与邑人贤否等。认为,邑令之所以称为知县,就因为其能了解一县之事,故而他每一到任、有疑必问、并强调知之必志,以防年远事湮。后升任罗定州兼德庆州知州,有强项令之称。因事被免,后经保荐起用为新会、剡城等县知县。王植一生纂有《和平县志》、《罗定直隶州志》、《新会县志》、《剡城县志》、《鸡泽县志》。其《罗定直隶州志》,专设“敷教”一目、以白话进行道德说教,移风化民之意彰然。其劝农桑耕织诸内容皆生动可诵。
靖道谟 字诚合,号果园,清湖北黄冈人。康熙六十年(1721)进士,选为庶吉士。雍正元年(1723)任云南姚州知府。后奉云贵总督鄂尔泰之命,先纂《乾隆云南通志》,又纂《乾隆贵州通志》。回湖北后,先后主讲鳌山、白鹿、江汉等书院。并纂乾隆《湖北下荆南道志》、《黄州府志》。
朱载震 字悔人,清湖北潜江人。康熙年间(1662—1722)岁贡。曾任石泉县知县。著有《和山堂诗》、《东浦诗抄》及康熙《潜江县志》二十卷、首一卷,有康熙三十三年(1694)及光绪五年(1879)两种刻本。
夏力恕 字观川,晚称澴农,清湖北孝感人。康熙年间(1662—1722)进士,官编修。著有《四方札记》、《易论》等。纂有雍正《湖广通志》一百二卷、首一卷。雍正十一年(1733)刻本。
景日昣 字东旸,号嵩崖。清河南登封县人。康熙三十年(1691)进士,官高要县令、礼部侍郎、户部右侍郎、礼部尚书。持政清简,敢于直言。为学博雅,精通医术。著有《学制书》、《嵩岳庙史》、《说嵩》等书。《说嵩》一书为其代表作,计三十二卷,二十四篇。实为嵩山专志。内容丰富,考核不谬。后世评曰:“援据之精,杼轴之妙,大含细入,自命一家,直可与《山经》、《尔雅》共垂不朽。”
徐文清 字位山,清安徽当涂人。雍正元年(1723)五十七岁中举。一生博览群书,尤致力于他人不甚注意的典籍。著有《竹书纪年统笺》、《禹贡会笺》、《天下山河两戒考》、《管城硕记》、《经言拾遗》、《志宁堂全稿》等多种。《禹贡会笺》、《天下山河两戒考》虽属注释地理之作,但能辨证疑义,详述地理沿革,多引诸史实,治学精神,为后学所钦佩。
李宏志 字亦重,号桥水,又号二痴,清河南宝丰县人。康熙四十七年(1708)拔贡。选涉县教谕不赴,主春风书院二十余年。朴学笃行,弱冠通诸经,尤工古文辞。授徒自给,用脩脯资购书数万卷,闻远近有异书,则必奔走借阅、点校。撰有《李氏宗谱考》一卷、《野乘》三卷、《野乘余言》三卷,参与修《汝州志》、《郏县志》。主纂《宝丰县志》五卷。该志典核有义法,识者谓:可比崔锐《安阳县志》。
方苞 字灵皋,号望溪,清安徽桐城人。康熙三十八年(1699)举人,累官至礼部侍郎,多次以事落职。康熙五十年,坐戴名世《南山集》案下狱。得赦后,为康熙编校《御制乐律》、《算法》诸书。雍正年间,充任《大清一统志》总裁、《皇清文颖》副总裁,长时间从事钦定书籍编辑工作。苞为古文“桐城派”创始人,文章宗法韩愈,谨严简洁,气韵深厚,讲究义法,言必有物,对清代文学影响很大。一生著作甚丰,有《方望溪先生全集》18卷,集外10卷,补遗2卷。散文《狱中杂记》,甚为后世称道。
陈仪 字子翙,号一吾,清河北文安县人。康熙五十四年(1715)进士,官至侍读学士。研究古文辞,善书,著有《毛诗臆评》、《乡党私记》、《学庸私记》、《南华经解》等。雍正三年(1725)直隶省遭水灾,被荐奉诏治水、颇有建树,并著有《直隶河渠志》一书。雍正七年(1729)直隶省重修《畿辅通志》,陈任协修,参与纂辑工作。
李绂 字巨来,号穆堂,今江西临川人。清康熙进士,官至户部左侍郎,户部侍郎、内阁学士。任广西巡抚时,主修《广西通志》。后因弹劾雍正宠臣田文镜,两度下狱,几死。撰著文章,辨正王安石事迹,蔡上翔《王荆公年谱考略》多引其说。著作有《穆堂类稿》及《续稿》、《别稿》、《八旗志书》等。
鄂尔泰 字毅庵,满洲镶蓝旗人,西林觉罗氏。清康熙三十八年(1699)举人,雍正七年至十年(1729—1732)任云贵总督,后升任军机大臣、太保。鄂尔泰重视地方志,就任云贵总督不久即命姚州知州靖道谟等纂修了《雍正云南通志》和《贵州省志》。
刘青芝 字芳草,号江山山人。清雍正五年(1727)进士,改庶吉士。治诗贵平易,治书务求实,著有《学诗阙疑》、《史记纪疑》等书,编有《古今孝友传补遗》、《拟明代人物志》、《古汜城志》。后者为类有十:地理、建置、祠祀、田赋、师官、人物、选举、侨贤、艺文、杂掇。虽失之繁,然不芜。
黄任 字子莘,号莘田,原籍福建永泰白云。清康熙四十一年(1702)举人。官四会县县令,又摄高要县。因与上司不合罢归。编纂有(乾隆)《福州府志》、《泉州府志》、《永春州志》、《鼓山志》。他修志重点放在名宦、人物二志,强调“非耳目见闻不足以征信,非乡邦推重不足以服人”。惟他以诗人之笔修志,沿袭前代纪载,间有未尽核实之处。
甘汝来 字道耕,一字逊斋,清江西奉新人。康熙五十二年(1713)进士,初任涞水知县,累官吏部尚书兼兵部尚书。加太子少保。充清世宗实录馆及八旗通志馆纂修,三礼馆总裁。雍正初,受聘纂《太平府志》,雍正四年(1726)纂《万承县志》。还著有《逊斋诗文奏议全集》。
陈履中 字执夫,清河南商邱人。康熙五十一年举人。官工部员外郎,擢广西道御史,掌山西道事,出为甘肃粮道,与上官不合,罢官归林。纂修志书有:《神州山水志》八卷、《宋州人物志》四卷、《河套志》八卷。后者“成于乾隆七年,凡河套之建置、沿革、山川、城堡、关塞、古迹、物产,悉分门汇载,末附艺文二卷。”纠缪补缺,征引颇为繁富。
谢济世 字石霖,号梅庄,清广西全州县人。康熙五十一年(1712)进士,历任翰林院检讨,浙江道、江南道御史,湖南粮储道、盐驿道。因劾奏河南巡抚被充军新疆阿尔泰地区。后又因著书指摘程、朱理学获罪,滞留西北各地凡九年。以亲身见闻,著《西北域记》五十五则,记南至昆仑、北及今蒙古人民共和国西部,含新疆、青海等地之山川、湖泊、沙漠、物产、风俗、宗教、医药、赋税等。记事真实、文简意赅。平生著作甚丰,惜多毁于文字狱中。
汪由教 字师茗。号谨堂,又号松泉居士。清安徽休宁县人。雍正二年(1724)进士,曾充任明史馆纂修官,乾隆时官至吏部尚书、军机大臣。曾修纂《盛京通志》。在《恭进<盛京通志>表》中阐述了自己的修志主张。他说:“发凡起例,规模悉禀乎睿裁;别类分门,摭采衷于钦定。首登圣制,次列京城,由庙坛而陵寝,挈领提纲;继星土与山川,辨正方位。郡统邑而京统郡,人次地而物次人。自户役以迄兵防,经纶大备;由忠孝递推烈女,幽显咸昭、风俗淳庞,兼法轩之采;艺文典贵,并供石室之储。韵律频更,幸编几续。”著有《松泉诗文集》。汪书法秀润,卒后,乾隆命词臣笔勒石上,曰《时晴斋帖》。
郭文大 字尧瞻,清山东威海卫人。雍正十三年(1735)以拔贡任黄陂县丞、仕途不顺,返里从事著述,代表作有《东海笔谈》。主要载录胶东地方文献资料。乾隆七年(1742),在毕懋第所修威海卫志稿的基础上,修成《威海卫志》十卷、首一卷。是志在卫志中称善本。
杨应琚 字佩之,号松门。清顺天汉军正白旗人。历任两广总督、闽浙总督、陕甘总督、云贵总督,乾隆年间加太子太保,拜东阁大学士。应琚学识并裕,文武兼资,前后两任西宁道内,创建贡院,增设义学,修桥设渡,为后人钦仰。乾隆时,创《西宁府新志》四十卷,撰次校对皆出一人之手。此志搜采广博,论断精详,识者赞之,另著有《据鞍录》。
陈宏谋 原名弘谋,字汝咨。清广西临桂县人。雍正元年(1723)进士。自雍正朝至乾隆中叶,历任浙、滇、苏、陕、赣、鄂、豫、闽、甘、湘、两广等省御史、布政使、按察使、巡抚、总督及吏部尚书、东阁大学士等职。乾隆二十一年(1756)巡抚湖南时,因议创修《湖南通志》,以补其阙。自谓“凡有关于吏治民生之大计,以至土俗人情之细微,搜辑不遗余力。”书成一百七十四卷,分门三十有七。其中山川、职官、选举等门;皆较全志为详。故《四库全书提要》谓:“所载虽止九府四州,而卷帙较全志羸几十之四五。”
七十一 字椿园,尼玛查氏,清满洲正蓝旗人。乾隆朝进士。曾游历陕西、山西、河北、山东、江苏、浙江、湖北等地。“壮年复西出阳关”,任镇迪(乌鲁木齐)观察、阿克苏等地主事。历新疆各地,著《西域闻见录》一书,述新疆地方史地及少数民族等。
蔡世远 字闻之,一字梁村,清福建漳浦人。康熙四十八年(1709)进士,选翰林庶吉士。受漳州知府之邀,五十二年(1713)四月总纂《漳州府志》,为福建府志中资料较为齐备者。雍正元年(1723年)特诏至京辅导诸皇子,授编修,入直南书房,官至礼部侍郎,充经延讲官。著有《二希堂文集》、《朱子家礼辑要》等。
杭世骏 字大宗,号堇浦、秦亭老人。清浙江仁和(今杭州)人。雍正二年(1724)举人,乾隆元年(1736)举博学鸿词,授编修。博学,富书。参与《十三经》、《二十四史》等经典文献的校勘。著有《史记考证》、《经史质疑》、《金史补》、《道古堂集》等书。参与编纂的方法甚多,其中主撰的志书有《西宁府志》、《乌程县志》、《昌化县志》、《平湖县志》,及《两浙海塘通志》等。撰志有史法,多佳品。
刘大櫆 字才甫,号海峰,清安徽枞阳人。擅长文辞,名重国内,方苞誉之为当今“国士”。在“桐城派”文学发展中,起了承前启后的重要作用。仕途坎坷,屡士不第,晚年出任黟县教谕,后主持“问政书院”,从学甚众。在任期间,纂修了《黟县志》十二卷、《歙县志》二十卷,是“桐城派”重要作家率先参加修志人物。一生著作甚丰,主要有《海峰文集》、《论文偶记》等。
傅王露 字良木,号玉笥,清浙江会稽(今绍兴)人。康熙进士,官至中允。雍正九年(1731),浙江开局纂修《浙江通志》,王露为编纂者,并始终其事。所纂雍正《浙江通志》,为通志之善本。又纂《西湖志》(四十八卷),也是博征载籍,搜考参稽,虽为山水之志,却可与通志并称。乾隆十六年(1751),与梁诗正、沈德潜再作《西湖志纂》(十二卷),实为前志的芟繁就简,大纲包括无余。
刘湘煃 字允恭,清湖北江夏(今武汉市武昌)人。精于天文学、数学。著有《五星法象编》、《论日月食算稿》、《各省北极出现地图说》等。撰有《乾隆汉阳府志》,《乾隆汉阳县志》。
凌鱼 字西陂,号沧州,清广东番禺人。乾隆十三年(1748)进士,历知湖南桂阳、昭陵、醴诸县,廉介明敏,案无留牍。所纂志书有《桂阳县志》、《番禺县志》、《揭阳县志》,均考核详明。
胡德琳 字碧腴,自号书巢,清广西临桂人。乾隆十七年(1752)进士。在官山东济阳、历城知县,东昌知府、济宁知州期间,分别聘集名流,修纂《济阳县志》、《历城县志》、《东昌府志》、《济宁直隶州志》,尤以历城、济宁两志称佳作。梁启超赞《历城县志》“斐然可列著作之林”,瞿兑之誉《济宁直隶州志》“甄采周备,记注详明,甚合撰志之法。”
吴长元 字太初,清浙江仁和人。乾隆年间,久住北京,为公卿讎校文艺,以著述自娱,是一位饱学的潦倒文人。继朱彝尊编《日下旧闻》和乾隆敕编《日下旧闻考》之后,他编纂了清代北京的地理志书——《宸垣识略》。
罗坤 字书宪,清广西苍梧人。乾隆十八年(1753)拔贡,官至澧州直隶州知州。乾隆二十年任湖南兴宁知县时,慎择邑中九人同纂县志,手订成《兴宁县志》十二卷。时人称是志“文章赅洽,远异乎俗吏之为。”据著录,另纂有《通道志》一部。
汪绎辰 字陈也,号代笠亭客,清浙江钱塘人。诸生,亦工画。清乾隆十九年(1754)作宁夏府知府赵本植家庭塾师时,馆余之暇,编撰新志,次年稿成,名《银川小志》为清代宁夏第一部志书。
王尔鉴 字在兹,号熊峰。清河南卢氏县人。雍正八年(1730)进士。官山东邹县、益都、滕县知县,迁济宁州知州,曹州府同知,历巴县、黔江、仁寿、营山、资州、忠州、达州,迁夔州知府。文学、政事均有声。著有《二东诗草》、《于堂文集》等书。纂修《巴县志》十六卷、《黔江县志》四卷。
齐召南 字次风,号琼台,晚号息园,清浙江天台人。乾隆元年(1763)举博学鸿词,授检讨,官至礼部右侍郎,通经、史,撰有《祀记注疏考证》、《前汉书考证》等。于方志建树颇多.参与纂修《大清一统志》,与汪沅同纂《温州府志》、《永嘉县志》,自撰《水道提纲》、《浙江诸水考》、《天台山方外志要》、《台荡纪游》等。
全祖望 字绍衣,号谢山,自署鲒埼亭长,清浙江鄞县人。乾隆元年(1736)进士,选庶吉士,后辞官返里,主讲蕺山、端溪书院。在翰林院时,曾与李绂借读《永乐大典》,从中抄录佚书,开创清代辑佚学之先河。所著《鲒埼亭集》,强半皆为明、清掌故,其中有关明末人士碑表,详尽核实,足补史传之缺;于清初著名学者,亦详加稽访,撰为碑、表、传、志以彰之。他先后作《答沔浦房师一统志稿书》、《答陶稚中编修论江省志稿书》、《跋乾道四明图经》、《跋四明宝庆开庆二志》《延祐四明志跋》、《至正四明续志跋》、《永乐宁波府志题词》、《跋宁波简要志》、《成化四明志跋》、《奉答万九沙编修宁波府志杂问》、《读全黔记略》等十三篇。对诸志进行评介,阐发修志理论及其观点,为人们所称道。
孙景烈 字酉峰。清陕西武功县人。乾隆进士。授检讨。因言事罢官归里。曾主持关中、兰山、明道等书院,受到关中学者的尊崇。孙氏讲学之余,对明康海《武功县志》详加评注,并应聘纂修《郃阳县全志》及《鄠县新志》。其中《郃阳县全志》仅三月而成书。序称赞志书叙事简明,一气呵成。另著有《酉麓房存稿》、《性理讲义》等行世。
裘曰修 字叔度,一字漫士,清江西新建人。乾隆四年(1739)进士,历官礼、刑、工三部尚书,多次担任乡试正考,会试总裁,并充四库馆总裁;尝随驾征讨伊犁。善于治水,屡赴各省勘视河道,查灾赈济,开浚河渠,便民良多。奉敕撰《热河志》、《太学志》,又奉旨补《华严经》残本。著作尚有《四清古鉴》、《石渠宝笈》等多种。
张开东 字宾阳,别名白莼,号青梅居士,海岳游人,清湖北蒲圻人。曾任圻水训导。工诗文,善画,著有《通道县志》、《靖州志》等。
邓梦琴 字虞挥,清江西浮梁县人。乾隆十七年(1752)进士,历官綦江知县、洵阳、宝鸡县令,商州知府,署西安知府。晚年主讲于端明、芝阳、鹿洞三大书院。历官三十余年,尝于任上纂修《洵阳县志》,主修《宝鸡县志》。
林有席 字儒珍,号平园,清江西分宜人。乾隆十七年(1752)进士。谒选授东湖县(今湖北宜昌市)令,初上任即修庙学邑志,于任上纂修《东湖县志》。林精于谱法。乾隆四十一年(1875),聘纂《吉安府志》,乾隆四十三年(1877),聘纂《赣州府志》。近邑修志,多请裁定。著有《清古文雅正》、《杂著》、《离骚经参解》等。
蒋良骐 字千之,号瀛川,清广西全州县人。乾隆十六年(1751)进士,任翰林院编修。为侍母回籍后应全州知州之请,参与纂修《全州志》。全志十二卷,设舆地、建置、学校、田赋、秩官、选举、人物、艺文八纲,六十八目,起复后,任国史馆纂修,编天命至雍正六朝史料,成《东华录》三十二卷,为研究清初历史重要资料。后历任御史、鸿胪寺少卿、太仆寺卿、通政使。
戴震 字东原,清安徽休宁人。少聪颖勤学,对经学、天文、历算、地理、音韵、训诂等都有很深造诣,为清代著名思想家、考据学家。著作宏富,有《原善》、《东原文集》等五十余种。纂有《汾州府志》、《水地记》等。修志观点继承郑樵,主张“以山川为主而求其郡县”,提倡“古今沿革,作志首以为重”,“志以考地理”等,这与章学诚的史事文献,讲究实用观点不同。他仕途不羁,四十岁中举人,屡试进士不第,五十一岁才得任《四库全书》纂修官。
纪昀 字晓岚,晚号石云,清献县(今河北沧县)人。乾隆十九年(1754)进士,授翰林院庶吉士、编修。以学识为乾隆帝赏识。曾获罪谪戍乌鲁木齐,不久召还,命为《四库全书》总纂官。书成后擢内阁学士,升任左都御史,礼部尚书,协办大学士加太子太保。卒谥文达。昀学识渊博,才华横溢。其主编之《四库全书总目提要》,为五百余种志书作了提要,逐一加以评论,褒贬有差,并阐述了他对方志编纂的见解。有《纪文达公遗集》传世。
蒋士铨 字心余,一字苕生,号清容,又号藏园,清江西铅山县人。乾隆进士,官翰林院编修。工诗文,好吟咏,尤以创作戏曲著称,诗与袁枚、赵翼并称“三大家”。乾隆十五年(1750),应聘主纂《南昌县志》。另有《忠雅堂文集》、《蒋铅山九种曲》,以及诗集、杂剧、传奇等著作传世。
王昶 字德甫、号述庵,一号兰泉,又字琴德。清江苏青浦人(今上海附近)。乾隆十九年(1754)进士,二十二年乾隆南巡,召试第一,赐内阁中书,升刑部主事员外郎郎中。后以言两淮盐运提引事不密,罢职。王昶佐军事赴云南、后又赴四川泸州等地,从征九年。王昶以军功擢鸿胪寺卿,后迁大理寺卿、江西按察使、云南布政使、江西布政使、刑部右侍郎等。曾参加纂修《大清一统志》,还著有《滇行日录》、《铜政全书》、《春融堂集》、《征缅纪略》等。
李文藻 字素伯,晚年号南涧,清山东益都县人。乾隆二十六年(1761)进士,官至桂林府同知。藏书数万册,著述亦多。乾隆二十九至三十六年(1764—1771),主纂《诸城县志》,参纂《历城县志》。此两志得到梁启超的好评。
谢庭薰 清贵州贵阳人,字自南,又字兰谷,号韶庄,乾隆十八年(1753)举人,历官毕节教谕、独山学正、永宁训导、江苏松江府娄县知县,主纂《独山州志》十卷、《永宁州志》十卷,主修《娄县志》三十卷,另著有《洗心泉集》、《是春堂诗文钞》。
钱大昕 字晓徵,号竹汀,清江苏嘉定(今属上海市)人。乾隆进士,官至少詹事,曾主讲钟山、娄东、紫阳等书院。治学方面颇广,于音韵训诂尤多创进。在史学上,长于校勘考订,撰有《廿四史考异》;又有志重修元史,补《艺文志》、《氏族表》,并以所得资料,撰成《元诗纪事》。乾隆五十年(1785)纂修《鄞县志》,五十二年成书,翌年刊行。他以旧派观点采辑资料,以新派观点进行编纂,折中两派学说,具有独特见解。是志由钱氏总裁,为清代方志之佳构。
周春 字芚兮,号松霭,清浙江海宁人。乾隆十九年(1754)进士,官岭知县。潜心著述,所居著书斋,插架环列,起卧其中达三十余年。纂有《海昌掌故集》(海宁县志)、《海潮说》《海神庙志》、《海昌拾遗》、《海昌揽胜》等志书多种。
毕沅 字纕衡,一字秋帆。清江南镇洋(今江苏太仓县)人。乾隆进士。曾任陕西按察使、陕西巡抚、湖广总督等职。治学广泛,除致力《续资治通鉴》的编纂外,在考古、舆地、金石、辑佚等方面也多有建树。毕氏重视人才,章学诚、洪亮吉、严长明、孙星衍、段玉裁、黄易、钱泳等经史文学大家均受其识拔。乾隆间任陕西巡抚、因见陕西名胜“率多淹灭”,乃编纂《关中胜迹图志》三十卷,对陕西省内各府、州、县的沿革、山河、名胜加以考订、荟萃成编。又编《关中金石记》一书,对研究陕西历史及文字学有重要参考价值。此外,大力支持严长明、洪亮吉、孙星衍等编纂的《西安府志》、《武功县志》等。
姚鼐 字姬传,清安徽桐城人。清乾隆二十八年(1763)进士,官至刑部郎中。《四库全书》开馆,充纂修官。乾隆四十年(1775)以来,先后主讲于徽州紫阳、江宁钟山等书院达四十年之久。嘉庆八年(1803)与孙星衍等所纂《庐州府志》,为一代名志。又纂修《江宁府志》、《六安州志》,并为新修《宿迁县志》、《滇系》作序。他从实践中提出,修志要义理、考证、文章三者相结合,重视史料考证,讲究体例方法,视修志为著述大业,从而丰富了方志的学术内容,提高了方志的学术价值。
张佩芳 字公路,号卜山,清山西平定州人。乾隆二十二年(1757)进士,历仕歙县、合肥县令,寿州、泗州知州。张氏热心地方史志的撰述作官歙县时,修有《歙县志》二十卷,《黄山志》二卷,告老还乡后,撰《平定州志》十卷、《平定州志考误》一卷、《榆关考》等。其杰作《陆宣公翰苑集注》二十四卷,更为学术界重视。
朱文藻 字映漘,清浙江仁和(今杭州市)人。嘉庆十年(1805),纂《余杭县志》,未成即逝,由崔应榴、董作栋续成。另纂有《皋亭小志》、《洞霄宫续志》、《金鼓洞志》、《曹娥庙志》、《崇福寺志》、《武林旧闻》,并与卢崧同纂辑《吴山城隍庙志》。
施诚 字我真。清浙江会稽(今绍兴)人。官河南府知府。乾隆三十七年(1772)纂修《鄢陵县志》二十卷首一卷;又于乾隆四十四年纂修《河南府志》一百十六卷首四卷。后者类目为:舆地沿革、星野、疆域、建置、山川、职官、户口、礼俗、物产、祠祀、学校、选举、帝纪、圣迹、人物、古迹、艺文、金石、经籍、祥异。其中古迹类,一一考订,备详源委,次第井然,可称浩博;户口类,资料翔实,分别注载;编目或分县,或以时,因事制宜,独具灼见。
裴希纯 字敬斋,号寄亭,清河南偃师人。屡试不第,置少室之麓明月湾,筑室教授其中。为人清介鲠亮,从武亿交游;学究本源,解经不随前人异同。著述尤夥,并纂有《太少六十峰志》三卷、《河南郡物产志》五卷、《原谚》一卷。《原谚》述方言土音之异同,涉笔成趣,关于义理者味道腴,资多识。而《河南郡物产志》,是乾隆《河南府志》之一门。
成兆丰 清山东邹平人。乾隆二十八年(1763)进士。历任滕县教谕、高唐州学正。乾隆四十二年(1777)与平原县董元度、历城县周永年合纂《东昌府志》。其侄启洸,字静溪。乾隆五十二年(1787)拔贡。仕途不顺,居家潜心诗文,受叔父影响,热心修志,嘉庆八年(1803)应知县李文耕邀,参纂《邹平县志》。
犹法贤 清贵州瓮安县人,字心鲁,号酉樵,乾隆二十七年(1762)副员生,充镶黄旗教督,年满受镇远县教谕,升镇远府教授,罢归后主讲瓮安县旗山书院。曾主纂《镇远府志》,并著《黔史》,述周迄清贵州历史,另有《酉樵山房诗文集》六卷。
周永年 字书昌,清山东历城县人。乾隆三十五年(1770)进士,授翰林院编修,参修《四库全书》。藏书五万余册,著录亦丰。乾隆三十六至四十二年(1771—1777)与李文藻等合纂《历城县志》,与盛百二合纂《济宁直隶州志》,并主纂《东昌府志》。这三部志均为山东志书中的佳本。
金榜 字蕊中,一字辅之,号檠斋,安徽歙县人。乾隆进士,曾任翰林院修撰。潜心于经史研究,著有《礼笺》、《周易考占》等。于地方文献亦甚热心,曾撰《海曲拾遗》六卷。此书虽名“拾遗”,实与方志无异。其设方域、秩官、人物、列女、杂传、物产六类,下分四十一目,以纲统目,博采旧闻,缜密扼要,可考一方之大端,甚合方志之体。
陈兰森 字长筠,号松山,清广西临桂人。乾隆二十二年(1757)进士,授编修,充国史三通馆纂修,官至刑部主事、员外郎中。乾隆五十一年(1786)知南昌府时,于万芝堂参订校正《太平寰宇记》,作补阙八卷。又应徐斗垣之请校雠并重刊《大清一统志表》十卷。乾隆五十三年设修志局,聘熊为霖、谢启昆取旧本详加订正,成《南昌府志》七十六卷。是志被称为“取材宏富,记载有法。”著有《三通序目》等。
哈达清格 字素斋,清满洲镶蓝旗人,乾隆三十六年(1771)任塔子沟厅理事通判。其政声卓著,尤感于该地处偏僻,民仪文不足,遂捐俸创义学、建书院,使民入学,渐知诗书礼乐。搜集境内掌故,于乾隆三十八年(1773)修《塔子沟纪略》十二卷,为今朝阳地区最早的地方志。
谢启昆 字蕴山,号苏潭,清江西南康县人,乾隆进士。早年供职史馆。嘉庆四年(1799)升任广西巡抚,次年即开馆倡修《广西通志》,且以垂暮之年,躬亲纂事,遍察历代志书,考其体例得失,舍短取长,推陈出新,纂成《广西通志》,对后来修志影响很大。乾隆五十四年(1789),还与陈兰森等合修了《南昌府志》。有《树经堂集》、《西魏书》、《小学考》、《粤西金石志》等著作传世。
章学诚 清史学家、方志学家。字实斋,号少岩,会稽(今浙江绍兴)人。乾隆四十三年(1777)进士。官国子监典籍,后入湖广总督毕沅幕府,编纂《续资治通鉴》、《史籍考》等。毕生致力于讲学、著述和编修方志,所著《文史通义》与刘知幾《史通》并称。他在修志实践中,对方志的性质、源流、作用、体例和编纂方法均有论述。形成较完整、系统的方志学理论。辨明方志的性质和作用,明确指出“志乃史裁”,“方志乃一方之全史”,强调志书要“实用”,为国史取材。在当时提出“方志为史”和“经世致用”,提高了志书的地位和实用价值;确立了方志体例结构,提出“三书”“四体”之说。主张志书由“志”、“掌故”和“文征”三部分组成,而志为主体,分纪、传、表、考等四体;明确了志书内容和编纂要求,提出志书内容应包括编年、方舆、建置、民政、秩序、选举、人物、艺文等八门。要求修志人员应具备史才、史识、史学和史德;为便于编修志书,建议州县设立“志科”,以收集和保存资料。他的这些修志理论和主张,奠定了方志学的基础。其主要方志论著有《方志立三书议》、《方志辨体》、《州县请立志科议》、《修志十议》等。纂修之志有《和州志》、《永清县志》、《亳州志》、《湖北通志》。参修元志有《荆州府志》、《大名县志》、《常德府志》、《石首县志》、《麻城县志》、《天门县志》等。全部方志著述均收入《章氏遗书》中。
许乔林 字贞仲,号石华。清海州板浦场人。嘉庆丁卯科亚元,出任山东平阴县知县。嘉庆十六年(1811)会试落榜,充任国史馆誊录官。后归田任板浦郁洲书院山长,江淮学者争趋其门。一生著述颇丰,对地志编著成就尤大。二十七岁时受知海州知州湖南化人唐仲冕延请纂海州志。石华与弟桂林分任纂修。嘉庆七年始修,十年付刊。凡三十二卷。所纂《嘉庆海州直隶州志》,体例一新,号称“江左佳志”,被各地方志修纂者“奉为圭臬”。乔林还著有《东平州志》、《云台新志》、《球阳琐语》、《票盐志略》等。乔林和其弟桂林,颇负盛名,时称“东海二宝”。
戚学标 字翰芳,号鹤泉,清浙江太平(今温岭县)县人。主纂《台州外书》二十卷(为《台州府志》),《太平县志》十八卷首一卷。其宰涉县时,病该县史书“类未经一目者”,以政暇重修,又撰《涉县志》八卷。
邵晋涵 字与桐,号二元,清浙江余姚人。乾隆进士。四库馆开,任纂修官。累官至侍读学士。通经史,著有《南都事略》、《尔雅正义》等书。参加纂修《续三通》、《八旗通志》等书。乾隆四十九年(1784)总纂《杭州府志》一百一十卷,及《余姚县志》四十卷。
汪中 字容甫,清江都(今江苏扬州)人。少年入书店学徒,遍观经史百家,二十岁中秀才,三十四岁为拔贡。一生奔走四方,长期客游于外,为达贵幕僚,不应朝考乡试,潜研学术。著述有《述学》内外篇、《客甫先生遗诗》等。所作志书《广陵通典》,以编年之体叙述了古代扬州从春秋吴王筑邗城至五代杨吴割据时期的事迹。梁启超在《清代学者整理旧学之总成绩——方志学》中赞曰:“此书极佳,实一部有断制之扬州史。”
钱坫 字献之,号十兰。清江苏嘉定人。著名经史学家钱大昕族子。乾隆间以副贡游历关中,为毕沅幕僚。常与洪亮吉、孙星衍、方子云等人讨论训诂、舆地之学。后官至乾州知州,兼署武功县。钱氏善书画,尤工小篆。著有《诗音表》、《车制考》、《论语后录》、《史记补注》、《新斠注地理志》等书。乾隆年间相继编纂《朝邑县志》、《韩城县志》。
武亿 字虚谷,号半石山人。清河南偃师人。清乾隆四十五年(1780)进士。官山东博山县知县。刚直不阿,清廉除暴,多有惠政。罢官,致力学术研究和以讲学为业。著述宏富,达百余卷。所纂志书为《鲁山县志》《宝丰县志》、《郏县县志》、《安阳县志》,以及与志书有涉的《偃师金石遗文记》、《安阳金石录》、《金石三跋》、《金石文字续跋》、《读史金石集目》、《钱谱》,并参与阮元《山左金石志》的纂修。这些著述,考据经史,旁求金石,案证确凿,论断精核,多发明宋、元金石等书所未及。其子穆淳(1772—1832),字敬斯,号小谷。嘉庆十二年(1807)举人,大挑以知县发江西。纂有《浚县志》、《安阳县志》。后者可补此邦方志之遗。
朱依真 别字小岑,清广西临桂人。博学多才,以诗词见长,于史学亦有一定造诣,多次点校《十七史》。嘉庆三年(1798)应聘主纂《临桂县志》,五年广西巡抚开志局,应召任通志分纂。六年《广西通志》二百七十九卷首一卷书成。翌年,《临桂县志》三十二卷竣事。两邻方志,均受后人推许,卓然于志林。
王言纪 字肯堂,号笏仙,壮族。清白山司(今广西壮族自治区马山县)人。世袭白山司巡检,从征西隆,叙功加军功州同衔。嘉庆五年(1800)二月,应邀参加《广西通志》的司所志的主纂工作。他以先祖王之纯遗留的白山司志残稿为基础,重加采访,定立规模,循志体善例,开创广西纂修土司地志之先河。嘉庆六年纂成《白山司志》十八卷。是志体例井然,内容翔实,为后世所称道。
傅玉书 清贵州瓮安县草塘人,字素余,号竹庄,乾隆三十年(1765)举人,官江西安福知县,署瑞州府铜鼓同知。罢归后,历主星山,龙渊、?阳、正习书院讲席。参修嘉庆《黄平州志》,撰《桑梓述闻》,载瓮安史地之事,著有《读书拾遗》,辑有《黔风旧闻录》等。
谢圣纶 号研溪,清福建建宁人。乾隆年间知云南县事时,采集史乘,编成《滇黔志略》三十卷,前十六卷为《滇志》,卷一附载《云南县建置考》,后十四卷为《黔志》。
檀萃 字岂田,号默斋,清安徽望江人,乾隆二十六年(1762)进士。宦滇凡二十年,曾任禄劝知县、省会育材书院山长等职。兴农劝学,辑史修志,对云南省的教育文化事业颇有贡献。仿宋人范成大作《滇海虞衡志》十三卷,为世人所重视。还纂修了《元谋县志》(又名《华竹新编》)、《禄劝县志》(又名《农部琐录》)、《滇南山水纲目考》,以及《诏史补》、《滇书》、《茂隆厂记》等。《茂隆厂记》记载了乾隆时商人吴尚贤与阿佤山首领蜂筑联合开办炉房银矿的始末,是研究云南矿业史和阿佤山地方史的重要资料。
陈昌齐 字宾臣,一字观楼,清广东海康人。乾隆三十五、三十六年(1770,1771)联捷进士,入翰林,授编修。充会试同考官,转河南道监察御史。迁兵科给事中,出浙江温处道。掌粤秀书院二十余年。修有《雷州府志》、《海康县志》,并受阮元聘总纂《广东通志》,草禀略定即归,至家二十五日而卒。“阮通志”饮誉当时,昌齐出力甚多。其生平精考据之学,参订经籍亦多所辨正,著述甚丰,有《吕氏春秋正误》、《淮南子考证》、《荀子考证》等。
洪亮吉 字华峰,号北江,清江苏阳湖(今并入江苏武进县)人。乾隆进士。授翰林院编修,后充任实录馆纂修。因上书成亲王被遣戍新疆伊犁。次年遇赦回籍,自号更生居士。历主本邑泽川书院,著书多种。乾隆四十六年(1781)起,数年内编纂成陕西《延安府志》、《淳化县志》、《长武县志》、《澄城县志》、河南《怀庆府志》、《固始县志》、《登封县志》。晚年又纂安徽《泾县志》、《宁国府志》。洪氏编纂方志重考证而轻传闻,认为记地及记一地之事之书均可称方志。与戴震、孙星衍等同属方志地理派。
龚景翰 字惟广,一字海峰。清福建闽县人。乾隆三十九年(1774)进士。历靖远知县、中卫、循化同知、固原知州、邠州知州、庆阳知府、兰州知府等。曾祖其裕,祖嵘,父一发,至景瀚,四世皆祀名宦。乾隆五十七年署循化同知,循化地辟事简,掌故无多,然景瀚博考史传,详稽卷档,纂修《循化厅志》八卷,张维《陇右方志录》称之为明、清两代陇右方志中之良作。另有《澹静斋全集》。
冯敏昌 字伯求,号鱼山,清广东钦州(今广西)人。乾隆进士,授编修,官户部主事,调补刑部。先后主讲端溪、越华、粤秀书院。乾隆五十一年(1786)至河南,应邀纂成《孟县志》十卷。是志备绘形势险要,详山川脉络,建置、田赋重于政典,职官、人物稽诸史传,艺文但载书目,诗文散附各门,金石旁搜博考,世称善本。并撰《华山小志》、《河阳金石录》等志书。别著有《小罗浮草堂诗集》、《师友渊源集》。
陈诗 字观民,一字愚谷,号大桴山人,清湖北蕲州(今蕲春)人。乾隆四十三年(1778)进士,授职工部主事。辞职返里后,受聘于鹿门、荆南、江汉等书院。主讲江汉书院二十年。著作已刊未刊约四十余种,七百余卷。所撰志书有《湖北通志》、《湖北方域志》、《乾隆广济县志》、《江汉书院志略》和《湖北旧闻录》、《湖北金石存佚考》等。
师范 字端仁,号荔扉,自称金华山樵。清云南赵州(今弥渡红岩)人。精于史学。曾任剑川州学官。嘉庆时任安徽望江知县,在任阅书四百余种,纂成《滇系》一书,分十二系,共四十册。黄淳叙谓:“是书纲举目张,简而得要,持论确而取义精”。已收入《云南丛书》。又撰《南诏征信录》三卷,未见传本。
祁韵士 字鹤皋,别号筠渌,清山西寿阳人。乾隆年间进士,历官国史馆编修,户部主事,后又主讲兰州兰山书院,保定莲池书院。四十五岁任户部主事时,因宝泉局库亏铜案,被无辜入狱,次年发戍伊犁。谪戍十余年中,他撰写了《伊犁总统事略》十二卷、《西域释地》两卷、《藩部要略》十八卷、《西陲要略》四卷、《西域行程记》一卷等多种边疆史志文献,受到国内外学者的重视。
松筠 字湘浦,玛拉特氏,蒙古正蓝旗人,考授理藩院笔帖式,后充军机章京,乾隆帝以为能,擢内阁学士、兼副都统,乾隆五十年(1750)为库伦办事大臣,五十九年任驻藏办事大臣,嘉庆七年(1802)任伊犁将军,前后担任边疆大吏,达四十余年,足迹遍东北、西北各地,所到之处,颇有政声。主持编纂地方志除纂有《西招图鉴》、《西藏图说》等五种外。还有《卫藏通志》一书,经考证,亦为松筠主持编纂。在新疆各地调查,纂成《新疆识略》十二卷,以松筠名义送京,经道光帝钦定印行,又命汪廷楷、祁韵士等纂成《伊犁总统事宣》,成为新疆省志中二部名著。
孙星衍 字渊如,一字伯渊。清江苏阳湖(今并入江苏武进县)人。乾隆进士,初授编修,历官山东督粮道。因病去职后,主持钟山书院。孙氏对经、史、文字均有研究,著作宏富,与洪亮吉齐名。家藏书称巨。乾隆四十五年(1780)应陕西巡抚毕沅之邀,参与编纂《关中胜迹图志》,随后相继纂成陕西《邠州志》、《礼泉县志》、《长安县志》、《咸宁县志》、《三水县志》。晚年又与人同纂安徽《庐州府志》和江苏《松江府志》。孙氏受乾嘉时期考据学风影响,重视古代史料辨伪,尤对沿革、古迹考据翔实,引证广博,其书堪称清代方志界名作。唯于当代材料有所缺漏。
孙枝荣 字于阳,号大朴。清河南巩县人。乾隆四十四年(1779)进士。家世传伊洛之学,蓄书万卷,精于经义,被河南府知府施诚聘为郡志编辑,主修山川、古迹。因“病旧志沿袭旧闻,多舛误,乃详为考订,穷岩绝壑,无不亲至,为河南郡山川开一生面”。并仿《禹贡》导山导水例,著《河南山川志》十卷,“有经有纬,秩然不紊”。又纂《周南古迹考》二十二卷,设都邑、宫殿、苑囿、宅里、书院、沟渠、关塞,库藏,庙坛、陵墓等目。另,所居村为罗庄,考在夏为夏伯城,又为阳无固,又为斟氏国,在周为罗之邑,而怪邑旧志之陋,著《罗志》六卷。别作有《周宫传》、《春秋三传摘句》、《青铜阁诗草》等,足为一代杰构。
王增 字方川。清浙江会稽(今绍兴)人。乾隆榜眼,官翰林院编修。以词馆鸿才,曾任南湖书院长。乾隆六十年(1795)纂《新蔡县志》十卷。嘉庆元年(1796)又纂《汝宁府志》三十卷首一卷。前志分十一目,其中人物不事分类。该志在河南诸府志中编制最陋。惟更易旧志处可取:学校一门,悉加芟削,殊胜于前;赋役一门,书极详细,仓贮盐课记亦简明;杂志一编,尽去荒诞之语。皆此书之优点。
和宁 因避道光帝讳,改名为瑛,字太弇,额勒德特氏,清蒙古镶黄旗人,乾隆三十五年(1760)进士、授户部主事,历员外郎,五十八年以副都统充驻藏帮办大臣,嘉庆十一年(1806)任乌鲁木齐都统,官至军机大臣。雅娴翰墨,任职西藏八年,著有《西藏赋》,是博采地理、民俗、政教、物产等自为之注,是以韵文撰写的一部地理书,在新疆时纂成了《三州辑略》,古以哈密为伊州,吐鲁番为西州,乌鲁木齐为庭州,此书即以三州为范围,是新疆地志中的名著,又纂成《回疆事宜》民国十四年(1925)由外交部据而排印,易名为《回疆通志》,分为十二卷。他所编各种方志,至今均极有参考价值,并著有《简易齐诗抄》和《藩疆览要》等,均可作为方志的辅助篇。
王谟 字仁圃,一字汝上。清江西金溪县人。清乾隆四十三年(1778)进士。授建昌府学教授。以辑录古佚书闻名。撰辑有《读书引》、《江西考古录》、《豫章十代文献略》、《汉魏丛书》、《汉唐地理书抄》、《汉魏遗书抄》,以及《经说》、《杂著》、《诗文集》等。所辑佚书多与方志有关,其中《汉唐地理书抄》收有不少地记、图经,对研究早期方志甚有价值。
张鹏展 字南崧。清广西上林人。壮族。乾隆五十四年(1789)进士,入翰林院,为武英殿纂修,历任福建道监察御史、太常寺少卿、奉天府府丞,官至通政使。曾先后主讲秀峰、澄江、宾阳书院。道光五年(1825)受聘总纂《宾州志》。后人誉是志“灿若列眉,纪载详明,洵巨制也。”还纂《宾州金石志》一卷。著有《峤西诗抄》、《榖贻堂全集》、《离骚经注》等。
万廷兰 字芝堂,一字梅臬,清江西南昌县人。历官怀柔、宛平、献县知县,通州知州。因事株连免职,系狱十五年。乾隆帝亲为昭雪,释归故里,隐退不仕,潜心经籍,刻印宋人乐史所著珍贵总志《太平环宇记》。乾隆五十七年(1792)主纂《新昌县志》,五十九年(1794)主纂《南昌县志》。后者多有创见,时称佳本。
邢澍 清甘肃武都人。字雨民。乾隆中进士。历任浙江永康、长兴知县,江西饶州、南安知府。在知县任上用个人奉禄补修城垣、浚石塘港,重建平政桥、丰乐桥,兴建同善堂、留婴堂等,百姓称誉为“邢青天”。邢氏家藏万卷书,勤奋好学,精通史表、史志之学。撰有《宋会要》、《关中艺文志》。并和邵晋涵、孙星衍合编《寰宇访碑录》,辑录了周秦至元代八千种碑目,有很高的学术价值。又与钱大昕、钱大昭编纂《长兴县志》。还著有《十三经释天》、《关右经籍考》、《全秦艺文录》、《守雅堂文集》。
江藩 字子屏,号郑堂,晚又号节甫,清甘泉(今江苏扬州)人。一生为饥寒所迫,糊口四万,后较长时间为阮元幕僚。晚年著述不倦,治学范围广泛,著述较多。所著《国朝汉字师承记》、《国朝宋学渊源记》对学界影响很大。曾应阮元之延辑纂《扬州图经》,后参加《嘉庆扬州府志》的编纂;曾担任《道光重修广东通志》的总纂,又作《校补道光重修仪征县志》一卷。
严可均 字景文,号铁桥。清浙江乌程(今湖州市)人。嘉庆举人,曾任建德县教谕。善考据、校雠,好辑失,著作丰富。辑有《周处风土记》、《山谦之吴兴记》、《沈怀远南越志》、《全上古三代秦汉三国六朝文》、《抱朴子佚文》等,撰有〔道光〕《建德县志》二十一卷。
成瓘 字蒻园,清山东邹平县人。嘉庆六年(1801)举人。对经学、数学特有研究。道光十六年(1836)主纂《邹平县志》。道光二十年(1840)又与其弟成琅及冷烜合纂《济南府志》。两志资料丰富翔实,是当时同类志书中的佳作。成瓘是成兆丰之孙,成启洸之侄,成家堪称“修志世家”。
焦循 字理堂,晚号里堂老人,清甘泉(今江苏扬州)人。早年究习经典,尤精于祖传之易学。嘉庆六年(1801)中举,后应会试不第,闭门读书著述,一生著作近四百卷,有“通儒”之称。焦循曾佐纂嘉庆《扬州府志》,参与辑纂《扬州图经》,私编《扬州足征录》二十七卷,《邗记》六卷。又编纂《北湖小记》六卷。焦循对修志理论多有见地,从志书的性质、取材,至编纂的方法、体例要求等方面均有论述,其说收入《雕菰楼集》中。
阮元 字伯元,号芸台,清仪征(今属江苏省)人。乾隆五十四年(1789)进士,由翰林直南书房,曾任山东、浙江学政。嘉庆、道光年间,历官兵部、礼部、工部、户部侍郎,浙江、江西、河南等省巡抚;湖广、两广、云贵总督。晚年为体仁阁大学士。阮元曾在杭州创立诂经精舍,在广州创立学海堂。主编《经籍籑诂》,校刻《十三经注疏》,汇刻《皇清经解》等。其学问博及经史、小学、天文、历算、舆地、金石、校勘,精于训诂、考证之学。曾私延江藩、焦循等人修纂《扬州图经》,先后修纂了《道光重修广东通志》、《云南通志》。阮元曾从《永乐大典》中辑录《绍熙仪征志》、《嘉庆真州志》。曾请江藩对康熙仪征县志作校补。阮元对修志理论亦多有发明,论述多收于其著述《揅经室集》中。
吴嵩梁 字子山,号兰雪,清江西东乡人。乾隆初召试鸿博,不遇,嘉庆举人,由内阁中书迁贵州黔西州知州。嵩梁热心乡梓,对家乡修志多有贡献:嘉庆三年(1798)主纂《东乡县志》,成书二卷,文笔清丽简明,为时推许。又纂有《东乡风土记》、《鹅湖书田志》等。著作辑为《香苏山馆全集》十三种五十五卷。
倪蜕 本名羽,字振九,清江苏松江人。康熙五十四年(1715)随巡抚甘国璧入滇,在滇为幕僚数十年。著有《滇云历年传》十卷,起自洪荒,止于乾隆元年,编排独具匠心,考证有精到之处,史料丰富,为滇史编纂专书中首创之作。又著《滇小记》一卷,收入《云南丛书》。
永保 费莫氏,清满洲镶红旗人。乾隆朝以宦学生考授内阁中书,历充吏部郎中、道员、布政使、巡抚、内大臣、都统、经略大臣、两广总督等职。乾隆五十一年(1786)至六十一年(1796),在任塔尔巴哈台(今新疆塔城)参赞大臣、伊犁将军、喀什噶尔参赞大臣、乌鲁木齐都统时,纂修《塔尔巴哈台事宜》、《伊犁事宜》、《喀什噶尔事宜》、《乌鲁木齐总统事宜》。另有永保撰《新疆事宜》钞本流传。各志体例相同,保存了清初新疆的重要史料。
刘彬华 字藻林,号朴石,清广东番禺人。嘉庆六年(1801)进士,授庶吉士、散馆编修,乞养归,不复出仕,主讲端溪书院、越华书院二十六年。其志书有《永安县三志》、《阳山县志》、《阳春县志》;总纂阮元主修之《广东通志》。尚著有《岭南群雅集》。
陈寿祺 字介祥,号梅修,清福建闽县人。嘉庆四年(1799)进士,由翰林庶吉士散馆,留授编修,国史馆总纂。道光九年(1829),应闽浙总督孙尔准邀总纂《重纂福建通志》,此志被公认为《八闽通志》以后福建省志中的佳作。惜因与梁章钜氏因修志意见不合,志稿散而复聚,仍缺《文苑》部分。还应浙江省之聘,纂成《钱塘志》,并为明王应山的《闽都记》作序。
谢兰生 字佩士,号澧浦,别号理道人,清广东南海人。嘉庆七年(1802)进士,选翰林院庶吉士。后绝意仕途,乞养归,累主广东羊城、粤秀、越华、端溪书院讲席。编纂《南海县志》,总纂道光《广东通志》。尚有《北游记略》、《常惺惺斋诗文集》等。
吴其泰 字希郭,号橘生,又号逊斋。清河南固始人。嘉庆五年(1800)进士,官江苏按察使。著有《一蒂十七实斋全集》,涉及方志者为《河南艺文志》、《固始金石志》、《人物小考》、《贤儒传薪录》、《人谱考异》、《河南废州县考》、《中州金石记》、《中州碑迹》、《中州画谱》、《地理纂要》等。堂弟其濬(1789—1846),字季深,一字瀹斋,号吉兰,又号雩娄农。嘉庆二十二年(1817)状元,官礼部侍郎、湖广总督、山西巡抚。撰有:《植物名实图考》、《植物名实图考长编》、《云南矿厂工器图略》、《滇南矿厂舆程图略》(法人将后二书译为《云南矿务志》)等。另其后人吴之缙(1861—1923),字静清,号晋卿,光绪十七年(1891)举人。官知县。著有《固始全县水利续志》、《水利图说》。
陆继辂 字祁生。清河南洛阳人。嘉庆五年(1800)举人。颇具学识,其文足传。曾纂嘉庆《洛阳县志》六十卷。其目分:皇德、土地、宫殿、物产等二十记,职官、选举等四表,户口、会计二簿,灵征、学校、异物、经籍等八志,儒林、忠节、武功、良政等十四传,金石、序二录。究其特点:古迹搜辑颇富,源委亦较志加详,冢墓记考政甚多,伽蓝记、名园记,尤较旧志为夥。又帝王则以定都于洛阳者为限,后妃则以洛阳人为限,斟酌亦尚有理。
孙九同 字喻庵。清河南禹县人。嘉庆五年(1800)举人。不热于会试,以课读为业。为学尤务实,认为不以圣贤之道治身心,虽学贯今古,文重当时,亦不足贵。并垂意州志,境内山川躬亲跋涉,考脉络之异,正称名之讹;人物必务核实。所纂《禹州山川考》一卷,内容详审,叙述清析,“叙山,先干后支,支山或连数山,叙支山毕,重接干山。叙水,于细流入经流者曰入;细流,几于经流者曰会;昔有别名后合为一者曰得;其左右注者皆以方向别之。”
张澍 清甘肃武威人。字介侯。嘉庆进士。历任贵州玉屏、四川屏山、江西永新、泸溪等县知县。并先后两次在书院任教。游历了半个中国。晚年患眼疾双目失明。张氏“博览经史、皆有纂著”。主持修纂《屏山县志》、《泸溪县志》、《大足县志》。在史学方面,有《辽金元三史姓氏录》、《古今姓氏考证》、《五凉旧闻》、《凉州府志备考》、《续黔书》、《敦煌实录》、《季汉百官名簿》、《帝王世纪》、《蜀典》。还辑录了唐以前甘籍学者著作及甘肃古代地理典籍佚文二十一种,编为《二酉堂丛书》。
邓显鹤 字子立,学者称湘皋先生。清湖南新化人。嘉庆举人,官宁乡训导。自动博涉群书,足迹半天下,曾以诗文名噪一时。其于乡邦文献,搜讨尤勤。除教读外,毕生以纂著为事。其所纂《嘉庆武冈州志》、《道光宝庆府志》,均以“体例谨严、援据精核”而备受志家赞誉。其他如《资江耆旧集》、《沅湘耆旧集》、《楚宝增辑考异》等,亦为楚南文献之珍品。
徐松 字星伯,祖籍浙江上虞,后移居直隶大兴(今北京大兴县)。清嘉庆十年(1805)进士,授翰林院编修。历文颖馆总纂、湖南学政、榆林知府等职。文颖馆总纂任内曾私辑《宋会要》。于西北史地研究颇深,建树甚多。罪谪伊犁期间,曾撰《新疆识略》、《西域水道记》,体例得当,内容详实。著述丰富,有《汉书西域传补注》、《新注地理志集释》、《元史西北地理考》、《西夏地理考》、《唐两京城坊考》等。
刘庄年 字跃椿,清山东安邱县人。嘉庆二十五年(1820)进士,选庶吉士,任厦门道台时,坚决抗击英国入侵者。后为林则徐参赞机宜。林则徐被撤职后,刘亦罢官返里,主讲于泺源书院。咸丰九年(1859)与李图合纂《青州府志》。
方履篯 字彦闻。清直隶(今河北)大兴县人。嘉庆二十三年(1818)举人。官福建候补知县。曾纂道光《河内县志》三十六卷,《武陟县志》三十六卷。二志类目大同小异。前者不载天文分野,可谓有见。金石一门,可补史乘;邑中诗文皆分证于各篇之内,其有补于一邑之故实者,别为文辞二卷,不用艺文之名,体例亦妥;纪事沿革表,所载尤详,盖称佳著。后者纂述古今之事,皆极意搜采,凡有关于考榷劝惩者,无不备载,是以虽属续旧,实同新创,据其凡例,异于他志二事:既设河防又设山川;既设先贤又设耆旧,同时卷首有采访条例四十五条,也系他所无。
姚莹 字石甫,号明叔,又号展和,清安徽桐城人。嘉庆十三年(1808)进士,官至广西按察使。道光年间,任台湾道。以谋略,督兵数却英国侵略军,因功加二品衔。在台二十年,所著《东槎纪略》、《东溟文集》等书,以“以目睹往来论议区划之详实,能明切事情,洞中机要”,“乃采其要略于篇。”大量记载了台湾地区风土民情,舆地物产,名胜古迹等地志资料。出使西藏,撰《康輶纪行》,著录西藏地区地理、人文、气候、民俗等风俗情况。这些著述,为研究台湾、西藏的历史人文提供了大量资料。
黄培芳 字子实,号香石,清广东香山(今中山市)人,黄佐第八世孙。嘉庆九年(1804)副贡,肄业太学,充武英殿校录议叙,后授乳源县学教谕,调陵水县教谕,授内阁中书衔。善诗、书、画,与张维屏、冯敏昌并称“粤东三子”。编纂的志书有《重修廉州府志》、《香山县志》、《肇庆府志》、《新今县志》、《浮山小志》等。又著有《粤岳诗话》、《岭海楼诗文集》等。
吴兰修 字石华,清广东嘉应州(今梅县市)人。嘉庆十三年(1808)举人,曾官信宜训导,监课粤秀书院,是学海堂首任学长之一。他精于史学考据,是著名南汉史专家。所著《南汉纪》五卷,竭十年精力而成。又撰《南汉地理志》、《南汉金石志》、《封川县志》;总校阮元主修之《广东通志》。还有《方程考》、《石华文集》等书,其论事之作,尤通达治体,切中事情。
王维新 字景文,号竹一,清广西容县人。嘉庆十五年(1810)举人,官泗城府教授、平乐府教授。道光十九年(1839)作《都峤山志》六卷。后受聘与黄体正纂《桂平县志》十六卷。
张锳 清直隶南皮(今河北省南皮县)人,字又甫,一字春潭,嘉庆十八年(1813)举人,历官贵州威宁州、遵义府、兴义府、贵西贵东道。主修《兴义府志》,亲躬撰述,手定义例。
曾钊 字敏修,号勉士,清广东南海人。道光五年(1825)拔贡。曾官合浦教谕。钦州学正。举学海堂首伍学长。曾筑“面城楼”,藏书数万卷。所著志书有《新宁县志》、《新今县志》此外,又从古籍中辑录《南粤异物志》一卷、宋代《始兴记》一卷,使之流传。
张曾 字小袁,清山西崞县人。道光十七年(1837)乡试举人。后历任陕、甘一带军中幕僚,因功升布政使司理。归绥地处塞外,文化落后,素无方志。张曾纂修方志之时,缺典籍,无资料,困难殊多,而张白天带领仆从乘车外出采访,晚间埋头灯下整理资料,悉心编写。历时数月,《古丰识略》编就问世,约十余万言。填补了归绥地区素无方志的空白,为后人留下了珍贵的史志资料。
常茂徕 字逸山,号秋崖,清河南祥符县人,道光五年(1825)拔贡。官偃师,登封教谕。长春秋,精考据,好金石,收藏称富,于经史均有论解。撰有《春秋国都考》、《祥符金石记》、《增订小名录》、《增订如梦录》、《汴京拾遗》、《汴梁水灾纪略》、《汴中岁时记》、《汴中风土记》、《广古今同姓名录》、《春秋女谱》、《增订春秋世族源流考》等。后者是其“竭三四年之力,遇有缺遗者增补之,讹误者订正之,世代支派必加注释”,足可禅于观览。
刘文淇 字孟瞻,清仪征(今属江苏省)人。优贡生,以课徒游幕为生,一生岁月多为教书。以淹通经史知名江淮间。毕生研习《春秋左氏传》。曾任《道光重修仪征县志》的总纂工作,私纂《扬州水道记》,曾校定《仪征县志》,又以《嘉定镇江志》与《至顺镇江志》互校,作《宋元镇江志校勘记》。在修志理论方面,于方志的取材、体例及志书的考核校勘等都有论述,收入其著述《青溪旧屋文集》中。
刘宝楠 字楚桢,号念楼,清宝应(今属江苏省)人。清道光二十年(1840)进士,历任文安、宝坻、元氏、三河(今均属河北省)诸县知县。刘氏家庭世代相承程朱理学,其讲研朴学因与仪征刘文淇齐名,故人称“扬州二刘”。于文字、训诂之学根柢深厚,主要著述有《论语正义》、《念楼集》等。私纂《宝应图经》六卷,收集了汉唐以来至道光年间宝应的地文、人文和政治事迹。志中多有刘氏之考证与识见。
董祐诚 又名曾臣,字方立。清江苏阳湖(今江苏武进县)人。嘉庆举人。致力于律历、舆地、名物、数理之学。著述甚多,除《文甲集》、《文乙集》外,著有《水经注图说》(存残稿》、《割圆连比例术图解》、《椭圆求周术》、《堆垛求积术》等书。所纂陕西《长安县志》、《咸宁县志》,为清代著名学者称为“冠绝古今”。
钱泰吉 字辅宜,号警石、深庐,清浙江海盐人。任海宁州训导近三十余年。好藏书,善校讎。著有《甘泉乡人稿》、《曝书杂记》、《清芬世守录》等。主纂道光《海昌备志》五十二卷。并撰《海昌修志开馆条约》、《海昌备志发凡》,提出修志四条原则:旧籍宜博采,抄撮宜详备,采访宜征实,日力宜爱惜,很有见识。
黄金声 字和东,号认斋,清广西上林人。壮族,嘉庆二十五年(1820)进士。金声对方志研求有素,曾取藏书百数十种并耳目所及,纂《上林志稿》十二卷。初任浙江金华县令,遂延上海李林松纂辑县志,并亲自损益,成《金华县志》十二卷,并首一卷末一卷。后人誉是志“详征博访,事赅文赡”,为“浙省诸志中之佳制,体格大雅。”著有《培厚堂文集》、《发荫堂试帖诗》。
苏宗经 字是程,号文庵,广西玉林人。清道光元年(1821)乡试举人。历任广西平乐县教谕、新宁州学正、梧州府教授、国子监监丞等职。掌南陵、吉阳紫泉书院,博览经史,其著作甚多,今存已刊的有《广西通志辑要》十三卷,以及《慎动斋文集》、《明史约编》、《鉴史精华》、《读史管见》、《坊表录》等。
蒋启教 字明叔,号玉峰,清广西全州县人。清道光二年(1822)进士,历官知县、知州、知府,江西盐法道,河南彰卫怀兵备道,河南、山东河道总督。在江西省德兴、会昌县知县任内,曾主修《德兴县志》,又纂修《会昌县志》,三十二卷。
蒋湘南 晚清回族学者,字子潇。清河南固始县人。道光年间进士,历任幕僚及书院主讲。幼好学,喜藏书,聚八千多卷,筑七经楼储之。攻诗文,通经史,晓水利,精历法。纂修《陕西省通志》、《同州府志》、《泾阳县志》、《留坝厅志》、《蓝田县志》、《夏邑县志》、《鲁山县志》,以及《华岳图经》、《中州河图书》、《九河既道解》、《书水经注沔水篇后》、《与汪孟慈户部论河工书》、《与汪孟慈太守论河决书》、《砖工记》、《黑冈观砖工记》。其文不仅见解创新,成一家之法,纂志之多,实为志坛所罕有。
梁廷楠 字章冉,清广东顺德人。道光十四年(1834)副贡,官澄海训导。林则徐督粤禁烟,询以筹防战守事宜,协助策划,绘海防地图以进。志书有《顺德县志》、《粤海关志》、《海防汇览》、《南汉书》、《考异》、《金石文字记》、《南越五主传》、《粤秀书院志》、《越华纪略》。尚著有《论语古解》、《东坡事汇》等多种。
李图 原名同,字少白,一字少伯,清山东掖县人。主讲胶州胶西、济南泺源书院。曾任山东博兴县教谕,直隶候补知县。工诗文,尤精舆地之学。不少地方官慕名延聘编纂县志。道、咸年间,曾先后编纂《博兴县志》、《胶州志》、《陵县志》、《平度州志》、《济南府志》、《青州府志》等多种志书。所撰志书,大都义例严整、考据精审,并有较系统的修志理论,自成一家之言,是清代中后期山东著名的方志学家。
萨英额 汉姓张氏,字吉夫,清满洲正黄旗人。道光初任吉林将军衙门堂主事,寻擢清西陵工部郎中。道光四年(1824)有憾于吉林尚无省志,遂撰《吉林外纪》十卷。《外纪》“虽文采不足观,而事必征实,言皆有据”。(《自序》)其内容多摘录《盛京通志》,也有重要补遗,尤对双城堡、伯都讷屯田记述详明。《外纪》是第一部吉林省志的雏型,有首创之功。
徐宗干 字伯桢,号树人,清江苏通州人。道光八年至二十年(1828—1840),先后任山东省泰安县知县、高唐州和济宁直隶州知州。曾修《泰安县志》、《济宁直隶州志》、《高唐州志》。有人问他:“作官修志,是为公还是为名?”他以“知州知此州,不读志何以知?不修志何以知?”作答。
王崧 字伯高,号乐山,清浪穹人。由进士仕为知县,以文学著名。阮元督云南,于道光六年(1826)聘纂通志,后因意见不合辞归,杜允中以王崧所撰地理等六门名《道光志钞》收入《乐山集》。此书每事融会众书而叙述,不注出处。还纂辑《云南备征志》一书,以事为主,照录原文,号称滇南大典故。
李廷锡 字康侯,号碧山,清湖北安陆人。道光二年(1822)进士。曾任江苏昭文、上海知县,江西南安知府,南昌府署督粮道,陕西督道代理按察使。纂有《增修安陆县志》四十卷、首一卷。有道光二十三年(1843)及咸丰三年(1853)两种刻本。
谢菼 字惕夫清湖北黄冈人。道光五年(1825)举人。工诗文,擅书法。曾任安徽霍山、婺源、泾县知县。著有《惕夫文集》、《履尾居诗集》及道光《黄冈县志》。
贾洪诏 字金门,清湖北均州(今均县)人。道光二十年(1840)进士。曾任云南定远、昆明等地知县、知府,云南按察使、布政使、巡抚。回鄂后,主讲于郧山书院。纂有光绪《续辑均州志》。
隋汝龄 字九芗,清辽宁省复县普兰店隋家沟人。道光乙酉拔贡。曾任盛京觉罗学教习,后到江南做官,任祝其、赣榆等县知县,加知州衔。同知三年任江宁府督粮同知。汝龄学识渊博,以因生长于辽,尝读《辽海编》、《辽东志》、《盛京通志》,欲私为一书,以继其后。于是储二十年之心力,在赣榆任内,每夜燃烛著述,于咸丰二年(1852)终成《辽海志略》一百六十卷。汝龄卒后,赣人挽之曰:“二十年辽海志成,大有文章著史笔;三千里家乡路远,空教父老哭青天。”该志未刊,稿本后藏大连满铁图书馆,光复后流于国外,国内现有奉天通志馆抄本,共六十四册。
甘熙 字实庵,又号石安,晚号二如居士。清江苏南京人。道光十八年(1838)戊戌进士,以知县分签广西,后改官郎中;道光二十七年(1847)选为户部广东司兼云南司主稿。平生爱藏书,通堪舆之求,晚年曾受诏安道光帝灵柩于墓,并为咸丰帝复堪平安峪陵地。著有《白下琐言》、《桐荫随笔》、《栖霞寺志》、《重修灵谷寺志》等书。
许瀚 字印林,一字元翰,清山东日照人。道光十五年(1835)进士。龚自珍赞之为北方学者第一名。所纂《济宁直隶州志》,得梁启超好评。
罗绕典 清安化(今湖南长沙)人,字苏溪,道光进士,由编修累擢湖北巡抚,以丁忧归。太平军起,奉诏办理湖南防务,进云贵总督,镇压川东回民起义,督师征剿桐梓杨龙喜起义时,卒于军。辑有《黔南职方纪略》九卷,又搜访《黔南识略》钞本,刊行于世。
张昭潜 字次陶,又字次潜,清山东潍县人。廪贡,因仕途不顺,专事著述和教育。清同治末年纂有《山东通志》(不分卷)。光绪初年,纂成《山东省沿革表》。此二志虽是私撰,但资料可靠,图表亦工。民国二十三年(1934),山东省影印《光绪山东通志序》中给予高度评价。还著有《通鉴纲目》、《地理续考》等。
王柏心 字子寿,号螺洲,清湖北监利人。道光二十四年(1844)进士,授刑部主事。回乡后致力于教学、著述。晚年尤精于史地之学。纂修《道光黄冈县志》,同治续修《东湖县志》、《同治宜昌府志》,同治续辑《汉阳县志》,同治《当阳县志》、《临湘县志》、《监利县志》、《光绪监利风土志》等。是湖北纂修方志最多的方志学家。
石景芬 字芸斋,清江西乐平人。道光二年(1822)进士,授翰林院庶吉士,历官河南监察道御使,平凉知府,以军功加振勇图巴鲁,由金华知府升四川盐茶道,后擢皖南兵备道。晚年掌教翥山、芝阳、濂溪三书院。同治年间受聘主纂《南安府志》、《饶州府志》、《大庾县志》。志体皆依旧本,无所创新。著有《诵清阁钞文》、《长城金镜》等。
帅方蔚 字叔起,又字子文,号石村,清江西奉新人。道光六年(1826)探花,授编修,放山东乡试副主考,迁湖广、云南监察御史,因病告归。同治九年(1870),两江总督刘坤一聘其主撰《江西通志》;同时,奉新县令吕懋先亦聘其主纂《奉新县志》。同治十年(1871)二书告成,次年卒。所修志书极简洁,不免疏略。著作有《帅氏清芬集》。
刘绎 字瞻岩,清江西永丰县人。道光十五年(1835)状元。授翰林院修撰,入直南书房十七年,又提督山东学政,后以亲老乞归里,主讲白鹭洲书院。同治九年(1870),主纂《光绪江西通志》,未竟而殁。著有《存吾春斋文抄》、《崇正黜邪论》等书。
王检心 字子涵,号惺斋,清河南内乡县人。道光十年(1830)举人,十五年大挑一等,发江苏以知县用。后以陕西知府用,又发直隶以道员用。有《真州救荒录》、《高淳义学义仓辑略》、《内乡通考》、《兴化县志》、《重修仪征县志》、《续中州人物考》、《王氏族谱》、《历代帝王纪年考》。所撰志书,征文考献,纠谬正讹,极富史料价值。
张穆 字诵风,号石州,清山西平定人。道光十二年(1832)优贡生,十九年应顺天乡试,因不勘受辱而退场,遂绝意仕进,专心治学。所著《蒙古游牧记》十六卷,前六卷记内蒙古,后十卷记外蒙古。斯书以地志之体例,以旗为篇,先记地域,详考沿革,然后详载事迹。其考订之精确,足补辽、金、元三史之缺。惜后四卷未完稿而卒,由其友人何秋涛补辑校订而付梓,此书问世不久,即引起俄、英、法等国汉学家的重视。
鲁一同 字通甫,清山阳(今江苏淮安县)人。道光十五年(1835)中举,再试不第,遂研精于学,善于古文。咸丰元年(1851)纂成《邳州志》,声名大震,其后又纂成《清河县志》及《清河风俗物产志》。咸丰中又自刊成丛书《鲁民遗著》。
邹汉勋 清湖南新化人,字叔绩,咸丰元年(1851)举人,精天算舆地,文字音韵之学,曾与其兄合撰《左氏地图说》,后与同县邓显鹤修《宝庆府志》,又至黔中主纂贵阳、大定、兴义、安顺诸府志,并与魏源同撰《尧典释天》。研习《易》、《诗》、《礼》、《春秋》、《论语》、《说文》、《水经》诸书,均有撰述,凡二十余种,合二百卷。
郑珍 清贵州遵义人,字子尹,晚号柴翁,少贫笃学,道光五年恩贡,十七年(1837)中举,官古州厅和荔波县学训导,与莫友芝合纂《遵义府志》,私撰《荔波县志稿》。生平于经最深“三礼”,又长说文之学,著有《经说》、《说文逸志》诸书。
苏源生 字泉沂,号菊村。清河南鄢陵县人。道光二十年(1840)副榜。道、咸年间,中州讲正学者,首推倭仁、李棠阶,而苏之学尤称渊雅。著有关的《中州学案》、《国朝中州文征》。所撰《鄢陵文献志》四十卷,渊雅精确,于土地、人物、政典、学校、职官、选举、经籍、金石、大事、杂事,有图、有表、有志,考证详核,体例懿雅,洵足为志乘之善。
赵文濂 字鲤门,清涞水县(今属河北省)人。道光二十九年(1849)举人,授河北肥乡教谕,升任正定府教授。文濂一生好学,时以诗自娱。从同治六年(1867)至光绪十一年(1885),予纂《肥乡县志》、《井陉县志》、《正定县志》、《元氏县志》、《重修新乐县志》。所纂各志考据宏博,词义详核。唯失之过简。
雷以诚 字鹤皋,清湖北咸宁人,道光三年(1823)进士,授刑部主事,历官御史、内阁侍读学士、刑部侍郎、陕西按察使、光禄寺卿等职。曾任奉天府府丞。咸丰二年(1852)补修乾隆元年《盛京通志》,并作《盛京通志跋》一篇。他在“跋”中称:《盛京通志》始修于雍正末年,蒇事于乾隆初。因年深月久,字迹脱落甚多。如不及时补修,必将无用。道光三十年(1850)来沈视学,倡议补修,得到同事者赞助,参新旧本校核,又觅昔年初印原本对照,两月事竣,总计应行修补并全换页者,共三万余字。并撰有《(同治)咸宁县志》。
史澄 原名淳,后改澄,字穆堂,原籍江苏,后移居广东,占籍番禺。清道光二十年(1840)进士,先后任翰林院庶吉士、散馆编修、国史馆纂修、实录馆协修、国子监司业、顺天、福建、山西乡试考官、詹事府中允等职。后回广东掌教丰湖、端溪、粤秀书院。著志书有《广州府志》、《番禺县志》;清咸丰十一年(1861)广东重刊道光《广东通志》,史澄是总校之一。尚著有《安和堂示范》、《鉴古迩言》等多种。
温训 字伊初,清广东长乐(今五华县)人。道光十二年(1832)乡试第一,遂中式。精通古文、词赋,中举后不为官。编纂的志书有《新宁县志》、《长乐县志》。著作有《登云山房文稿》、《梧溪石屋诗钞》等。
雷春沼 清湖北黄冈人。道光二十三年(1843)举人。曾任鹤峰州训导,兼署巴东教谕、归州学正,内阁中书衔恩施县教谕、襄阳府教授。纂有《同治宜昌府志》,同治续修《鹤峰州志》,光绪《施南府志续编》。
曾作舟 字秋帆,清江西南昌县人。道光二十四年(1844)进士,官刑部主事、员外郎。因为官刚直不阿,咸丰十年(1860)终于被谤弃官。曾主持南昌友教书院长达十三年,同治九年(1870)参与主编《南昌县志》,十年(1871)主纂《南昌府志》。两志皆称杰作,时人推赏。另校定道光《万寿宫通志》二十二卷。
陈乔枞 字朴园,一字树滋,清闽县(今福州市)人。道光举人,官抚州知府,治经好汉学。咸丰年间,受聘纂《袁州府志》。其志类目较详,资料亦富。并纂有袁州所属《宜春县志》、《万载县志》、《分宜县志》、《萍乡县志》。咸丰元年(1851)纂《弋阳县志》,同治年间,又纂《江西全省舆图》并亲自勘测绘图。陈氏所纂方志六种,舆图一种,为江西保存大量有价值的史料。
谭莹 字兆仁,号玉生,清广东南海人。道光二十四年(1844)举人,曾官化州训导、琼州府学教授,加内阁中书衔。后任广东粤秀、越华、端溪书院监院,学海堂学长。他曾助伍氏富商刻古籍,博采海内罕见书籍汇为“粤雅堂丛书”一百八十种、“岭南遗书”五十九种,阐扬古籍文献,共达二千四百余卷。皆自评别、编订、跋尾二百余篇。编修《广州府志》、两修《南海县志》;咸丰十一年(1861)广东重刊道光《广东通志》,谭莹为总校之一。尚著有《乐志堂文集》三十二卷。
涂兰玉 字含白,清江西新建人。幼即嗜学,弱冠入庠,然乡试屡屡不售。为学专精,材禀过人,著述多达十余种。道光二十九年(1849)修《新建县志》,独任主笔,广收博集,正讹辨谬,公认为一部好志。道光三十年自撰《西山志》,穷源究本,兼收并蓄,亦可称优秀专志。又有《江城名迹补》一卷。
莫友芝 清贵州独山人,字子偲,别号亭。道光十一年(1831)中举,参纂《遵义府志》。又长于汉、宋两学及名物训诂、目录版本之学,著有《亭经学》、《唐写本说文木部笺异》、《古刻钞》、《宋元旧本书经眼录》、《亭知见传本书目》、《黔诗纪略》等书。
陈澧 字兰甫,号东塾,清广东番禺人。道光举人,是晚清岭南著名学者。曾任截选知县、河源县训导,为广州学海堂学长数十年,晚年又主讲菊坡精舍。治经不为汉、宋门户所限。知识渊博,凡天文、地理、乐律、音韵、算术、古文、诗词、骈散文等无不研究。著作达一百二十一种之多。主修《番禺县志》、《香山县志》,并参加《广州府志》纂修工作。清咸丰十一年(1861)广东重刊道光《广东通志》,陈澧是总校之一;同治三年(1864)担任总核广东舆地图工作,并任《广东图说》绘图耿。
汪日桢 字仲雍、刚木,号谢城。清浙江乌程(今湖州市)人。咸丰四年(1854)举人,官会稽教谕。通史学,精历算天文。编有《二十四史日月考》等历算书籍。与周学浚同纂(光绪)《乌程县志》三十六卷、自撰(咸丰)《南浔镇志》四十卷。
徐时栋 字定宇,人称柳泉先生。清浙江鄞县人。道光二十六年(1846)举人。学识广博,藏书丰富,致力地方文献。考订四明六志,作《四明六志校勘记》三十一卷。辑有《四明六志诗文钞》。与董沛合撰《慈溪县志》,颇受好评。同治七年(1868)鄞县开志馆,聘为主纂,广证博采,精考详核,费时十二年。志未成,将逝,执手委付继者。
陈兰彬 字荔秋,清广东吴川人。咸丰进士,曾任礼部左侍郎、兵部右侍郎、都察院左副都御史等职。为我国早期著名外交官,晚年归里从教。主修志书有《高州府志》、《吴川县志》、《石城县志》。尚著有《使美百咏》、《重次千文》等。
黄君钜 字仲尊,号丹崖,清末广西武缘(今广西武鸣)人。壮族。道光二十九年(1849)举人。历官云南浪穹、富民、易门县知县,宾川州、武定直隶州、广西直隶州知州。晚年辞官归里,就岭山书院山长。在云南任上,闻闾里筹办志事,即提出征集文献“宜悉数”,对待事物“诚平允”,“莫假丹铅轻笔削。”光绪年间,与其子诚沅纂《武缘县图经》,因绘图精细,考核详悉,向为志界推崇。著有《燕石漫藏》、《丹崖诗钞》。
宋继郊 字述之,也作树芝,号梅花道人。清河南开封人。道光二十四年(1844)举人。曾任许州学政和汝宁、陈州、南阳等府教授。幼慕武亿之学,笃志搜罗古今,著述博雅称富。撰有《东京志略》、《梁园志余》、同治《祥符县志稿·古迹志》、《邑乘备采》、《祥符县采访初稿》、《相国寺志略》、同治《宜阳县志》等志书。其手稿《东京志略》为其方志代表作,约一百二十万字。设宫殿、官署、神祠、楼阁、坊市、形胜、风俗、建置、灾异、歌谣、人物等门。
郭嵩焘 字伯琛,号筠仙,晚更号玉池老人,清湖南湘阴人。道光进士,曾入曾国藩与僧格林沁之幕,官至广东巡抚,奉命出使英、法,为我国第一任驻外公使。回国后,以讲学著书终其生。他纂修了《湘阴县图志》,还参与了《光绪湖南通志》的编纂,名列第二总纂。郭氏认为“郡县志,非徒以资考证,实亦经世之学也”。其于湖南通志之体例,则力主以谢蕴山《广西通志》为圭臬,均为有识之见。
邹伯奇 字一鹗,又字特夫,清广东南海人,南海诸生。他是我国第一架太阳系表演仪的制造者,是我国第一个把哥白尼学说应用于实践的人,也是我国第一位热心修志的科学家。所修志书有《南海县志》、《南海县图志说》、《历代地图》、《皇清地理图》。同治间还任《广东图说》绘图职。其中,《南海县志》后人称为善本。另著有《学计一得》等多种。
李联琇 字季莹,一字小湖,清江西临川人。道光二十五年(1845)进士,官至大理寺卿。致仕后主讲于钟山、惜阴二著名书院。同治九年(1870)参加《江西通志》的编纂,出力颇多。光绪七年(1881)又主纂《崇明县志》。《续修四库全书提要》称“此志体例简要而完备,足为近代邑志之善本。考证、凡例两篇,皆极精美。”其他著作尚有《好云楼初二集》、《采风札记》等。
李元度 字次青,又字笏庭,自号天岳山樵、超然老人,清湖南平江人。道光举人,咸丰年间入曾国藩幕,官至贵州布政使。博学能文,尤肆力掌故地理之书。其《国朝先正事略》、《国朝彤史略》、《名贤遗事录》均为传世之作。他主纂《南岳志》、《平江县志》,还与曾国荃、郭嵩焘同纂《光绪湖南通志》。其于志体,力主“方志之体不宜袭史体”,而务遵康熙钦定《河南通志》之成式,诚属失当;然于纪述内容,主“详赡”而不尚“简要”,则殊为得体。
杨同桂 字伯馨,清直隶通州人。少日随其父宦于海龙厅,后投笔从戎,光绪十七年(1891)任《吉林通志》局提,分纂舆地,光绪二十年任长春府知府,后转任吉林府知府,未几卒于官。其在关外有年,对东北地区地理习得其熟。在海龙厅时,于诗礼之暇,考证古今,与黄县孙宗翰同撰《盛京疆域考》六卷,此书记历代东北之疆域,以正史地理志为纲,而引诸书以证之,考据精辟,为后世所征引。此书有《聚学轩丛书》本、《辽海丛书》本。杨氏又著《沈故》四卷,记辽东掌故百数十事,如三十年代在海龙发现的女真字石碑,早在四十年前已被杨氏拓得并详录于此书中。
欧樾华 字蓉冈,清广东曲江人。咸丰十一年(1861)拔贡,同治三年(1864)举人。所著志书有《韶关府志》、《曲江县志》,几乎在同一时期完成两部志书。
俞樾 字荫甫,号曲园。清浙江德清人。道光二十四年(1844)举人,道光三十年(1850)进士。历翰林院编修、河南学政等职。咸丰七年(1857)年罢官,此后致力著述、讲学。曾主讲苏州紫阳书院、杭州诂经精舍等。著述丰富,所撰《春在堂全书》,有二百五十卷之多。与方宗诚同纂〔同治〕《上海县志》三十二卷,另纂有〔光绪〕《川沙厅志》十四卷,并审定《镇海县志》四十卷。
张裕钊 字濂卿,别号濂亭,清湖北武昌(今鄂城)人。咸丰元年(1851)举人,考授内阁中书。善书法,通经史,善训诂,精研“三礼”。其书法被誉为“近代首屈一指”。先后执教于江宁、经心、直隶、陕西等书院。曾考订《国语》、《国策》,著有《左氏服贾注考证》、《今文尚书考证》等。编纂有《高淳县志》、《钟祥县志》。
黄彭年 清贵州贵筑(今贵阳)人,字子寿,道光进士,改翰林院庶吉士,授编修,历官陕西按察使,江苏、湖北布政使。生平重视教育,擅长史地之学,曾主讲保定莲池书院,创建博学斋和学古堂,设官书局,刊售各省书籍。又受李鸿章聘,主纂《畿辅通志》,历时十年,成书三百卷,号为通志巨擘,推为佳作。并有《东三省边防考略》、《历代关隘津梁考存》、《金沙江考略》、《铜运考略》等著作。
王轩 字霞举,号顾斋,清山西洪洞人。同治年间进士,尝任兵部主事数年,后主讲运城宏运书院。光绪五年(1897),被山西巡抚曾国荃聘为山西通志局总纂,并主讲晋阳、令德二书院。王氏博学能文,生平撰述甚多。他总纂的《山西通志》一百八十四卷分为六门,“图”以辨方,“谱”以序世,“考”以稽古,“略”以纪今,“纪”以述事,“录”以存人。下设三十七类,头绪繁多者,再区为子目,事体相近者,则列为附目,义例精严,内容宏富,得到学术界的赞扬。他亲身撰写的疆域沿革部分,以《山西疆域沿革图谱》先期刊印,影响甚大。他还编撰《洪洞县志稿》十六卷,未刊行,今存南京地理研究所。
张曜 字朗斋,清浙江钱塘人。行伍出身。因镇压河南等地捻军“有功”,升任河南布政使。目不识丁,改任总兵,带兵随左宗棠赴陕甘镇压回民起义。在抗击俄国帝国主义侵略新疆之战中有功,光绪十二年(1886)任山东巡抚。治理黄河有成绩,死后,人们在大明湖建“张公祠”以示纪念。从任总兵始,一心向学,将“目不识丁”四字,镌印佩之以自励。不久,淹通经史。光绪十六年(1890)设局修志,除聘请著名学者孙葆田任总纂外,还调集数十人的修志班子。不久去世,但对《宣统山东通志》的成稿,立了开拓之功。
洪良品 字叙澄,号右臣,别号龙冈山人,清湖北黄州(今黄冈)人。同治七年(1868)进士,授翰林院编修。曾任户部给事中,御史等职。撰有《顺天府志》、《光绪黄冈县志》、《光绪湖北通志志余》(抄本)。另有《古文尚书辨惑》、《古今称谓考》等二十余种。
王棻 字子庄,别字轩,清浙江黄岩人。道光二十八年(1848),纂修《九峰山志》(五卷)。同治六年(1867)中举,历任黄岩九峰、临海正学、处州莲城、温州中山等书院山长,一意讲学、著述、修志。从光绪元年(1875)到二十八年(1902)间,先后纂《黄岩县志》、《青田县志》、《杭州府志稿》(二百十二卷)、《太平县续志》,又与孙诒让合纂《永嘉县志》,与李仲昭合纂《仙居县志》。他搜集台州历代闻人言行,自晋至清三百三十九人,编成《台学统》一书。还不断总结修志经验,进行考证校讎,发表《扬州府志辨误》、《仙居旧志辨误》、《重修台州府志议》、《书王子常黄岩县志叙传后》、《书黄壶舟先生批戚氏太平志》等论述志书文章十多篇。
董沛 字孟如,号觉轩,清浙江鄞县人。光绪三年(1877)进士,官建昌知县。以疾归里,筑屋三楹,称“六一山房”,聚书五万卷。先后主崇实书院、辨志书院,课史学。与张恕、徐时栋同纂《鄞县志》,协修《江西通志》,还著有《两浙令长考》、《明州系年录》、《甲丁乡试同年录》、《竹书纪年拾遗》、《董氏家传》等多种。
云生 字奇峰。清打牲乌拉(今吉林省永吉县乌拉街)正白旗人。初以太学生入署充差,后被授笔帖式,旋升仓官,任满转骁骑校,升翼领。因为清廷采珠有功,于光绪六年(1880)奉旨授打牲乌拉总管。熟谙历代采珠等事,光绪初修《打牲乌拉志典全书》。
贺绪藩 清贵州黄平人,号幼承,晚号息庐。咸丰廪生,太平天国革命时,佐江苏巡抚翁同书幕府,以功擢安徽泗州蒙城县知县,旋升直隶州知州。后忤上官劾罢,携家寓金陵,与江南名宿江梅村、缪幼臣、刘公父风雅唱和,归里后主讲镇远之秀山,八寨之龙泉,平越之墨香各书院,主纂《平越直隶州志》四十卷,并有《续通鉴纲目》等书。
李慈铭 字㤅伯,号莼客,清浙江会稽(今绍兴、上虞)人。光绪六年(1880)进士,任户部江南司浚郎、山西道监察御史,转常山西道。撰有《绍兴府志校记》、《山阴县志校勘记》。一生著述甚丰,与史志有关的有《唐代官制杂钞》、《宋代官制杂钞》、《元代重儒考》、《南渡事略》、《国朝经儒经籍考》、《军兴以来忠节小传》等。另据清平步青《常山西道监察御史督理街道李慈铭传》云,纂有《会稽新志》,然未见传本。
王闿运 字壬秋,一字壬甫,湖南湘潭人。以高才积学,由举人特授翰林院检讨,旋加侍讲衔。先后任成都尊经书院、长沙思贤讲舍、衡阳船山书院山长及江西大学堂总教习,民国初,充国史馆馆长。纂有《桂阳州志》二十七卷,《衡阳县志》十二卷,《东安县志》八卷,《湘潭县志》十二卷。近人黎锦熙谓《湘潭县志》“其超俗拟古,竟在章氏(学诚)之上”,且文词富丽,在诸方志中,实无可与抗手者,故该书一出,海内推为名志。
丁丙 字嘉鱼,号松生、松存。清浙江钱塘(今杭州市)人。富藏书,家有八千卷楼、嘉惠堂藏书处。致力于地方文献,曾辑刊《武林掌故丛编》二十六集。参预光绪《杭州府志》的编纂,另撰有《皋亭山志》、《广寿惠云寺志》等。与孙峻同辑编《武林坊巷志》亦名《杭州坊巷志》,卷幅浩博,证采尽穷,为志书之佳作。
陈灿 字昆山,清贵州贵阳人。光绪三年(1877)进士,在云南历任知府、道尹、按察使、布政使等职。在滇二十八年,于政教多有建树。光绪八年,岑毓英二次督滇,灿奉命始终参加纂修光绪《云南通志》。著有《宦滇存稿》、《云南新旧团练章程》等。
何远鉴 字葆山,清湖北来凤人。道光十七年(1837)举人,任嘉鱼县教谕。曾主讲南郡、朝阳、台崖诸书院。著有《崇阿絮语》、《崇阿诗文集》等。纂有《同治来凤县志》,《同治增修施南府志》。
黄子遂 清湖北竹山人。道光十七年(1837)拔贡,候选直隶州州判。纂有《咸丰竹山县志》,该志由陈汝蕃主修,又纂《同治竹山县志》,由周士桢主修。
鲁淇光 字芝友,清江西南丰人。同治七年(1868)进士,授翰林院编修,历官陕西道御使,登州知府,济南知府。同治十年(1871),受聘主纂《南丰县志》,同治十一年(1872),又主纂《建昌府志》。两志皆亲自厘订类目。
史策先 字吟丹,清湖北枣阳人。赐进士出身,曾任京畿道监察御史,广平府知府。纂有《同治枣阳县志》、《随州志》。
史梦兰 字香崖。号砚农,清河北乐亭县人。道光二十年(1840)举人,授山东朝城知县,不就。曾国藩、李鸿章慕其才,先后一再招致,均以母老为辞。隐居故里,潜心研究乡邦掌故,整理谣谚。同治十二年(1893)至光绪五年(1879),为邑令所荐,受聘编纂《乐亭县志》、《迁安县志》、《抚宁县志》、《永平府志》。所纂各志结构严整,主次分明,凡例中对方志编纂颇具独到见解。
杨笃 字巩同,号秋湄。清山西乡宁人。同治甲子科(1864)举人。历任山西繁峙、阳曲县训导和襄垣县教谕。一生纂修了《蔚州志》、《代州志》、《西宁新志》、《繁峙县志》、《壶关县续志》、《长子县志》、《天镇县志》、《长治县志》,襄修了《五台新志》,并实际编纂了《山西通志》。光绪五年(1879),山西通志局成立,王轩为总纂,杨笃与杨深秀为分纂。十三年,王轩病故,杨深秀赴京任职,志书编纂几陷停顿。杨笃毅然挑起修志重担。他把修志看得比生命还要紧。他说:“一身之寿夭,命也。倘通志不成,三晋文献由我而断,罪不更大乎?”光绪二十年(1894),《山西通志》修成。同年秋,病逝于省城。
徐宗亮 字晦甫,号椒岑,清安徽桐城人。因终身不仕,以文章遨游于公卿间,曾入李鸿章幕。光绪十三年(1887)黑龙江将军恭镗聘之为幕僚,居江三载成《黑龙江述略》六卷。晚年还参与了《通商约章类纂》、《天津府志》、《沧州志》及《长芦盐法志》等书的编纂工作。
陆心源 字刚甫,号存斋,晚号潜园老人。清浙江归安(今湖州市)人。咸丰九年(1859)举人,官至盐运使。通经史,富藏书,著有《潜园总集》九百余卷。与周学浚同纂同治《湖州府志》九十六卷,与丁宝书同纂光绪《归安县志》五十二卷,自撰《皕宋楼藏书志》一百二十卷,并作《类编长安志跋》、《至正金陵志跋》、《严州图经跋》等。
陈作霖 字雨生,号伯雨,晚号可园,清末民初江苏南京人。历任《上江两县志》分纂、《江宁府志》分纂、金陵官书局分校、崇文经熟教习、奎先书院山长、上江两县学堂堂长、江楚编译官书局分纂、南洋官报局帮总纂、江南图书馆典籍、江苏省通志局总校兼编纂,《江宁县志》总纂。其方志著述颇丰,有《江苏兵备志》、《金陵通纪》、《金陵通传》、《元宁乡土志》、《运渎桥道小志》、《风麓小志》、《金陵物产风土志》、《南朝佛寺志》等多种。传世之作,首推记大事之《金陵通纪》与传人物之《金陵通传》。陈三立谓其一生“凡省府县局、书院、学堂、官书局、图书馆之属,……皆互董其役终其身,因以著书百数十卷,跻为通儒。”
劳乃宣 字季瑄,号玉初,清浙江桐乡人。同治十年(1871)进士,曾任四品后补京堂,江宁提学使,京师大学堂总监督兼署学部副大臣。晚年在青岛闲居。一生著述颇多,民国初年,主纂《信阳县志》八卷,附补遗一卷。此志资料翔实,是当时山东省县志中的佳品。
孙葆田 字佩南,清山东荣城人。同治十二年(1874)进士。任合肥知县时,因依法处理该县“勋臣”子弟仗势欺压平民事,被弹劾“引疾”归里。光绪十六年(1890),山东巡抚张曜设局修志,聘为总纂,张曜死而志未成。光绪三十三年(1907),杨士骧任山东巡抚,继续设局修志,又受聘为总纂之一,实际是“独为其难”。于宣统三年(1911)《山东通志》稿成,积劳成疾去世。该志二百卷,首一卷,末一卷,约六百余万言,是《山东通志》中最详尽的志书。
杨守敬 字惺吾,晚号邻苏老人,湖北宜都人。清同治元年(1862)举人。在清驻日使馆供职期间,搜求遗书,撰有《日本访书志》、《留真谱》、《古逸丛书》等。归国后,任两湖书院及勤成学堂、存古学堂总教长。辛亥革命后,袁世凯聘为顾问,任参政院参政。为清代著名历史地理学家。兼精金石。著有《历代舆地沿革险要图》、《水经注图》、《隋书地理志考证》、《汉书地理志校补》、《辑古地志》、《光绪湖北通志稿》等。其补抄《太平寰宇记》缺佚,为时人所称道,所著《水经注疏》四十卷,在他逝世后,由弟子熊会贞相助成书。尤为海内外所推重。
(来源:《中国方志大辞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