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州船政局艺圃的变迁
2021-01-1510-43-53来源:福州晚报

  作者:赖晨

  福州船政局创办了我国最早的职业教育(实业教育、劳动教育),也是我国职业教育制度的奠基者。福州船政学堂为了培养技术人才,设立了艺圃。1913年改名为福州海军艺术学校,隶属于福州船政局,为海军学校、海军制造学校、海军飞潜学校的预备班。海军艺校于1935年停办后,由陈绍宽等人创立了马江私立勤工职业学校。抗战胜利后,勤工、商船两所学校合并,改称为省立林森高级航空机械商船职业学校,简称高航。新中国成立之后,高航被合并到福州工业学校等校。

  艺圃时期

  清同治六年(1867年)春,福州船政学堂(艺局)从福州城内搬迁到船政局所在地马尾,并分为前学堂、后学堂。前学堂设有两个专业——轮船制造专业、设计专业(绘事院);后学堂设有轮船驾驶专业、轮机专业。

  当时中国有一些技术精湛的工人,但已至中年,要实现自主设计、制造轮船的目标,还必须培养年轻的后备高级技术工人。为了培养高素质的工人,使其能独立按图做工,成绩优异者可充当工头,甚至当工程师(监工),同治七年(1868年)八月,船政学堂又创办了艺圃,招收了60位艺徒,并划分为两个学堂。第一是艺徒学堂,该学堂培养中级技工。第二是匠首学堂,所谓匠首,就是高级技工和技师。该学堂培养工人匠首绘图,以供船政使用,同时培养管理机器的人员,以供军舰使用。这两个学堂的学制均为三年。船政艺圃招收15-16岁左右、资质聪慧的学员当艺徒。

  与确定培养应用型工程技术人才为目标相对应,船政的创办者们模仿西学模式,选择注重实践教育的办学模式。船政艺圃重视理论教学和实际操作相结合,引入直观教学等先进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

  艺圃开设了法文、平面几何、画法几何、代数、制图以及一门讲解轮机的课程,安排了大量和专业相关的教育实习和专业实践。每一位艺徒学员均要经过较大数量的实习、实践训练。艺圃对有希望成为领班的青年工人进行部分时间的教育,起初,在做完一天的工作之后,每晚学习一个半小时,从1868年12月1日起,他们每天上午学习一个半小时。学员除在自己所在的工厂参与实践锻炼外,还经常赴其他各厂历练,分派的工厂一是造船厂,二是轮机水缸厂,三是枪炮厂。

  艺圃学徒生员们在经过三年实践之后,均要参加考试,精心于制造者便可升迁为工头,学业成绩优秀者则进匠首学堂进一步深造,来日便可升迁为管轮的工程师。

  船政艺圃是中国近代第一所技工学校,因为它的课程设置、学制安排、培养方式和培养目标等,全部带有技工教育的特征,许多学者均认为它是附属于福州船政前学堂的一所近代技工学校。

  艺校时期

  1913年10月,船政艺圃改名为福州海军艺术学校。第一任校长为黄聚华(1881-1960年),他是民国第一任海军总长黄钟瑛的族弟。

  海军艺术学校课程设置和教学计划安排,执行海军部规定的各种高级海军学校初级教学阶段的要求和标准,让学生转入高级海校学习时,课程设置能够互相衔接。学校开设文化课、职业技术课、船工图算、机械加工、船体装配等制造课,遵循校课、厂课并重的原则。

  1917年12月,福州海军飞潜学校创办,由海军艺术学校在校生转入。甲班学飞机制造,乙班学潜艇制造,丙班学发动机制造。1928年办的航空班,专门培养试飞飞行员。1926年5月,海军飞潜学校与海军制造学校并入中华民国海军军官学校(马尾海军学校)。

  海军艺术学校的外语和数理化教学,采用英、法两国原版教材,中文和算术用中国教材,学制为三年,设有法文甲、乙班,英文甲、乙班,聘请部分外国教师任教,配有主任教官、军操教官,校长兼总教官。黄聚华多用法语讲课。

  海军艺术学校的办学成绩显著,几百位学生考入高等军事学院深造,许多学生成为民国初期的海军将领、高级技术教官,如海军总司令梁序昭,海军参谋长郑寿彭、叶可钰等。学生林继柏曾赴英国皇家海军学院深造,曾被委任“楚有”舰舰长。

  初期艺校学生,入学六个月后进行甄别,留下的由船政局给予教材、膳食费。之后因为经费短缺,只发给膳食费,后来福建军阀拖欠经费,船政局经费发生困难,膳食费也不得不停止发放,甚至酌量收取学杂费。

  1934年,海军部变更编制,福州船政局改称为马江造船所,裁撤了海军艺校。当时校内有一个班学生达到了普通初中毕业生的程度,即给予毕业;其余三个班约有一百二十人转入后来成立的马尾中学继续学习。

  勤校时期

  海军艺校被裁撤之后,海军界人士均以该校培育海军初级技术人才贡献很多,公议移归地方教育系统,改名为民办的马尾中学。后征集董事,成立了校董事会。陈绍宽、萨镇冰、陈兆锵、陈季良、陈训咏、林国赓、陈培锟、叶龙骧、李世甲等九人为董事,萨镇冰为名誉董事长,陈绍宽为董事长,李世甲为常务理事,萨本炘为校长。

  1936年,呈请福建省教育厅,把马尾中学改办为福建省马江私立勤工初级职业学校(简称“勤校”),校址设在马尾海军要塞司令部旧址,校董事会推荐海军学校副教官陈钟新为新任校长。校内一共设有四科:航空机械科、船工图算科、机械科、电机科,学制为三年。该年招收初中毕业生,视其程度分别编入相应的班级授课,并聘请许孝焜(海军学校教官)为教务主任,朱心庄为训育主任,阙鉴坚为事务主任,杨福鼎等海军艺校有关人员均被聘请为学校职员。

  1937年抗战爆发,马尾时有敌机轰炸,为师生安全起见,勤校经过了几次搬迁。第一次从马尾搬迁到福州鼓山涌泉寺的廨院。廨院是鼓山涌泉寺粮食供应场所,也是禅寺佃农居住的地方,面积很大,可供学校使用。经过和涌泉寺协商,划出院内走廊、晒谷场、边廊和前殿等处,各以篷栅相隔,作为教室、办公室和食堂。学生宿舍则设在廨院对面普贤殿及附近牛山乡大王宫,卧室内配备双层床架及椅桌以便自修。

  1938年5月,厦门沦陷,福建省教育厅命令沿海学校各找地点,迁移内地,勤校便于7月迁到尤溪县水南朱子祠内,这是第二次迁校。朱子祠左右两边有开山书院、镇山书院,以雨棚甬道相通,屋宇还算完整,略加修缮,配足桌椅,就可使用。

  1937年11月,上海沦陷,海军江南造船所人员疏散回原籍,其中海军飞潜学校出身(也是海军艺校校友)有不少人回福建后,被勤校聘为教员,勤校教员阵容可谓鼎盛一时。

  同年冬,马尾要塞司令李世甲派一批伤兵到勤校附近疗养,并随带了一批军火,包括步枪、子弹、机枪等。

  1939年夏,航空机械科、船工图算科、电机科三班全部毕业,船、电两科学生在闽江下游轮船公司实习,航空机械科毕业生经省政府咨送重庆中央航空学校深造。这三班学生毕业之后,添招五年制制造船科、航空机械科、机械科各一班,三年制机械科一班,加上原有未毕业的学生,全校共有300多位学生。同时,奉省教育厅的命令,将勤校改称为福建省马江私立勤工高级工业职业学校。

  尤溪县是土匪卢兴邦的巢穴,地方机构多被其喽啰盘踞。1941年4月,福州沦陷,卢兴邦部匪徒蠢蠢欲动,竟然深夜结队闯入学校内,搜索前几年李世甲运来的军火,骚扰多时,直到天亮时才作鸟兽散。陈钟新校长找到福建省教育厅长,请求再次搬迁,郑贞文厅长指示须向富屯溪一带寻找地方。将乐县粮食富足,可让众多员工将来免于缺粮的麻烦。1941年6月,勤校搬迁至将乐高滩,这是第三次搬迁。

  高滩是顺昌洋口通往将乐县城的水陆必经之路,也是将乐的一个大市镇,空旷场所比较多,有汀州会馆、江西会馆、大黄家祠、小黄家祠、廖家祠、法国礼拜堂(真神堂)、征兵营部旧址及天后宫等处。勤校因地制宜,安顿了下来,继续办学。

  1943年7月,受省交通局委托,勤校代办汽车机械科,招收四十一人,学制为三年制。每名学生每月由交通局拨给口粮,汽车机械科两位教员的工资也由交通局负责,国文教员及职员各一名,由交通局给予相应的津贴。

  高航时期

  1944年2月,勤校受省教育厅委托办福建省立林森高级商船职业学校(简称商船学校),一个班子,两面牌子。

  1945年9月,抗战胜利后,勤校迁回马尾,两校合并,改称福建省立林森高级航空机械商船学校(简称高航)。

  1949年新中国成立后,福建省立林森高级航空机械商船学校改称为福建省立高级航空机械商船学校。

  1952年8月全国院系调整,福建省立高级航空机械商船学校被并入福州工业学校、集美水产商船专科学校(福建航海专科学校)、上海船舶工业学校(今江苏科技大学)。

《福州晚报》(2021年1月15日 A15版 闽海神州,1月17日 A07版 兰花圃)


点击显示全部 》
微信公众号
主办:中共福州市 委党史和地方志研究室
邮箱:fzdsfzs@126.com 闽ICP备2000581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