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代兽面纹双兽耳衔环青铜方罍
2020-12-1803-57-49来源:福州晚报

市博探秘 镇馆之宝①

商代兽面纹双兽耳衔环青铜方罍:“外来客”在市博里唱上主角

  主办:福州市文物局 福州日报社协办:福州市博物馆 福州晚报

  它世所罕见,却因何原因未能入列国家一级文物?

  它并非出土于福州,也与福州历史没有直接关系,又是如何进入福州市博物馆成为镇馆之宝?

  今年疫情期间,在千百件市博文物当中,为何它被选中成为福州与武汉同心抗疫的形象代言?

20201218_A10_01_62.jpg

繁复精致的造型纹饰。

20201218_A10_01_1.jpg

商兽面纹双兽耳衔环青铜方罍。

  公交车上的市民立功了

  在福州市博物馆,有一件文物甚是特别,它就是商代兽面纹双兽耳衔环青铜方罍。

  在市博专家口中,它也被简称为铜方罍。罍是中国古代大型盛酒器和礼器,读为“lei”,二声。

  青铜是铸成它的材质,方是它的造型。内行人知道,因为铸造工艺等的原因,方的青铜器可比圆的要稀罕得多。如今存世的铜方罍加起来,总数也许只有两位数,而福建仅此一件。

  但福州从未出土过铜方罍,这一件又是怎样来到福州市博物馆的呢?

  它的现身经历要从20世纪80年代说讲起。改革开放后,社会上开始出现了文物贩子。一天,有个鬼鬼祟祟的人用厚麻袋装着一个奇怪的东西在福州上了公交车,这引起了福州市民的警惕。有人就通知了公安,在公安和工商的协力下,文物贩子落了网,他携带的铜方罍也被送到了福州市博物馆。

  这个市博的“意外来客”,并非一进馆就亮相。20世纪90年代它还被送到南京博物院,修复了口沿和罍耳。2000年元旦过后,它才正式与福州市民见面。因为工艺好、存世少,诞生的年代又早,就此在市博文物中唱上了主角。游客逛市博,进到闽都华章厅,很容易就可以在显要位置找到被单独陈列的它。

  身世之谜与形象代言

  后来定名为“商兽面纹双兽耳衔环青铜方罍”的这件宝贝,高41.5厘米;口长14.5厘米,宽12.3厘米;底长16.8厘米,宽14.7厘米;足高6.5厘米。平口,方唇,直项,弧形肩,直腹下敛,胫呈覆斗状舌形。项、肩、腹、胫的四角及当中都有条出戟。项部四壁饰夔凤纹,肩部前后饰螭龙纹,当中出戟改为立体螭首,而左右还饰有夔凤纹。所有纹饰的底部都以不间断回纹为地,回纹精细清晰。胫部中空。器物造型风格稳重,纹饰活泼,动静相宜,端庄华丽。

  以上是专业视角对这件罍的描述,普通人来看,它的工艺精湛还体现在哪?记者了解到,造型纹饰如此繁复的它,器身最薄处却不过三四毫米。考虑到它铸造自距今三千多年的商代,其工艺水准就很令人惊叹了。它没能成为国家一级文物,原因其实也很简单:它不完整,还缺个盖。

  当时的文物贩子没能交代清这件铜方罍的出处。无独有偶,湖北也出土过一件造型几乎一模一样的铜方罍,现藏武汉市博物馆。并且,那一件也没有盖子。正因为与武汉市博馆藏铜方罍的高度相似,市博专家认为咱们这件铜方罍的家乡或也在湖北。两地的文博人员调侃说,什么时候一起去团购(定制)两个盖子加上。

  今年疫情发生后,市博制作了一张“我酌彼罍,情寄湖北”的大海报,将两个铜罍隔空合璧,遥寄对武汉抗疫的支持与祝福。

  另一个铜方罍的故事

  讲了铜方罍的模样和来历,大多数人可能还是不理解为何它可以称为“镇馆之宝”。要想了解商代青铜方罍的价值,先来认识一下另一件知名的铜方罍吧。

  2020年,马未都在他的新书《国宝100》当中,写到了一件名为皿方罍的国宝。它有记录的时间起于1922年,当时湖南桃源的农民在水沟里捡到一个黑不溜秋的大铜罐,想着拿回家放米挺好。没想到很快就有商人闻风而来,出价400银圆买下它。而另有一方人士获悉后,抢先扣下了大铜罐的盖子,要翻倍价钱买盖子连罐身。交易当然没成,盖子与罐身却就此分离。数十年过去,盖子留在了湖南,罐身不知所踪。在当年的那场抢夺战中,甚至还加入了北洋军阀的势力。

  2001年,大铜罐的罐身出现在纽约佳士得的春拍上,最后被一位神秘的法国人拍得,成交价当时创造了中国青铜器在国际拍卖市场的世界纪录。到2014年,罐身再度出现在佳士得。最终,拥有盖子的湖南省博物馆出手参加拍卖,并最终接回了国宝,它就是皿方罍。

  单看图片,皿方罍与我们市博馆藏铜方罍也非常相像,只是皿方罍更大一些,二者都是令世人惊艳的中国青铜器。

(记者 翁宇民)



福地结福缘 宝地藏宝藏

  □专家品宝

  ■特邀专家:福州市博物馆馆长 张振玉

  罍属于青铜礼器,是奴隶主为了维护他的统治秩序,体现其等级森严礼制的产物。正所谓“藏礼于器”,是奴隶主统治权威的身份和地位象征。该青铜方罍器型凝重,气魄沉雄,铸造工艺精湛,纹饰繁复怪异,给人一种狞厉美与震慑感。主要用途是用于祭天祀祖、宴飨宾客、歌功颂德。器型上装饰的饕餮怪异的兽面纹,是一种神圣王权的象征。君主掌握了兽面神器,就意味着人神合一,至尊高贵,即成为神权的化身。而夔龙纹则寓意统治者始终占领着象征神灵的主导地位。这些冷峻的神态造型都更多地传递给人以威严神秘的诡异色彩。

  青铜罍大多盛行于商晚期至西周早期。在中国历史上流传时间较短,现出土的数量有限,故弥足珍贵。其优美的造型,华丽的纹饰,精湛的工艺,独特的风格,在中国乃至世界艺术史上占有独特地位。作为镇馆之宝收藏于福州市博物馆内,真不愧为福地结福缘,宝地藏宝藏。


得来不易的“采访福利”

  □记者手记

  2020年是个不寻常的年份。因为新冠疫情,被限制足不能出户的人们,反而生出了对博物馆空前的热情。上至国博,下至地方博物馆,VR看展、云游博物馆种种新式探馆层出不穷。

  福州也在这股热潮当中,并且2021年我们还将迎来世界遗产大会。作为将举办这一国际盛会的东道主城市,我们拥有什么宝贝文物?它们分别链接了怎样的历史与文化?

  赶在新一年到来之前,福州晚报与福州市文物局联手推出了“市博探秘·镇馆之宝”专栏,为读者“直播”文物,解码历史。

  众所周知,在探访文物时,记者们能有不一样的“福利”。我们不走寻常的博物馆游客路线,而是紧盯专家,跟在专家身后唠嗑,决心打听出更多的文物“八卦”;我们深入到市博的库房,打开厚重的保险门,超近距离拍摄到了一些必须恒温恒湿保存,平日不亮相常设展的宝贝。

  在市博专家和工作人员帮助下,我们获得了远丰富于普通探馆者的视角,看到了文物更多的细节,从更专业的角度接收到了那些稀世珍宝传达的讯息。

  当然这“福利”得来并不容易:尽管经过了认真登记,寄存背包,穿上鞋套,文物与记者的近距离接触依旧时间短暂且受到严格监督。“别对着文物说话”“镜头别靠太近”“不可以打闪光灯”……在市博工作人员一丝不苟的盯场下,摄影记者大气不敢出地跪着拍了几小时。

  这一切是因为宝贝们由于各种原因不能随便离开库房。像此次接受采访的一件南宋剔漆三层盒,每一次在非恒温恒湿环境中亮相,都可能令其漆色受损。尽管影响可能是细微的,但工作人员依旧心疼不已。

  在难得的与深居博物馆的奇珍异宝近距离“交谈”的机会里,宝贝们究竟“说”了些什么?请读者和我们一起倾听悠长岁月与闽都文化的共振之声。(记者 翁宇民)


点击显示全部 》
微信公众号
主办:中共福州市 委党史和地方志研究室
邮箱:fzdsfzs@126.com 闽ICP备2000581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