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郭进绍
王荷波
新中国第一批安息在北京八宝山革命公墓的革命者是牺牲于1927年的十八位烈士,其中为首的就是中国共产党早期领导人、卓越的工人运动领袖王荷波。他出身工人,服务工人,依靠工人,在他的身上,生动体现了革命时期党的领导干部与工人群众之间感人至深的鱼水关系。
出身工人求解放
1882年,王荷波出生于福建福州。由于家庭困难,王荷波从少年时期就在江边劳动挣钱。他1901年开始离开福州,先后在江阴、海参崴、旅顺、大连、南京当过水兵、苦力、军火厂机匠、铁路工人等,遍尝生活的艰辛。那时候,工厂里的工人生活普遍困苦,每天往往需要劳动十几个小时,勉强换来仅够糊口的微薄工资,还要经常受到工头、老板的克扣与欺压。
由于受封建宿命论影响,当时很多工人觉得生活之所以穷困,是因为自己命不好,投胎到了穷人家,所以天生注定要受苦受累。但王荷波对此并不认同,他经常读书看报,关注国际国内时政大事,认真思考“工人为什么穷?工人的未来在何方?”后来接触到《新青年》《劳动界》等进步书刊,逐渐接受了马克思主义学说,领悟到工人阶级并不是天生就得受人剥削压榨,工人们有权力谋求翻身解放,有权力为自身幸福而奋斗。
服务工人心赤诚
王荷波开始领导工人运动是在南京浦镇机厂(火车修理厂)当工人的时候。他为人和气,热心助人,与工友打成一片。那时在工人之间流行以老乡划分派系,存有一些隔阂。王荷波凭借着自己掌握的思想武器,说服大家打破地域观念,团结起来,一致对外。他身材高大,语音洪亮,说话极富感染力。经常身穿长衫布鞋,走到群众中间,用通俗易懂的语言,向大家宣传工人运动理论,启发引导工人走向觉醒,起来反抗。在王荷波的带领下,工人们成功进行了提高工资水平、改善工作条件等斗争,还成立了工会组织、建起了工人浴室和工人夜校。工友们的生活得到了改善,地位得到了提高,更加拥护工会和王荷波的领导。
有一回因物价飞涨,天气转冷,王荷波代表工人向铁路局提出增加工资、发放御寒棉衣等要求,可铁路局一直置之不理。为此,他率领几十名工人冒死卧轨,以激烈手段才迫使铁路当局服软,允许让工人派代表到北京交通部谈判。去北洋政府的首都北京跟官老爷谈判,工人们心中都没有底,路途遥远,事态不明,谁知道会有什么样的遭遇?身为工会会长的王荷波,毅然决定独自一人前往北京。工友们心中感动,想到北地严寒,就凑钱买了件毛皮大褂送给他。王荷波动情地说:“穿上兄弟们送的衣服,浑身都充满了力量,我绝不辜负大伙的重托!”到北京后,他进交通部面见交通总长叶恭绰,虽身份地位与之相差悬殊,却毫不胆怯,昂首挺胸,目光坚毅,大义凛然,据理力争,终于迫使军阀政府答应工人的全部要求。当王荷波带着胜利的消息返回南京时,广大工人及家属如同过节一般,兴高采烈,载歌载舞,夹道欢迎大英雄的归来。
工人送匾
依靠工人渡难关
王荷波的革命足迹遍及大江南北。无论在哪里,他都是尽心尽力为工人办实事、谋福利。虽然身为工会及中共领导人,却决不搞特殊,平时都是跟大家吃在一起,睡到一块,与工人平等交往,在工人群众中间获得了极高的威信与名望。在王荷波四十岁生日时,工人们送了一块“品重柱石”牌匾给他,对他是由衷的崇敬和爱戴。王荷波讲话,工人愿意听;王荷波有事,工人愿意帮。王荷波对此也是深有感触,曾说:“不论天大的困难,依靠工人兄弟,都能得到解决。”
由于王荷波在各地频频组织工人运动,反动军阀视其为“麻烦人物”。有一回,他从南京乘火车北上,在车上获知军阀准备在车站抓捕他的消息,于是马上找列车工人寻求帮助。铁路工友一看是工运领袖王荷波,二话没说,甘冒风险,把他藏在列车员工作间的一个香烟柜里。当列车进入徐州站时,军警封锁全车,里里外外搜查了四个小时,愣是没搜出来。王荷波在工人的热心帮助下,得以顺利脱险。
在上海期间,参加北伐的海军舰队有条舰船损坏严重,送到上海江南造船所修理,正常需要三个月时间。海军觉得太慢,不利于战局,就请工会领导王荷波出面协调。造船所的工友们听说是王荷波来了,都纷纷跑过来听他讲话。王荷波一身布衣长衫,语调坚定,慷慨激昂地阐述了发挥工人力量、支持北伐大业的道理。大伙被打动了,于是加派人手,加班加点,不到两周就把舰船修好了。可以说,工人师傅展示出来的惊人能量,是被王荷波的个人魅力和崇高威望所激发。
1927年,王荷波在北京不幸被军阀政府杀害。中共中央机关刊物专门发表悼念文章,称其为“中国革命的工人领袖之模范”。昔人已逝,风范长存。王荷波用一生践行了“一切为了群众,一切依靠群众,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的工作作风,他与工人之间的鱼水深情将为建设新时期干群关系提供宝贵的历史借鉴。
《福州晚报》(2021年1月15日 A15版 闽海神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