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闽清:那些象征古代科举功名荣耀的旗杆厝
2020-12-0110-56-04来源:学习强国

  作者:林跃先 吴滨

我国自隋代开始实行科举取仕制度到清末废除,经历了漫长的1300多年。而在旧时,每每随着科举功名的获得,彰显其荣耀的仪式、行为也随之产生,竖立旗杆便是其中的一种。

在民间,旗杆也称作旗杆碣,它是由两块相同的碑石相距数十公分相对而立,在两石中树立一根约6米高的石质或木质旗杆,碑体上凿有菱形或圆形孔洞用以固定旗杆。它多立在获取功名人的族中祠堂或府第前,以此来彰显功名荣耀的同时也起着激励后辈勤奋读书、努力进取的作用,有的府第因此更名为旗杆厝。

在福建省闽清县,自宋代到清代通过科举考试共出现了3名状元、157名进士、203名举人和401名贡生。因此,当年闽清县内竖立的旗杆,不胜枚举,以至在民间有“举人立旗杆,旗杆立满山”之说。随着春秋更替,历史变迁,有幸保留下来的屈指可数,近年来,当地政府部门加大了对古厝的修缮和保护力度,保留下来的这些象征古代科举功名荣耀的旗杆厝得以焕发新生。

白樟下炉旗杆厝

坐落闽清县白樟镇下炉村的旗杆厝,原名“新厝”。建于清乾隆三十八年(1773年),1877年该厝詹绍安参加丁丑科殿试中的第二甲第二名,光绪皇帝御赐双斗旗杆与是厝,由此便更名为“旗杆厝”。

1.jpg

下炉旗杆厝。来源:中共闽清县委宣传部

白樟下炉旗杆厝,坐南朝北,占地面积2925平方米。旗杆厝的主体由正厝和横厝构成,左右对称,四平八稳。建筑由南至北依地势下落分作十三埕,每埕大小不一,错落有致,气派非凡。在正厝的前埕左右两旁各竖立着一对旗杆,在石质的旗杆碑碣上分别刻着立碑主人所获功名和立碑时间,两柱木质旗杆高约6米。

2.jpg

象征科举荣耀的旗杆(受访者供图)

由第一门埕拾阶而上进入正厝门厅,门厅两旁分列“肃静、回避、御前侍卫、赐进士出生、武显将军”等十八块执事牌,门厅上悬挂“钦点御前侍卫府”竖匾。门厅左右各为回照,后为内庭天井院,天井两侧各作书院三直六间。正厝面阔七间、进深七柱,穿斗木梁架;硬山顶风火墙,高大雄伟。在正厅上方曾经悬挂“诰封桶”,桶内藏有光绪皇帝圣旨一卷,在横梁上也曾有许多诸如“会魁”“文魁”“武魁”等牌匾。该厝东西横厝各作上下两个单元,单元内四周围合二层结构,形成小天井院落,横厝单元或通过门洞,或以横弄可隔可通,贯穿全厝,布局巧妙,合理适用。

3.jpg

门厅两侧执事牌(受访者供图)

云龙旗杆厝

云龙旗杆厝原名“门前洋祖厝”。坐落于云龙乡后垅村,清康熙四十二年(1703年)由徐昆范、昆源、昆寿兄弟三人合资建造。云龙旗杆厝坐北朝南,占地约3000平方米。建筑由厝埕、天井、正座、横厝等构成,入门设作门楼,开在东南侧,厝埕为条状花岗岩铺就,简洁庄重;天井两侧为书院各两间、正座面阔七间、进深七柱。大厅斗拱雀替、额枋驼峰均作雕刻装饰,横厝位于正厝之西以过雨亭相连,建筑四周以围墙构成围合。旧时在厝的正厅上悬挂诰封木桶,内藏皇帝圣旨及御赐铜剑一把,厝正前方左右两侧各立有石质旗杆(碣)。是厝缘于徐昆范之子徐世灿在清乾隆二十五年(1760年)考取举人第一后,便按规制在祖屋前竖立旗杆一对,旗杆厝由此得名。

4.jpg

云龙旗杆厝(受访者供图)

5.jpg

厝前用于树立旗杆的两块碑石(受访者供图)

坂东旗杆厝

坂东旗杆厝是清代六都(今坂东镇)黄登京登道光丙戌进士后竖立旗杆于祖居前而得名。坂东旗杆厝位于坂东镇新壶村,墘西自然村,建于清乾隆年间(1736-1795)。背枕文泉山,面览六都洋,坐南朝北,占地约5000平方米。建筑主体由主厝和横厝构成,土木结构二层半。正厝中轴由外及里依次为回照、(倒座)门厅、天井、书院、(厢房)正座、后座;(厨房)横厝位于正座东西两侧。正座面阔七间、进深五柱,穿斗式木梁架。主座两侧夯土风火墙高出屋面,起伏跌宕,雄伟壮观;屋脊脊背作蓝地彩绘花草图饰,古朴典雅,燕尾翘脊形象生动,具有鲜明的闽清地方建筑特色。

在厝的正面前埕左右,立有两块彰显进士功名的旗杆碣。碑碣通高2.2米,分作上下两部分,下部为底座,由四块长1米、高0.8米的青石围成竖状,上部竖立石碣。在正门的门楣上悬挂一块“进士第”牌匾。根据旗杆厝的人讲述,旧时,在正厅梁间设有“诰封桶”,桶为长方形竖式,其上雕刻双龙戏珠,生动传神,内藏圣旨一卷,后遗失。

6.jpg

彰显进士功名的旗杆碣(受访者供图)


点击显示全部 》
微信公众号
主办:中共福州市 委党史和地方志研究室
邮箱:fzdsfzs@126.com 闽ICP备2000581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