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岫云
福州市鼓楼区大腹山麓(今福建工贸学校的山地公园里)有一气势巍然的名人古墓,墓为白色花岗石结构,龟甲形圹山,护以双重山墙,形若靠背扶手椅。墓南向,“风”字形,面朝奔流不息的闽江。古时逆流船只,纤夫牵缆,犹如跪拜,夜间过往船只,多在此停泊,因而有人形容此墓是“日受千人拜,夜招万盏灯”,今则被众多高楼树木遮挡了。
依山势自山麓至半山的墓道原有13埕,每埕面宽14米,一直延伸到闽江边,如今只留下了7埕,层层高起,两旁砌有石护坡,中间设有石阶。走进墓园,第一埕左右立着两根八角形石望柱,左刻“玉音,襟期慷慨”,右刻“玉音,志虑忠勤”。顺着台阶向上,每一墓埕两边小桃树丛里分立着石像生:秉笏肃立文臣, 披甲按剑武官,缰勒待发石马,龇牙雄踞石虎,温驯正直石羊。可惜今文臣头像无存,石羊已失踪了。
墓前设有供桌祭台,台裙分框镌刻浮雕有马、鹿、狮、羊、麒麟等神兽图案,这些精美的雕刻已风化斑驳。两边墓手各有一头石雕闭嘴龙(石螭)并镇以小石狮。南京明史专家认定为明建文帝陵寝的宁德上金贝古墓,也有同样闭嘴龙。古墓封土前竖高1.74米、宽4.28米、轮廓状若拱桥的马鞍形墓碑,无纹素碑面隶书阴刻“明抗倭将领张经墓”,墓两侧石构围屏刻张经生平事略,字迹已很难辨清。
张经是地地道道的福州人,是戚继光的上司,被称为“抗倭第一人”,明弘治五年(1492年)出生于洪塘乡蔡厝坊,字廷彝,幼袭蔡姓,正德十二年(1517年)中进士后,复原姓。历任吏、户科给事中,在任期间,上书劾罢纳贿的兵部尚书金献民、匿灾不报的河南巡抚潘埙,又请撤除锦衣卫及太监把持的东西两厂。嘉靖二十六年(1547年),奉命巡按闽疆,惩办贪官污吏,又为贫苦之士安心求学,在福州府四门学建置学田,此后平乱有功,加兵部尚书衔镇守南疆。
嘉靖三十三年(1554年),张经已是63岁高龄,朝廷任命他为七省经略,总督江南、江北、浙江、山东、福建、两广七省军队,抗击倭寇。素不知军事的奸相严嵩党羽赵文华到前线督战。张经亲率兵勇斩倭首1900百余级,取得抗倭以来最大的胜利,史称“东南战功第一”,却受到严嵩、赵文华谗言构陷,嘉靖帝反而以“养寇糜财”的罪名将张经、李天宠召回京都,与第一个弹劾严嵩的杨继盛,同日被斩于街市,“京师震骇,谓国家一日杀三贤能臣,罢市者累日”。明朝隆庆初,张经孙张懋爵上疏诉冤,朝廷为之平反。传说,张经下葬时,明朝皇帝念其忠义,怜其被斩无头,特请能工巧匠铸造了一个金头随其下葬。这一传说,为张经墓平添了几分神秘色彩。其实,这只是张经的衣冠冢,著名闽剧《金头御葬》演绎了这一大冤案。
然而因传说,张经墓屡遭劫难,山麓入口处原有“东南战功第一”石坊,民国年间被军阀李厚基拆除,台石亦被盗掘。张经墓于清乾隆时修缮过一次,1961年被公布为福建省文物保护单位,1963年—1964年重修,并全面砌筑台埕,1984年再次重修。后人为张经鸣不平,在其墓壁题“堪恨阶前无铁相,张坟何异岳家坟”,认为与岳飞冤案相似,是大明王朝千古奇案。
张经祠在洪塘山下,明万历二十八年(1600年),家乡人民为了纪念他而建。祠堂内供奉着张经像,戚继光、俞大猷陪祀。两旁有楹联云:“文武无双经略,东南第一战功。”清乾隆、嘉庆间屡有重修。祠堂今仍遗留了旧时风貌,风火墙建筑形式,由祠厅、文昌阁、回廊、前后天井组成一个建筑群,占地面积592平方米。张经号半洲,著《半洲诗集》,后人将他在洪塘的居住地更名为“半洲街”并沿用至今。
台江苍霞洲建有七省经略庙祀张经,庙今已荡然无存。有文记载:苍霞洲七省经略庙前曾有一个锅边糊摊,人称“七省经略庙鼎边糊”,半夜开始应市,天亮卖完收摊。民俗学家萨伯森先生1974年出版的《垂涎录》,图文并茂地详述了福州传统美食,中有诗云:“半洲庙畔锅边糊,午夜开售到晓无。雪片皑皑汤弥弥,一盂风味尽称腴。”
南后街三坊七巷文儒坊42号,是张经建于明代的故居,属福州最古老的建筑之一。原故居并排共三座,均坐北朝南,为三进、左右各花厅的深宅大院,占地面积2675平方米,建筑面积2317平方米。如今从残墙和石框大门内的天井及尚保留的主座木构厅堂,亦可窥见当年一斑。
福州金山寺塔后大悲楼,左右各有一间斗室。左室名“怡怡斋”,张经年轻时曾在这里读书,有联道:“楼间几层摩日月,江湖千古集衣冠。”金山寺浮雕长廊记载了张经抗倭的功绩。镇海楼上历代先贤的画像中也有张经像,张经所著《四门学碑记》碑存于于山碑廊中。
《福建日报》2020年11月2日 第12版:理论周刊·文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