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岫云
金山寺
金山寺内的石塔
浪漫传说历史定格
江苏镇江金山寺,缘于《白蛇传》“水漫金山”闻名遐迩,福州闽江上也有一座与之同名的金山寺。《洪塘志》记载:“金山江心矗起,形象印浮水面,似江南镇江,故曰小金山。有塔七级,故曰金山塔寺。”塔寺在闽江洪塘大桥东南江面,滔滔白浪浮立一座黛红间或白色院墙,藏青色殿脊,小巧玲珑,如漂浮在闽江水面的盆景,千百年随潮起潮落,好似多大的江水都淹没不了它。
金山寺之所以能“从潮升降,水涨山升而不淹没”,传说寺庙下的礁石是修炼千年的“鼋”化身驮着塔寺。“鼋”是神话中的大鳖,潮落神鼋则下潜,潮起神鼋则上浮,所以江水涨高,寺能浮高,淹没不了,即使是洪水泛滥,古寺也在神鼋忠心耿耿守护下安然无恙。其实,民国二十三年(1934年),金山寺被水冲毁后重建,1961年和1999年大水灾,寺的天后宫的屋顶被淹没,金山寺只“长浮”在人们美好的愿望中。
民间还流传有白蛇传神话故事。说镇江金山寺白娘子斗不过法海和尚,避难到福州金山寺,神鼋护着她,法海无法捉到白娘子。后来因白娘子与法海斗法“水漫金山”,也引得闽江洪水泛滥,死伤无数,神鼋怒而不再庇佑,白娘子落入法海魔爪。
1868年与1870年,英格兰摄影家约翰·汤姆逊、美国人查里斯·莱昂·琼斯的镜头分别用黑白胶片记录了福州金山寺,金山寺首次在历史的画面中定格了。飘荡在水墨画中的金山塔寺,如浮于江上的古船,灰白的石塔像桅杆,从其后探出枝叶的近千年老樟树,犹似风帆,从岸上远眺可见碧波荡漾,风帆浮动。照片收藏在美国美中贸易博物馆。1986年10月,76岁的西奥多·琼斯专程来到福州,向福州市赠送48张100多年前其祖父生前拍摄的福州景物照片,其中就有金山寺老照片。
民国时期,福建省银行的主事者似乎对金山寺情有独钟。民国二十五年(1936年)版5角法币券,该券正面呈橘色,背面为棕橘蓝色。票正面右侧行名、冠字号码下方,绘制有一幅福州金山寺古塔及殿宇建筑群图案,再现古寺江中矗立、江流舟自横的胜景。这是福建省银行发行钞票首次采用金山寺作为主题图案,此后福建省银行1937年印制发行1角法币券、1938年版1分、5分法币券,1940年版1分、5分法币券都有构图设计相同的金山寺图案。
镇寺之宝浮塘金印
清《榕城考古略》记载:“江渚突出一埠,随潮高下,水涨而不没,名小金山。形家以为印浮水面,中有石塔。”金山寺能于川流不息的江水中屹立,自古以来有“浮塘金印”之称。
坐摆渡船入金山寺穿过大厅,眼前一座梨花白的古朴石塔安静地矗立在厚实的石阶台底座上,塔身开几个圆拱形小洞,塔顶为一般宝塔的圆珠尖顶,阶上摆有几盆绿色盆栽。整座宝塔被寺庙围在一个四角天地内,别有一番意境。
据记载,金山寺在江心石山上,先有塔后有寺。五代时期建起一座七层实心塔。宋绍兴元年(1131年)开始,依塔环建小巧玲珑的“观音阁”妈祖厅等殿堂。现存金山寺的格局于1934年重建,人们在此供祀妈祖,祈佑航运平安。如今,闽江航运锐减,但每逢妈祖圣诞,寺内香烟缭绕,蔚为壮观。
当地人认为洪塘地区官员名士频出,如明代状元翁正春,明代抗倭将领、兵部尚书张经,明弘治御史官巡按林瑭,闽剧始祖曹学佺等,是受金山塔寺这颗“浮塘金印”之感应,寺内石塔则是这金印的印柄。
作为“印柄”的塔,由185块白梨石砌成,七层八角,高10米。传统认为建塔是为了避邪趋吉,其实这座石塔建在闽江水中,主要是起行船航标的导航作用。古时,洪塘水陆交汇,商贸繁荣,数不尽的货船、渔舟在塔边扬帆而过,一派繁忙景象。入夜后,石塔上点起灯,很远都能看见,是渔民温馨的导航灯。风平浪静时,江面上能看到石塔之倒影,形成“塔影江声随波动”的景观。
古代遗留下的这座石塔,虽然地处江心,风吹雨淋水浸浪激,屹立千年,今天仍完好无损,因为塔为实心且建筑工艺水平很高,无疑是“镇寺之宝”。只是古石塔的实际功能时过境迁,如今仅供人品味观摩,追溯历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