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连江籍教师桃李满天下
2021-01-2203-29-49来源:福州晚报

  作者:郑寿安

  纵观历史,宋代以降,连江籍教育家辈出。

  我国古代担任教师有两种规制:一是,皇朝委任的有教师资格者,如教授、教谕等;二是,由当地民众和乡贤豪富举荐的名士,如学院或学堂的山长、主讲等。两者并行不悖,都为了培育治国英才,提高人的素质,传承中华传统文化而尽心尽力。

  粗略统计,官方任命的连江籍教授、教谕多达140多位,其中教授20多位。这恐怕在同时代的福建省各县中也属罕见。

  连江籍教授、教谕中,在外省执教鞭的不包括训导在内的有50多人。他们分赴的范围很广,北到蒙古(元·林浙),南到广州(明·阮廷贤),东到辽宁现丹东的安东(明·谢宗信),西到四川巴陵(明·陈注)。他们有的到文化比较发达的地区,如孔子老家曲阜(明·杨格与张子初),浙江名县会稽(明·陈从儒),人口稠密的嘉兴(明·林森)。有分配到富庶之地江西南丰(明·孙孔廉),湖南常德的武陵(明·林枢),风景名胜地广东肇庆(清·杨焞);有到穷乡僻壤山东临沂的沂水(明·赵崇),广西玉林的陆川(明·陈国贤),湖北咸宁的通山(明·詹泗)。还有到全国名县任教,如安徽合肥的庐江(明·阮文璧),山东好汉宋江任小吏的郓城(明·林行简),奉新王府(明·吴雄坚)等等,甚至跨过海峡到台湾嘉义(明·陈清雄和黄嶠)、淡水(明·王鸣锵)任教,到台北(清·郑駬)、彰化(清·陈鲤青)、凤山(清·孙钟源)执教鞭。

  连江籍教授、教谕中,在省内执教的有80多人,足迹几乎踏遍八闽大地。在本邑任教谕的有明·吴廷奎、清·陈世祥。

  无论在省外或是省内,无论在本邑或是异乡,连籍教授、教谕有不少人在本职岗位上作出杰出贡献。其中佼佼者有:

  宋·周希孟,周家坂人。学问渊博,精通五经,尤邃于《易》。他与陈襄、陈烈、郑穆,并号“海滨四先生”。先试国子监四门助教,后充福州府学教授,门下授教者七百余人。非但如是,州守蔡襄、刘夔、曹颖叔,还屈尊其学舍质问经义,参考政教。可见学望之重,师范之尊,人人崇仰。授众七百余人,创下连江籍执教之最。

  明·李士文,东岱人。曾任高明县教谕、嘉鱼教谕。他学问渊博,以身示范,忍受冷毡清苦,布衣蔬食,以经义训诸生,被誉为“岭南师范第一”。当时能获此赞誉的凤毛麟角。父丧归,他又在九龙山之麓聚徒讲学,每日不辞劳苦,坚持多年为连江培育人才。

  清·林琼卿,“署连城教谕。二年,学宫设位生祀之。”人活着就被他人奉为圣人,享受人间烟火,这是何等的荣耀。可想而知,这两年间他要付出多少心血和辛劳,才赢得这份得之不易的荣耀啊。接着,他“署漳州训导三年有奇,离时倾城学子送之行。”场面感人。他用真知真情,收获了桃李芬芳。“解组归,讲学凡若干年。先后游其门者多至三百余人。晚迁县城,举为鳌江书院监院。”儒林评价说:林琼卿“尊宋儒,汇理数而一之。熟于太极方圆图说,旁及七政、六壬、奇门诸书。”林琼卿学问广博,一代名师的高大形象跃然纸上,当之无愧。

  清·任仕璜,定田人,授崇安教谕。“每月朔,辄集诸生为讲经旨,又时勖以学行,历十数年如一日。多士化之。”《连江县志》仅寥寥数言,却字字千斤。一个教师在山区小县,甘坐冷板凳,平淡无奇,却坚持“十数年如一日”开化民智。

  像周希孟、李士文、林琼卿、任仕璜这样外教的连江籍教师,堪称教育家,是连江籍教师群的典型代表。还有,在京口及温陵任教官的陈德一,先在将乐、归化、建安任教谕而后迁泉郡教授的孙发曾等人也很优秀。他们都是连江人的骄傲。

  而在本县书院或私塾任教的,除聘请的土生土长的学识卓越者作为山长、主讲、讲席外,还有一批退隐官员和退休教师在发挥余热。连江这块热土之所以滋长出一代又一代,一批又一批的文武官绅,硕彦鸿儒,仁人义士,文人墨客,使文脉不断,文运亨通,是与他们的笃学笃教,不懈努力和精心培植分不开的。显然,他们熟悉本地风土人情,了解本地的人文脉络,掌握本地生源个性,既有资源优势,又有学识高地,加上因势利导,因材施教,收到的是丰硕的教育效果,也为培植出为数众多出类拔萃的训导、教谕、教授队伍提供雄厚的师资力量。

  老骥伏枥,发挥余热。明·孙发曾是一位退休教师。他善诗词古文,有在将乐、归化、建安任教谕和在泉郡当教授的丰富教学经验。乞归后,家居十余年,雅意诲人,孜孜不倦,出其门者多通儒。清·李光珍,“授武平教谕。六载,训迪有方,俸满归,聚徒讲艺,不改儒素。”清·吴遹源,“精于诂学,而对《大学》《中庸》二书理解尤精细,主讲鳌江书院讲席,长于说理,传其衣钵格外用心。”以上三位退休教谕,不顾老迈,依然活跃在讲台上。

  官退从教,扶助后进。明·陈宗回,韶州通判弃官归里后,尽管家徒四壁,还是执教南塘村学。清·黄光彬,青塘人,曾任荆州石首县令。为官五年,建文庙,清田课,减赋漕,清匪患。后挂冠而归,主讲鳌江书院八年。清·孙拱极,任知县。官归,掌管鳌峰书院。清·孙让,曾任陕西榆林知县,清正为民,以忤当道,拂袖归,邑侯知其学行,聘为鳌江书院山长,讲经以淑后进。陈宗回、黄光彬等人既有从政经验,又有名望,更有早年文化功底,他们的教学针对性、实用性更强,深受好评。

  私塾执教,情深学浓。宋·林几复,学问广博,人称“书橱”,隐居授徒。明·黄士举,博览群书,尤精治帖括。明·陈元登,善诗词,兼精书画,以身示教。明·李滂,隐居教授,学生数百人。明·陈志遴,所著诗文甚富,筑室白鹤山中,忍饥挨饿,教授生徒。明·黄廷读,手录经史诸子盈箧,经指授者大小皆有成就。清·章廷烈,被聘为紫阳书院讲席,先后游其门者数百人。清·周源长,设“梦柳斋”,教授生徒。

  特别应当提及的,是一位清代家庭女师。她姓邱,是凤城龙西铺游从衔之妻。邱氏得益家中设绛,隔纱听讲近十年,经史皆有心得。后来她当起了自己孩子的教师,晚年还担起诸孙教学重担。

  连江籍外教,除皇朝委派往各地外,还有一些才子被外聘为教员。他们笃学清正,享誉一方。例如,宋代透堡东导村人郑起、清代青塘人黄奎光等,奖掖后进,多有成就。

  桃红李白,桃李满天下。这是古代连江籍教育家用心血、智慧和学识,为后人留下的一幅五彩斑斓的图画。

  来源:《福州晚报》 A14版 闽海神州

  

点击显示全部 》
微信公众号
主办:中共福州市 委党史和地方志研究室
邮箱:fzdsfzs@126.com 闽ICP备2000581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