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寒,是农历二十四节气的第23个节气,小寒与大寒、小暑、大暑及处暑一样,都是表示气温冷暖变化的节气。《月令七十二候集解》中说“月初寒尚小……月半则大矣”,就是说,在黄河流域,当时大寒是比小寒冷的。又由于小寒还处于“二九”的最后几天里,小寒过几天后,才进入“三九”,并且冬季的小寒正好与夏季的小暑相对应,所以称为小寒。小寒的特点是天渐寒,尚未大冷。隆冬“三九”也基本上处于本节气内,因此有“小寒胜大寒”之说。小寒大寒期间,我国最冷的地方是黑龙江北部地区,最低气温可达零下40度左右。全国各地在小寒时,都会有不同的饮食习惯;小寒吃菜饭是老南京的食俗,香鲜可口之余还可健脾养胃;在广东吃糯米饭可补中益气。俗语说“三九补一冬,来年无病痛”。最重要的是人们还要预防大风降温注意防寒防冻。
小寒习俗
九九消寒
关于“数九”的习俗的文字记载,最早见于南北朝时期梁朝宗懔所着《荆楚岁时记》。从元代到明代,逐渐又出现了“画九”、“写九”的习俗,使得数九所反映的暖长寒消的情况形象化,不仅是一项科学记录天气变化的时间活动,也是一项有趣的“熬冬”智能游戏。不管是画的还是写的,统称作“九九消寒图”。
故宫养心殿后殿便挂有一幅图,上书“管城春满”,下面如九宫格一般,从右到左,写有九个双钩空心字:“亭前垂柳珍重待春风”,每个字(繁体字)都是九笔,不是诗,也不是词,正是九九消寒图。
除了文字版的九九消寒图,还有用图形表示的九九消寒图。将宣纸等分为九格,每格九个阴阳八卦图,每天填充一个,规则为上涂阴下涂晴,左风右雨雪当中。此外,更有韵致的是妇女晓妆染梅。明代杨允浮《滦京杂咏一百首》自注:“冬至后,贴梅花一枝于窗间,佳人晓妆,日以胭脂日图一圈,八十一圈既足,变作杏花,即暖回矣。”
喝腊八粥
小寒正值腊八前后,因此又有喝腊八粥的习俗。腊八粥又称“七宝五味粥”、“大家饭”等。腊八粥在古时是用红小豆、糯米煮成,后来材料逐渐增多。所用材料各有不同,多用糯米、红豆、枣子、栗子、花生、白果、莲子、百合等煮成甜粥。也有加入桂圆、龙眼肉、蜜饯等同煮的。小寒、腊八时节,天气寒冷,腊八粥能够和胃、补脾、养心、清肺、益肾、利肝、明目、安神、通便等,给人充分的营养,帮助提高免疫力。
诗意小寒
小寒天气寒冷,临近年关,许多文人墨客于此时感叹寒风的凛冽,期待暖春的到来,或是怀念遥远的故乡、感慨人生等。
苏轼所作的《清远舟中寄耘老》,表现了自己不受羁绊,笑看人生的豁达。自嘲人生虚度,一身学识不受赏的不甘与洒脱。诗云:
小寒初渡梅花岭,万壑千岩背人境。
清远聊为泛宅行,一梦分明堕乡井。
觉来满眼是湖山,鸭绿波摇凤凰影。
海陵居士无云梯,岁晚结庐颍水湄。
山腰自悬苍玉佩,野马不受黄金羁。
门前车盖猎猎走,笑倚清流数鬓丝。
汀洲相见春风起,白蘋吹花散烟水。
万里飘蓬未得归,目断沧浪泪如洗。
北雁南来遗素书,苦言大浸没我庐。
清斋十日不然鼎,曲突往往巢龟鱼。
今年玉粒贱如水,青铜欲买囊已虚。
人生百年如寄尔,七十朱颜能有几。
有子休论贤与愚,倪生枉却带经锄。
天南看取东坡叟,可是平生废读书。
元稹则于严寒之中看到了生机与希望,元稹作《小寒》诗云:
小寒连大吕,欢鹊垒新巢。
拾食寻河曲,衔紫绕树梢。
霜鹰近北首,雊雉隐丛茅。
莫怪严凝切,春冬正月交。
阴阳相克相生,人生跌宕起伏。物极必反,于至寒之时瞥见生机,于失意之境看到希望,如苏轼一般自嘲豁达或如元稹般积极向上,既是寒冬的养生之道,也是人生处世之道。但暖春并不能瞬间来临,多少理想和期望都融于平淡的日常,九九归一,自然如是,人生亦如是。
(综合央视网、人民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