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杨勇
福州新店古城村的名字已经无史可考了,不知存在了多少年。也许100年,也许200年,也许500年。我在村中询问70岁以上的老人,他们还记得小时候在土堆上玩的事情,有一两米的高度,也许这就是城墙的残存吧。
1985年,当时的郊区文物干部黄荣春同志就琢磨“古城村”应该有古城吧,这一找还真找到了一段城墙,残长几十米,宽四五米,高两三米。10年后,当时的省博物馆考古所欧谭生为考古领队,在新店古城村进行了4次考古发掘,发现了东、北、西三段城墙,基本认定是汉代古城。后来,此地成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2019年春夏之季,福州市考古队受省、市文物局委托,为了明确古城的确切范围及性质,在这里进行了一次规模较大的考古勘探工作。我们首先在古城的东北部勘探,很快就发现了一段类似城墙的遗迹,宽五六米,高约1米,土质坚硬而且经过夯打。我们顺着遗迹向北延伸并进行局部解剖,发现它残长20多米,基本可以认定是一段古城墙。接着,我们到了古城村的西侧,在原来认定是西城墙的北部进行考古勘探,经过发掘解剖,却没有发现类似的古城墙遗迹。
就在毫无头绪之际,我们找到了一张上世纪50年代美国侦察机的航拍片,经过放大,清晰可见在古城村有类似古城的三面突起而且转角垂直。我们一致认定这就是当年的古城墙。根据航拍片与现在的地图对应,扩大勘探范围,但是一直没有找到所谓的西城墙。
航拍片的清晰证据和东面城墙遗迹,似乎昭示着古城的存在,但我们却始终未能找到完成拼图的最后一个证据——西城墙的存在。炎炎夏日,我们进行了一次又一次的勘探,却迟迟不能找到答案,酷热的暑气和不断的蝉鸣都加剧着我们的烦躁。
我走在古城村西侧至今仍在的古驿道上,向北张望。这条古驿道从福州北门出发,经新店向北穿过今天的八一水库到闽北,至少延续了千年。它正对着北峰唯一的缺口,是从闽北通向福州的交通要道。从地理位置看,这里确实是建城的好地方。它北面是北峰,东边是斗顶溪,西侧是溪,真是一城当关,万夫莫开。据史书记载,五代时,南唐兵与王仁达在古城村的附近战坂鏖战。因此,在此建城又有历史的可能性。
在西部的考古勘探中,我们挖了又刮,刮了又挖,反反复复,几近崩溃,最后终于承认,在我们勘探的位置没有发现城墙。但是有新的发现,在早期的河道东侧发现了西汉时期的遗物,有陶盅、罐等。因此,新店村有汉代的聚落遗址。
在东部的城墙上,我们进行了局部的解剖,想界定城墙的年代。在城墙的面上发现宋代的遗物,还有一宋代的墙基打破了城墙,所以城墙的下限是不晚于宋代的。城墙内的土十分纯净,仅发现了一片新石器时代的陶片;城墙的基础建在河滩上,没有发现遗物。因此,它的上限是新石器时代晚期。从新石器时代晚期到宋代,长达几千年,等于没有确切的年代。但据杨琮教授的观点,此城墙没有发现夯窝,时代应晚于汉代。
根据历年来的考古发掘和勘探,在古城村发现了汉代的水井和陶器,但很少发现板瓦、筒瓦等建筑材料,与屏山一带发现的宫殿遗址完全无法比拟。因此,汉代这里是一处农业聚落遗址。东部发现的城墙长达20多米,再加上黄荣春发现的北部城墙,基本上可以推断是一座古城。根据考古发现,它晚于汉代,早于宋代,同时参考史书上的记载,推测它建于五代,属于军事城堡性质。
现在的古城遗址将被建成为省级遗址公园,为广大市民展示福州从汉代到明清时期的历史。
(作者为福州市文物考古工作队研究员、地铁屏山遗址考古领队)
《福建日报》2021年1月26日 第12版:理论周刊·文史