寿山石文化
2020-12-1512-39-04来源:中共福州市委党史和地方志研究室

一、文化概念

寿山石,中国传统的“四大印章石”之一。质地脂润,色彩斑斓,品种繁多,柔而易攻,是中国独有的名贵彩石。产于福州市晋安区寿山、宦溪、日溪三个乡镇方圆130多平方公里的地带。目前已经探明的寿山石母矿叶蜡石矿储量为2500万吨,矿脉以寿山村为中心;若以矿脉走向,又可分为高山、旗山、月洋三系。因为寿山矿区开采得早,旧说的“田坑、水坑、山坑”,就是指在此矿区的田底、水涧、山洞开采的矿石,经过1500年的采掘,涌现的品种达数十种之多。

二、文化内涵

寿山石是1.35亿—1.5亿年前晚侏罗纪火山运动的产物,得天然造化,素有“天遣瑰宝”之美誉,又因其柔而易攻的特性,成为上乘的雕刻材料。寿山石雕在中国传统玉石文化中占有突出地位,相关雕刻品已成为高雅、精美、凝重和睿智的象征,具有欣赏、考古、交流、藏珍等重要价值。与中华文化深深地融合在一起,形成独一无二的特色资源、源远流长的民间文化。进入近现代,特别是近30年来,寿山石雕不但为各地的博物馆争相收藏,而且社会上更涌现出许多寿山石雕的收藏家。

其一,特性突出。寿山石雕将传统的诗、书、画艺融入其中,透射出佛教、道教和儒家的思想精髓,蕴含着博大的历史文化内涵。从1500年前的南朝至今,寿山石雕刻已形成了圆雕、薄雕、浮雕、高浮雕、镂空雕等工艺,创作出许多传世佳品,历来是人们收藏和鉴赏的珍品。自宋以来,有关寿山石文化的各类专著、画册多达300余种,诗词、游记、文论更是不计其数。

其二,地位独特。在古代,以寿山石制作的印玺是权力的象征,明清帝、后均对寿山石情有独钟,康熙、雍正、乾隆、嘉庆、咸丰等皇帝都收藏有许多用寿山石刻成的印玺,乾隆皇帝的田黄石“三链章”更是无价之宝。

其三,影响广泛。寿山石以其特有的优异品质,通过石雕工艺品这个载体,“上伴帝王将相,中及文人雅士,下亲庶民百姓”,深受中外人士的青睐。从南朝墓葬出土的寿山石雕猪俑、唐代供寺庙应用和赠送给游客的寿山石佛像、香炉和念珠,到宋代以后盛行的寿山石印章等,都无不打上寿山石文化的烙印。

宋代以后,出现许多记载和描述寿山石及其雕刻艺术的著述、诗词和游记。自宋朝梁克家的《三山志》和祝穆的《方舆览胜》首载寿山石以后,各个时期的地方志对寿山石都有记述;自南宋名士黄榦(朱熹女婿)借石抒情写出流传最早的《寿山石》诗以后,历代诗人或言石,或抒情,或写景,或赞叹,描述寿山石,写下数以百计的动人诗篇。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寿山石文化更是繁花似锦,各种专著和图书纷纷发行,先后达近百种之多。福建省、福州市和寿山村等地相继成立寿山石研究会,经常举办寿山石展览和学术活动。

三、文化特色

由于寿山石“温润光泽,易于奏刀”的特性,很早就被用作雕刻的材料。1965年,福州市考古工作者在市区北郊五凤山的一座南朝墓葬中出土两只寿山石猪俑,说明寿山石至少在1500多年前的南朝,便已出现雕刻作品。唐代,经济繁荣,佛教兴盛,寿山大兴寺院建筑,寿山石雕也得以发展,据传当时僧侣利用寿山石刻制佛像、香炉、念珠等,供寺院法事使用,也作为礼品馈赠香客。宋朝,福州成为东南沿海重要城市,寿山石雕进一步发展,从福州地区出土的宋墓寿山石俑来看,寿山石雕已进入成熟阶段。它不仅数量多,且品类丰富,造型各异,各式人物禽兽生动多姿,刀法简练,风格严谨。元、明之间,民间开始流行用“花乳石”刻制印章,而寿山石章以洁净如玉、柔而易攻应运而生,且备受书画家、篆刻家的赏识。自此,篆刻家自行奏刀,追秦仿汉,斑驳淋漓,中国独特的篆刻艺术得以风行和发展,“万朵云霞几度攀,珠光宝气绝人寰。风靡皖浙千家刻,功在印坛是寿山”,现代著名金石家钱君陶对寿山石在篆刻艺术史上的功绩作了很高的评价。明代,寿山石的钮饰艺术得到长足发展,雕刻艺人在继承古代玉玺、铜印等钮饰基础上,追高造诣,风格独特,寿山石章成了文人墨客的心爱之物、珍藏之宝。由于石章钮饰的出现,寿山石雕技法有了很大的变革与发展,刀具及握刀、运刀的方法都有了改变,刀法刚柔相济,婉转流.,所表现的形象婀娜多姿,更臻完美。同时,受中国画的影响,出现了高浮雕技法,皱法雅洁,实有画意,从此,寿山石雕形成独特的艺术风格。清代是寿山石雕的昌盛时期,史籍记载,雍正时寿山石雕已纳入官府的征税范围,雕刻艺术因材施艺,分别雕刻印章、文具、人物、动物及玉镶嵌各种器皿,印章的钮饰更加精致多样,表现技法上出现了阴刻和链条技法,乾隆皇帝用过的一套“宝印”,就是用一块田黄刻制,并由两根链条连接起来的三颗印章,技艺高超,堪称国之瑰宝。在历史上,寿山石雕艺术分成东门和西门两大流派:东门派主要集中在福州鼓山后屿一带,讲求造型伟岸,善取巧色,刀法矫健,作品玲珑剔透,精巧华丽,雅俗共赏;西门派主要集中在福州洪山一带,善于因材施艺,巧掩瑕疵,刀法圆顺,追求传神意韵,作品造型饱含古朴,给人以品味交流的空间。民国时期,寿山石雕成为独立的行业,福州城内总督后(现在的省府路)店铺林立。抗日战争时期,一度式微。新中国成立后,20世纪50年代,寿山石雕开始复苏,70年代,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东西派融会交流,取长补短,同时吸取古代与西方艺术之长,促使雕刻技法日新月异,出现了以薄意、浮雕、高浮雕相结合的表现手法,发展了透雕、镂空雕和银嵌等新技法。

四、保护利用

20世纪60年代初,农村实行集体所有制,贯彻“以粮为纲”,一度禁止经营寿山石。1968年,组建寿山大队开采寿山石副业队,有7个专业采石队、60人,实行大队集体所有制;原石收归大队仓管员统一保管,由大队干部评定等级后,销售给福州雕刻厂。

1973年,国家轻工部重视寿山石资源的开发,下拨人民币33万元,委托福州市工艺美术局,组建福建省福州市北峰区寿山石矿,属北峰区集体企业,工人30多人,隶属北峰区工交组领导。并建造1座3层混合结构的寿山石矿办公综合楼,开辟寿山—高山、寿山—柳坪两条公路,总长6.5公里,引进“空压机钻孔”机械化设备,购置4吨解放牌汽车1部、2.5吨扬州牌汽车1部,作为运输原石工具。

20世纪80年代改革开放,一批又一批台商、港商、外商大量收购寿山石,寿山石被滥采乱挖,国家矿产资源遭到破坏。

1986年3月19日,第六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十五次会议通过《中华人民共和国矿产资源法》。1988年6月间成立福州市郊区矿产资源开发管理办公室,同时批准有关乡镇成立矿产资源监督管理站,对寿山石资源进行管理。矿山开采开始实行申请登记制度,办理《福建省乡镇集体和个体采矿许可证》,持证开采,同时开始征收矿产资源管理费、补偿费,每年每洞300元。

1996年8月29日,第八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二十一次会议《关于修改枙中华人民共和国矿产资源法枛的决定》颁布。1997年,成立福州市晋安区地质矿产局,科学规划寿山石资源开发。针对寿山石无序开采问题,重新进行全方位登记、分配、定点、画图、审察、办证、收费、完全监督等指导性管理。

1998年,福州市政府制定公告保护,并规定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采挖两亩田黄石田地。

1999年,福州市举办“首届寿山石文化节”活动,广泛的宣传使民众加深对寿山石资源保护的必要性及紧迫性的认识。

2000年初,福州市政府制定《福州市寿山石资源保护管理办法》,同年4月,福州市人民政府市长签署《福州市人民政府第18号令》正式公布。寿山石资源保护与开采管理从此走上规范化、法制化的轨道。晋安区人民政府颁发《关于印发寿山石资源保护开采暂行管理办法》,把寿山石资源产地划分为禁采区、限采区、可采区。明确公布寿山溪自上坂至下坂,以及中坂溪田两亩地为田黄石自然保护区,严禁开采。同时从开采总量上实行宏观调控。严格审查换发《采矿许可证》。矿洞由原来125个,减少至80个,并对许可证开采严格实行登记、编号、绘图、坐标、制碑、发证和建档管理。针对审查中存在的对寿山石资源破坏性开采、对环境生态影响严重、安全不规范、无能力开采的矿洞等均予以封闭。遏制无证开采寿山石资源现象,实行依法保护开采。

2003年《福州市寿山石资源保护办法》对寿山石进行了界定。规定“本办法所称寿山石,是指蕴藏于本市晋安区寿山和周边山体及延伸部分范围内地表或者地下可用作雕刻工艺品的石质矿物结合体”。关于寿山石资源实行有计划保护性开采问题,《福州市寿山石资源保护办法》规定了寿山石资源开发规划、年度计划的制定和批准程序。与此同时,晋安区政府坚持规划保护与合理开发并举,加大管理力度,有效保护寿山石资源。

一是逐步完善以寿山石文化为龙头的旅游体系。晋安区以寿山石文化旅游为切入点,在寿山石产地建设融自然、人文、乡土风情和石文化艺术为一体的寿山石大观园,相继建成中国寿山石馆、寿山古街、寿山石观光洞、田黄探宝溪、善伯洞风景区、寿山瀑谷、寿山溪漂流及寿山石交易中心等景区景点,营造了“出门旅游看特色,福建特色寿山石”的良好氛围。2003年,寿山石文化被省委、省政府确定为福建省六大文化品牌之一,寿山石文化旅游跻身福州四大旅游品牌行列。凭借寿山石文化品牌的独特魅力,带动了北峰旅游业的发展,每年接待国内外游客超过30万人,旅游总收入逾3000万元。

二是推动形成寿山石产业体系。寿山石素有“一两田黄三两金”的说法,所蕴含的巨大经济潜力在近年竞评“国石”中日益凸显出来。随着寿山石的大量开采和雕刻工艺的日臻成熟,一个集开采、加工、销售、收藏、文化研究于一体的寿山石产业体系逐渐在海内外形成。晋安区鼓山镇樟林村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就一直是全国彩石的重要集散地,2005年全村从事石雕业的达3000多人,其中近一半来自全国各地,该村新建成首期5000多平方米的“樟林石雕城”,170多间店面全部开业。鼓山镇政府投资1000多万元建成的中国寿山石交易中心,经营面积1.75万平方米,入驻商家达125户,成为福州市最大的集寿山石学术研究、雕技培训、精品展览、雕刻创作、经营销售、原石交易等功能于一体的寿山石文化艺术活动中心。此外,寿山石产地也有不少农民从事寿山石雕刻业和销售业,寿山村商贸街开张商店有近百家,芙蓉石产地宦溪镇也形成了芙蓉石销售市场。据统计,至2005年底,从事寿山石雕产业的人员增至4万人,石雕业年产值可达数十亿元。

三是健全寿山石资源开发保护体系。作为“十个一”工程之一,寿山石观光洞建成并对外开放,为参观者开启了一扇全方位“透视”一亿多年来寿山地区地质变化、寿山石形成过程以及人类开发利用矿产资源的特殊“窗口”;2002年5月,首届中国(福州)寿山石文化旅游节期间,建筑面积3032平方米的中国寿山石馆和占地40多亩的寿山石文化中心广场顺利落成;晋安区制定出台《寿山石文化博览馆建设规划》和《福建寿山国家矿山公园总体规划》。

四是建立寿山石文化研究体系。2001年,晋安区成立海峡寿山石文化研究院,聘请中国工艺美术大师郭功森、冯久和、林亨云等20多名雕刻艺术家和理论家担任研究员。2005年10月,台湾印石艺术收藏协会暨两岸交流访问团与海峡寿山石文化研究院、寿山印社等寿山石文化机构进行有关寿山石文化艺术的学术交流;《中国寿山石文化大观》《寿山石学术论文集》《中国寿山石论文集》《中华瑰宝寿山石》《福州寿山石志》《鉴识寿山石》《寿山石典藏》等专著和画册先后面世;第一首寿山石主题歌《人见人爱寿山石》广为传唱;第一部全面介绍寿山石文化的六集纪录片《中国寿山石》在中央电视台连续播放。

(摘自:《福州市志(1995—2005)》第五册)


点击显示全部 》
微信公众号
主办:中共福州市 委党史和地方志研究室
邮箱:fzdsfzs@126.com 闽ICP备2000581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