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王新
南宋庆元二年(1196)某日,五虎山西南麓的三溪口,来了一位头戴乌角巾的青衫老者,他听闻这里风景优美,特来游玩散心。来此之前,老者已在福州城内乌石山脚下的一条小巷子住有一段光景,他在那里读书讲学,以文会友。这条小巷后来取名“来魁里”,现今道山路来魁里1号,即是这位老者当年讲学时的居所。
这位老者即当世大儒朱熹,后人誉他为“理学大师”“孔孟之后第三圣”,他的学说成为明清两代官方正统思想。但在此时,朱熹因卷入朝廷政争正遭贬黜,他的学说被当朝权臣韩侂胄定为伪学遭到封禁,他个人被打成“伪学之魁”,在朝中几无立足之地。此时的朱熹,心情应是十分郁闷。
幸运的是,朱熹在闽中找到了他的精神家园。当时,福州可算是安逸之地,经济发达,文化繁荣,又远离权斗中心。据史料记载,朱熹在避“伪学”之禁期间,曾十多次来到福州,遍游城区郊县,游山玩水,讲学扬道。
那日,来到三溪口的朱熹,立即被这里的湖光山色所吸引,“真人杰地灵之处也”!他决定在这里建一座书院,传播自己的学说。在当地村民帮助下,几楹石屋草堂很快就建了起来,朱熹给书院取名“吟翠山楼”。三溪口地处方山驿中段,交通便捷,附近村民听说大儒在此授课,都把子弟送来,听朱熹讲学。
“吟翠山楼”名虽风雅,实则简陋,但正如唐刘禹锡《陋室铭》所言“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斯是陋室,惟吾德馨……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孔子云:何陋之有?”五虎山下七里平洋的乡间名士,听说朱熹在此讲学,也常来书院拜访,诗酒互答、弦歌相和、谈玄论道,其乐融融。现今,在闽侯县祥谦镇三溪口村下卓自然村的一个小山包上,还残留着吟翠山楼的遗迹。
朱熹听说五虎山上有神仙遗迹,讲学论道之余,与友人攀绝壁、履巉岩,寻觅仙踪,尽兴而归后,他在寓所写下“怡山良石、神仙所居”八字,后来这八字被明代文人请工匠刻在五虎山的悬崖顶岩上,至今刻字犹存。饱览五虎山雄奇风光后的朱熹还诗兴大发,写下《方山》一诗:“到山不识山面目,但见九鼻盘溪曲。归来兀坐小窗下,倚天百尺堆寒玉。”此诗脍炙人口,流传至今,七里民众耳熟能详。
气势磅礴的五虎山,一百六十峰连绵起伏蜿蜒向东,终结于仙人峰下的塔林村。一个风和日丽的春早,朱熹带一众吟翠山楼的学子,到塔林村兴林寺踏青,其时天清气朗,鸟鸣花香,他觉得这里是块风水宝地,待与住持商量后,决定在寺内设点讲学。从此,五虎山下又多了一处传道授业解惑的场所。后人在朱熹兴林寺讲学处建了座朱子楼,文人墨客时时雅集,瞻仰朱子遗像,吟诗作赋。从清末传承至今的闽侯百六峰诗社,也常在这里聚会。朱子楼的遗址,现存于闽侯二中校园内。
一日朱熹授课完毕,与兴林寺住持闲聊,听说离此地十里有个杨厝村,村民皆为杨时后人,村里建有一座小阁楼,依山傍水,是杨氏族人供子弟读书学习的场所。杨时,字中立,号龟山,学者称“龟山先生”,福建将乐人,师承北宋理学滥觞程颢、程颐兄弟,他精研理学,对闽中理学崛起功不可没,号称“闽学鼻祖”。记下一段尊师重道佳话的著名历史典故“程门立雪”,其主人公之一就是杨时。
论辈分,朱熹算是杨时的徒孙。听闻祖师爷后人住在左近,朱熹按捺不住兴奋心情,当下拉着住持,前往杨厝村拜访杨氏族人。他兴致勃勃地参观了小阁楼,还当众铺纸,挥毫泼墨,写下“龟山阁”三个苍劲有力大字。能得当世大儒赠送墨宝,杨姓族人自是喜出望外,朱熹离开后,他们就找匠人将三字制成金字牌匾,悬挂阁楼正门上,从此便有了“龟山阁”这处名胜。杨姓族人还盛情邀请朱熹给族中子弟授课,朱熹自是满口应承。此后数月,朱熹便在吟翠山楼、兴林寺和龟山阁三处往返讲学,七里文风从此大盛。龟山阁位于闽侯县青口镇杨厝村,经历代扩建修缮,如今规制完备,建筑面积五百多平方米,为闽侯县县级文物保护单位。
朱熹在五虎山下并没呆多久,可能半年不到,但他的到来,给五虎山增添了不少人文气息,开创了尚干七里和南港九十三乡“书院兴起、文风鼎盛”的局面,使七里平原成为后世的文儒之乡,才俊辈出。“人事有代谢,往来成古今。江山留胜迹,我辈复登临。”凭吊朱子在五虎山上和周边留下的古迹,可以让后人感受到古圣先贤的智慧和教化民间的良苦用心。
《福州日报》(2020年11月16日 07版 闽江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