廉吏吴鼎芬与《井门月爿坝碑》
2020-12-1303-20-48来源:福州晚报

  作者:张端彬

  民国期间,长乐感恩人吴鼎芬两任长乐知事、县长。“为民兴利,责无旁贷”,是吴鼎芬的执政理念。民国十九年(1930年),在福建省建设厅帮助下,吴鼎芬带领井门、竹田两乡村民在腊溪中游修筑井门月爿坝并立碑保护。至今月爿坝水依旧浇灌着竹田、井门两乡千余亩田园。

  (一)

  吴鼎芬(1870-1956年),字洁诚,长乐感恩(今属古槐镇)人,清末优贡。民国期间,他曾两次任长乐县知事、县长。一次是1913年(1913年2月至1914年8月),一次是1930年(1930年4月至1931年7月)。2019年发现的《井门月爿坝碑》是1930年他在长乐当县长期间立的石碑,是他执政长乐期间留下的一件实物,也是研究长乐当时水文状况的珍贵资料。很可惜,石碑发现时已断为三截。碑高1.9米,宽0.59米,厚0.11米,破损严重,系当地产的花冈岩石料。经过数次清理、勘误,已基本还原碑文的内容,但仍有八九处字迹模糊未补全。目前,此石碑已被有关单位妥善保存。

  1913年2月,吴鼎芬一到长乐,当即印了数百张告示遍贴各处:“敬告父老兄弟,如有关系本县地方利害,不拘日时来署晤谈,不胜延伫!”

  “民以食为天”是吴鼎芬的执政理念。他顶着寒风先到南乡巡视,发现好多村庄的堤坝、储水塘、桥闸都塌垮了,地里种的不是农作物,是大烟烟苗(罂粟)。“劝农兴利,责无旁贷。”吴鼎芬当即找来南乡各村浮头人(乡绅),劝说乡民应趁枯水季节修缮疏浚桥闸、堤坝、储水塘。回县城后,他立即通告示谕,责成南乡各村通力合作兴修水利工程,并派专职人员到南乡督办此事;同时派出衙差铲尽各村私自栽的烟苗。为了安抚民心,县政府还给每户农家付了赔青费。在吴鼎芬三令五申下,南乡各村民众齐心协力,终于抢在春播之前及时播上稻秧。

  从南乡回来后,吴鼎芬又马不停蹄地去北乡巡视。北乡的情况比南乡更严重。水利枢纽陈塘港河道淤积,水患成灾。乡民们辛劳终年,难以果腹。不少人背井离乡,走南洋、当苦力。见此惨状,吴鼎芬忧心如焚,他恢复北乡原有的水利局,由各村自行选出正副局长、会计,不支薪水,悉尽义务。

  当年12月,北乡村民利用农田水枯之时,开始疏浚陈塘港。吴鼎芬干脆把“衙门”搬到北乡。他每天身先士卒,“步履泥泞中”。在吴鼎芬感召下,每天都有万余名义工参与疏港。两个月后,陈塘港告竣,恢复往日储水、泄洪、灌溉等功能,枯焦的土地重新披上一片绿装。乡民们感激吴鼎芬,特刻石碑《知事吴鼎芬重疏陈塘港记》。

  (二)

  《井门月爿坝碑》是吴鼎芬1930年第二次当长乐县县长时立的。从碑文中提到的“令饬建设厅,饬派技士到乡将坝修筑”来看,月爿坝工程规模不小,不仅动用了长乐地方财力,连福建省建设厅都派出了技士(技术员)协助长乐修筑井门月爿坝。

  长乐地势南高北低,南乡有二十余条小溪,溪流短而湍急,十余万亩田园只靠一个北湖灌溉周边万余亩田地,其余八九万亩都成“望天田”,历来缺水严重。为了浇灌田园,沿溪各村多在溪中筑堤修坝,蓄住溪水浇灌农作物及供人畜饮用。风调雨顺时水源勉强够用,天旱时溪水枯竭,各村常为争夺水源发生争执乃至械斗。

  腊溪是南乡一条较大的溪流,发源于罗联岩山,流经井门。井门,古称星井,旧属二难乡昆由里。它东邻竹田,西扺天马山(马厝岭),南至仙山,北达星溪上店,总面积3.13平方公里,其中耕地面积800亩,林地面积3000亩,在南乡算是一个大乡。明朝中叶,井门出了陈文沛、陈时范父子两进士。陈文沛授工部主事,重水利、善治河。竹田乡人曾恳请陈文沛领乡人在腊溪筑坝蓄水,陈文沛一口答应,但遭到周边村庄反对,使这一计划搁浅。此番听到官厅要来竹田筑坝,井门人一呼百应。吴鼎芬不辞劳苦,亲自领着两个水利专家终日奔波在腊溪上。经过多方勘查、测绘、讨论,最终将坝址选在腊溪中游。这儿三面青山环绕,一条60米的石堤将腊溪截断,蓄住上游溪水,形状极像半轮明月,故名月爿坝。坝高2米,垫高腊溪水位,溪中铺着跟坝一样长的七级石台阶,可以从溪中登到坝顶,坝两边引水渠出口处各安一个闸门,遇暴雨或山洪暴发可以打开闸门泄洪排涝。过去竹田、井门两乡浇灌田园要靠水车车水,既费工又费时。月爿坝修成后,可以浇灌井门、竹田两乡及周边各村千余亩田地,旱涝保收。据村中老人介绍,这坝名还是吴鼎芬亲自起的,很有诗意,也很有想象力。在民国期间月爿坝算是长乐南乡一个较大的水坝,可惜《长乐县志》没有记载此事,长乐文史专家张善贵先生的《长乐金石志》也没有将此石碑收入书中。

  (三)

  月爿坝竣工后,受益的自然是井门、竹田周边村庄,早年为争夺腊溪水源,竹田、井门两村曾发生多次械斗,两村“鸡犬相闻”,却8年没有往来。后来经过吴鼎芬多方调解,两村人终于化干戈为玉帛。为杜绝后患,吴鼎芬以官府名义立了这块月爿坝碑,奉劝村民:“无论何乡均不得损坏,以垂永久。倘敢违以□藉坝滋生事端,定即严拘究办!”口气相同严厉。“以”下缺一字,按上下文字义推测应是“力”或“势”。

  吴鼎芬确有先见之明,此碑立后,没人再为“水”发生争执、械斗。井门、竹田周边各村庄靠着月爿坝的水浇灌田园,年年五谷丰登。

  民国期间,长乐县知事、县长像走马灯似的换了一任又一任,没几个肯为长乐民众办实事的。大半是捞足了腰包,拍拍屁股一走了之。吴鼎芬两任长乐地方官,时间不足三年,却政绩斐然。1931年7月25日,吴鼎芬离任回省城。长乐县城万人空巷,南北乡数万乡亲前来送行,并赠万民伞、刻立石碑,记述其功绩。他一生清贫,生前未置下房产,也没有存款,回省城后,他一直租房。1956年,86岁的一代廉吏吴鼎芬病逝在福州北大路的租屋中。

  “高峡出平湖”,近一个世纪岁月过去了。今天月爿坝依旧浇灌着井门、竹田两村近千亩田园,坝两岸砌了石堤。坝内湖水平静似镜,两岸石堤绿柳成荫,成了村民们夏日休憩的好去处。至今,井门、竹田的村民仍在怀念这位两袖清风的廉吏吴鼎芬。最近井门村民又凿了块青石碑,立在月爿坝旁,以作纪念。

  《福州晚报》(2020年12月13日 A07版 闽海神州)


点击显示全部 》
微信公众号
主办:中共福州市 委党史和地方志研究室
邮箱:fzdsfzs@126.com 闽ICP备2000581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