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苏静
汤岭古道入口处
连江贵安境内蜿蜒着一条幽长的山岭,名曰汤岭。旧时岭下盛产温泉,汤池遍布其间,故而得名。民国版《连江县志》记载:汤岭,一名“云岭”,赴省大路。清光绪间,郑存理砌修,自茶亭至西溪桥止。
说是汤岭,其实是一条起点在贵安茶亭、终点在西溪桥的古驿道。据有关史料记载,驿道形成于汉武帝元封元年(公元前110年),可谓历史悠久。宋时就在贵安汤岭设有驿站,始名温泉驿,南宋淳熙间(1174-1189年)改名陈山驿站。清光绪年间,里人郑存理见山道逶迤曲折,秋季尘土飞扬,雨季道路泥泞,行路十分艰难,故捐资砌修。古道依山傍岭间开凿、铺石而成,全长约6公里,路宽2米许,是古代福州与闽东、温州交流的交通要道,是福温古驿道的一部分。
如今的汤岭古道是从山脚的三棵古榕开始的,一块刻有“天台境”的巨石静立在那里,见证着昔日车马喧嚣的繁忙景象。古道上块块青石,不规则却相辅相成,一阶接一阶,层层叠叠。古道沿溪蜿蜒起伏,相思树、桉树等排列在夹石台阶两侧。
岁月悠悠,古道幽幽。古道上那一块块磨光了的石阶,见证了多少达官贵人、文人墨客以及那些将士兵卒、商贩挑伕、僧人道士行色匆匆的步履。宋代大儒朱熹,当年便是从福州、长乐等地沿着汤岭古道、仁山七里岭两条古道来到连江结庐讲学的。南宋绍熙四年(1193年),朱熹任潭州知州,在长沙岳麓书院主持执事和讲学,后遭伪学之禁,返回三山(今福州)闲居。此间朱熹的足迹遍布连江,曾在丹阳宝林禅寺、小沧七里、敖江上山、潘渡贵安、朱步等地创办书院,讲学授徒,点燃文化火种。
从汤岭古道走来的名人贤士,还有近代海军总长萨镇冰。1933年11月,十九路军在福建发动“闽变”,成立福建人民政府。海军将领萨镇冰支持十九路军,被任命为延平省省长。1934年1月,尚未赴任,“闽变”失败,萨镇冰经人介绍,避居连江县江南乡梅洋西溪,安度晚年。西溪,水系发达,峡谷内景色优美。萨镇冰捐资兴办西溪林场,雇请潘度贵安的村民,植树造林200多亩,饲养家畜。在西溪林场中,还保存着萨镇冰原来居住过的房屋。在西溪的日子里,萨镇冰生活过得十分清贫,他从闽都往返汤岭古道,从不骑马,也不坐轿,更不乘船,常常着墨灰色长衫,脚穿布鞋,跋山涉水,态度谦和,平易近人。一次,路过汤岭见到旱灾严重,稻田缺水,作物干枯。面对如此大旱,他便自掏腰包,资助群众“修渠道,引溪水”,灌溉农田,惠泽桑梓。萨老关注民生的美德,从此在汤岭传为佳话。时至今日,贵安一带百姓中仍然流传着这样一首民谣:“萨老萨老,隐居气豪。善待百姓,不欠分毫。”
以温泉驰名的汤岭,当年官府在此设立的驿所名曰“温泉驿”,供来往的夫役、学子、商贾在此歇脚、用餐与补充马料,自然也捎带泡个温泉澡。因设有驿站,加之拥有得天独厚的温泉,于是在贵安汤山仅数里内,就兴起了汤店、汤岭、茶亭等古街。其中尤以汤岭古街最为有名。据说过去汤岭街有一条小溪穿街而过,其中有一段路,上盖石板,人行走其上,脚下流水声潺潺。街道两旁酒馆茶肆、布店食栈、钱庄当铺等百余家店铺鳞次栉比,各种货物五光十色,琳琅满目,一派繁华。每当夜幕降临,彩灯高悬,生意最为红火的当数玉山馆、天星馆和凤和馆。其名气之大,据说玉山馆开的票据能拿到京城领钱。这些上档次的旅馆都自备大汤桶,清晨或傍晚就吩咐两三位伙计到热泉池中挑水。据说当年萨镇冰也时常光顾汤岭街,与民众促膝交谈,颇有交情,还为“协利饭店”题写店招。时至今日,汤岭街的老者每每说起这段佳话,总是一脸的自豪。
汤岭不仅是一条莘莘学子进京赶考的“通京道”,也是商旅行客的“休憩驿站”,它还是一条“英雄路”。
连江是中国工农红军北上抗日先遣队的途经地。1934年,由粟裕等率领的红七军团三个师六千余人组成的抗日先遣队从瑞金出发,穿越大半个福建,攻打国民党重兵把守的福州失利后,于8月10日途经宦溪降虎村向连江方向转移。国民党522团重兵尾追围截红军,在桃源梧桐山(降虎)、汤岭古道茶亭等发生战斗。得到消息后,中共连罗县委和红十三独立团主动接应,火线接受抢救伤病员的重要任务,保存了革命的有生力量;配合先遣队胜利攻克罗源县城,为红军北上抗日先遣队顺利北上进入闽东扫清了障碍。
现在汤岭山麓尚存中国工农红军北上抗日先遣队途经连江史迹陈列馆、红军伤病员临时救助点遗址、红军泉、茶亭战斗遗址等,让人可以重温那段战火硝烟、荡气回肠的峥嵘岁月。
站在贵安的高处远望,汤岭犹如巨龙横卧于平地与山坡间。夕阳斜照下的汤岭街,在郁郁葱葱的榕树映衬下,恰似一幅天然山水画。
红军伤病员临时救助点遗址
《福州晚报》(2020年12月11日 A13版 闽海神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