柔远驿:福州古代“国宾馆”
2020-12-1611-05-44来源:福州晚报

1591948794502021.jpg

  作者:岫云

  清代林枫《榕城考古略》载:“柔远驿明曰怀远,以为琉球诸藩国馆寓之所。内有控海楼,明正德间建,俗名琉球馆。”柔远驿取自《尚书·舜典》中的“柔远能迩”,寓意“优待远人,以示朝廷怀柔之至意”,柔远也好,怀远也好,都含有睦邻亲善的意思,体现了我国古代外交的理念。笔者近日探访了这座福州古代的“国宾馆”。

  福州南公园对面的琯后街,一座白墙黛瓦,明、清接待外国使臣馆舍的方形建筑,门口上横匾三字鎏金“柔远驿”。馆前立3块石碑:“中日友好,万古长青”;“柔远驿,省级文物保护单位,1996年”;“琉球馆,市级文物保护单位,1983年”。

  明清时期的琉球(今日本冲绳)是位于中国东南太平洋中的一个小岛国。史载:洪武五年(1372年)正月,明太祖朱元璋派遣行人(明朝官员正九品,负责颁行诏敕、册封宗室等)杨载,携带诏书出使琉球,致送国书,通知即位建元。是为明代第一次遣琉使节。同年12月,琉球国“中山王察度遣弟泰期等随载入朝,贡方物”。中国与琉球正式建立了藩属关系。史载明朝至清朝,琉球国王位更替22次,每一任的琉球国王都要接受明清朝廷的册封。明代万历年间一位福州人谢杰担任册封副使。清代有三位福州籍官员担任册封正史:齐锟、林鸿年、赵新。

  据日本学者赤岭诚纪《大航海时代的琉球》统计,明、清两代,朝廷共派遣册封使臣43名,册封琉球国国王23次。琉球国使团来琉球馆多达884次,其中,明代537次、清代347次。由于回赠的物品往往超过贡品,因此琉球对进贡乐此不疲。

  琉球到中国的海上航线,顺风顺水到达福州最为便捷,琉球的船只漂洋过海进入闽江口,到福州水部门外河口一带停泊。为方便管理,政府在闽安镇设“巡检司”衙门。琉球国等进贡船在闽安镇经“巡检司”检验封仓后入福州内港河口,贮存在“进贡厂”里,然后择期取道上北京。为了便利琉球国的使者、通事、商人、船员的住宿和生活,政府在“进贡厂”之南,特设“柔远驿”。明成化八年(1472年)始建,旧称“怀远驿”,因住的多是琉球国人,俗称“琉球馆”。明成化十年(1474年),宋代设在泉州的福建市舶司(类似现在海关,负责管理对外贸易)移置福州。

  福建市舶司负责琉球使团的接待工作,琉球贡使到达福州后,在柔远驿驻扎,柔远驿是属于市舶司的派出机构,全称为进贡厂柔远驿,直接负责入贡商品的检验、装卸、储藏、加工等业务。琉球贡船运载的货物,经过会盘后,由民夫搬到进贡厂内贮库,办好交接手续,福建布、按两司派出官员,将货物拆开,重新装箱,逐一验封。

  在此期间,福州地方政府供给使团米粮,发放菜金和柴火费,为使团准备宴席。休整准备妥当后,琉球正副使、都通事等十八至二十多人带着检验后的贡品,赴京进贡,政府派员护送。其余的随行人员则一直停留在柔远驿内。余下货物,在河口交易,兴盛一时。从福州坐船沿闽江水路至建宁府,走陆路北上前往京城觐见皇帝,共用40多天。

  柔远驿,不仅供琉球使节和商人居住,还存放大量的贡品、商品。从展室的柔远驿及进贡厂分布图、有关历史资料看出当年柔远驿规模相当壮观:前厅3间,两边卧室6间,后厅5间,两边水梢卧房27间,守把千户两边共10间,军事房2间,内设天妃宫,供人们祈求平安。附设的进贡厂,包括香料等仓库8所、加工改制工坊20间,以及官员、差役宿舍等,是现有面积10倍以上。

  柔远驿在明末清初的战争中被严重破坏,康熙十三年(1674年)再遭重度损坏,直到康熙十八年(1679年)才由康熙帝下令重建。自此柔远驿一直保持着它的大致面貌。光绪年间(1875年-1879年),日本强迫琉球王国停止向清朝朝贡、关闭福州琉球馆,并提出吞并要求,在琉球和清朝方面交涉无果的情况下,中琉断交,福州柔远驿作为琉球使者驻地的功能消失。日本吞并琉球后,提出接替琉球国继承柔远驿作为日本财产,中国方面拒绝。

  今柔远驿,清同治十一年(1872年)修建,1992年重新原貌修复。一进双层,3开间,高墙大柱,宽敞明亮。大厅的梁上挂着“海不扬波”鎏金字匾,祈愿风平浪静。

  《福州晚报》(2020年12月16日 A13版 闽海神州)


点击显示全部 》
微信公众号
主办:中共福州市 委党史和地方志研究室
邮箱:fzdsfzs@126.com 闽ICP备2000581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