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州革命史】鸦片战争前的福州社会经济
2020-11-1709-31-25来源:中共福州市委党史和地方志研究室

位于东海之滨,与台湾省隔海相望的福州,自古以来就是中国东南沿海的重镇,也是通向东洋、南洋的重要港口。历史悠久的马尾港,闽江下游南北两港汇合于此,注入东海,历来既是“海上丝绸之路”的重要通道,又是国防上的重要军港和中国近代海军的发祥地。

福州市地处戴云山脉东翼,倚山面海,地势由北向东南倾斜,沿海岸线曲折,岛屿众多。闽江横贯其中,下游为福州盆地,城区处于盆心。

福州气候为亚热带海洋性季风气候,温暖湿润,冬短而温和,夏长但无酷暑。这里土地肥沃,物产丰富,农作物以水稻为主,兼有甘薯、小麦、蔬菜等;水果种类繁多,有龙眼、橄榄、柑桔、蜜桃、荔枝等名贵品种,具有很高的经济价值,构成福州独特的经济作物。

福州之称始于唐开元十三年(725年),改闽州都督府为福州都督府。

福州历史悠久,是中国东南部开发较早的地区之一。早在新石器时代后期,这里就生活着闽越族的“闽人”,以渔猎为生,后来逐渐从事简单的农业活动。战国时期,越王勾践后裔无诸南迁入闽,带来了先进的冶炼技术,促进了福州冶炼业的发展。

秦始皇统一中国后,在福建地区设立闽中郡。复封无诸为闽越王,“王闽中故地,都冶”。两晋、南北朝时期,中原动荡,闽中相对稳定,中原人民大量入闽,随着与中原文化的融合,福州社会经济有了较大发展。

三国时期,随着商业的发展和运输的需求,福州及附近的连江、罗源等地成为福建的造船基地。到了唐代,福州地区的社会经济进入一个新的发展时期。唐末,河南固始人王审知随兄王潮率兵南下,占领福建全境,创立闽国,建都福州,审知称王,后人称“开闽王”。王审知采取“保境安民”“轻徭薄役”等政策,让人民体养生息,促进了闽国经济的发展。在农业方面,通过开垦荒地,兴修水利,提高粮食产量;在手工纺织业方面,布匹数量、质量在国内占有重要地位;在冶炼业方面,已能炼出重达3万斤的铜佛。

福州对外贸易历史悠久。宋代福州太守蔡襄所著《荔枝谱》中写道:福州“舟行暹罗、日本、琉球大食之属”。明朝初年,福州已成为对外贸易的重要港口,郑和七次下西洋,每次必经福州,在长乐太平港停泊,除招募水手,维修船舶,补给海上所需物品外,还收购福建土特产,运往南洋各国销售,也将各国入贡之物挟带入闽。

由于古代陆地交通不便,闽江则成为福建水上交通的大动脉。沿江物产顺流而下,多集中福州转口,促成了福州成为福建历史上重要的商业城市,并在全国对外贸易中占举足轻重的地位。明成化年间(1465—1487年),随着福州商业地位的日益增强,原来设在泉州、专门管理海外交易及行程的“市舶司”移至福州,进一步促进了福州海运贸易的繁荣。当时,新港、水部一带“华夷杂处,商贾云集”,是福州最热闹的地区。在商业贸易和海外贸易刺激下,福州商品经济日益发展,并且孕育着资本主义萌芽。明清以来,福州在造船,纺织手工业,冶炼技术等方面已达到相当水平。明弘治年间(1488—1505年),福州民间纺织工人林洪,革新发明了一种称“改机”的纺织机,能够织出闪光、阴花等品种绸缎,还可织出飞禽、走兽、花鸟、龙凤等图案。当时福州建造的“福船”,高大如楼,吃水一丈二尺,可容纳百余人。清康熙年间,福州还设立海关,准许外贸商人成立“公行”,进一步促进福州商业经济的发展。但是由于清朝末年腐朽没落的封建制度严重束缚,福州社会的资本主义萌芽发展十分缓慢。

(摘自:《福州革命史》)


点击显示全部 》
微信公众号
主办:中共福州市 委党史和地方志研究室
邮箱:fzdsfzs@126.com 闽ICP备2000581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